這位99歲老人,曾給鄰居董竹君送去一個水果籃,籃里藏著一封信
來源:上觀區情2018.2.26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在新書《回望》中講述了自己父輩的故事,在書的最后他寫道:“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日前,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下簡稱《口述史》)正式發布。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歷時一年,采訪了社區內106位老人,在總時長180多個小時的對話中整理出27萬字口述資料,匯同500余張歷史照片集結成冊,完成了對社區歷史跨越百年的回望。
搶救歷史細節
王繼生在閱讀點內翻閱口述史。 ?舒抒 攝
走進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王繼生正坐在展廳內翻閱剛剛印刷完成的《口述史》。老王是江蘇路街道新視覺攝影工作室的一名攝影,也是百位長者口述史拍攝組的負責人。今年65歲的他是一名“老長寧”,但回憶起一年來馬不停蹄的口述史拍攝,他接連向記者說了好幾遍“意想不到”“太有必要”。
根據資料記載,19世紀初,江蘇路街道轄區內河道縱橫,居民多以耕田務農為生。隨著20世紀初上海西區越界筑路興起,愚園路、江蘇路、鎮寧路沿線建起了不少洋房別墅,這一區域也因鬧中取靜、環境優雅,成為當時名流高士、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里成為早期共產黨領導人和民主人士開展活動的重要場所。
“歷史事件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但歷史人物當年如何在此生活,有哪些社會交往,這些只有居民才知道。”可隨著歲月老去,歷史的知情者們相繼離世,“搶救歷史”的重擔就落到了今人的肩膀上。2017年初,江蘇路街道正式啟動“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影像志采集工作,通過普通人講述的歷史,盡可能完整還原社區的發展變遷。
采集團隊分為攝影組5人和文字編輯組3人。每次采訪前,文字組負責大量搜集受訪者素材、撰寫提綱、現場提問和記錄,攝影組負責燈光、現場拍攝、后期剪輯等工作。去年3月中旬的一天,攝制團隊敲開了第一戶受訪者的家門。
普通老百姓形象最為動人
王繼生介紹,從2017年3月至11月,拍攝團隊每個工作日都至少要采訪一戶居民,每次一個半小時,最多的一天里采訪了3戶老人。秉著尊重受訪者的原則,攝制組每次都與老人們約定,大家侃侃而談,不受拘束。最長的一次采訪是在岐山村居民霍白和他的母親任永儉家中,整整有3個小時。
任永儉今年已經99歲高齡,她的祖父任道镕是曾國藩愛將,弟弟任百尊曾擔任錦江集團董事長等職。在此次口述中采訪中,任永儉回憶,解放前自己曾代弟弟向鄰居董竹君家中送去一個水果籃,籃子里藏著一封信。而當時,任百尊和董竹君的女兒之一都是中共地下黨。任永儉直到現在自己都不知道信中內容,但當年這樣的事情就一直在愚園路上真實發生。
攝制組采訪中也遇到了不少領導人、革命先賢和名人的后代,但王繼生印象最深的一位受訪者卻是一位普通的馬來西亞華僑,今年1月剛剛離世的102歲老人高韻璋。
1945年抗戰勝利后,高韻璋同先生從重慶來到上海,搬進福世花園15號居住直至今日。上世紀50年代初,高韻璋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首批里弄干部,擔任利西居委第十四組的婦女代表、婦代會主任等職。為此,家境尚算優渥的她還專門訂做了兩件布旗袍用來上門走訪時穿著,拉近和居民的距離。“當時我還不懂真正的解放,但其實那時的我已經從家庭中解放出來,婦女們不僅僅只是在家看孩子了。”
王繼生說,高韻璋從馬來西亞怡寶到上海,期間途徑仰光、昆明、貴陽、重慶,一家人資助過抗戰,解放后又義無反顧投身社區建設,在她的身上能看到歷經百年人生后的淡然從容。而正是這樣一個普通中國老百姓的形象,最為動人。
去年夏天因截停逆行撞人女子,在網友心中成為“上海爺叔”代表的知名指揮家劉鍵是福世居委會的居民。恰好他的這段見義勇為行為就發生在口述史采訪前幾日,采訪中回憶起這段插曲,劉鍵總結說自己“大蒜頭也吃,咖啡也吃(喝)”,鮮明的個性、特殊的職業和正能量“爆棚”的行為互為反差,也讓攝制團隊印象深刻。
愚園路今朝
基層記錄口述史面臨挑戰
翻看《口述史》,第一部分“弄堂深深 兒時記憶”主要為里弄工作者們的回憶;第二部分“悠悠歲月 一腔熱血”是老居民們的真實故事,錦園、西園大廈、宏業花園、市三女中、漁光村、南京路上好八連營房駐地等地標背后的插曲、細節在居民的口述中變得逐漸清晰;第三部分“人杰地靈 英才輩出”囊括了大部分對社區有所貢獻的名人名家,從傅雷、錢學森、俞頌華、路易·艾黎社會交往、生活細節中,今人又能獲取不同的感悟。
霍白向記者感嘆:“不做這次采訪,大家都不會知道,原來這里的歷史曾經這么熱鬧。”但他同時坦言,基層、民間力量完成口述史,在對受訪者記憶差錯的辨別、主客觀性識別以及史實校對上都存在不小的挑戰。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原所長劉鈍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口述史對記錄者的經驗、方法、學術積累都有很高的要求,并非“找一個人聊天”即可,必須要讓口述史“有歷史感”。
目前,《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還未公開出版,感興趣的市民可到位于軌交江蘇路站4號出口的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借閱瀏覽。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世樑介紹,作為愚園路歷史風貌街區“文脈復興”工程的一部分,口述史影像志采集和文字集將同已經出版的江蘇社區老洋房地圖、《那時那屋那人》、《弄堂深深幾許》、《愚園路上的紅色記憶》等書冊,以及愚園路歷史名人墻、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錢學森舊居等社區地標一起,積淀城市文化精神遺產、完善風貌區特色文化保護,不斷豐富人們對歷史的記憶,為城市文脈增添更多繁星點綴的閃光之處。
更多資訊
-
在浦江郊野公園走入彼得·潘的世界2023.5.30
“一書一世界·書房有約”閔行區全民閱讀推廣系列活動舉辦兒童節專場 “打開書頁吧,飛上天空吧,踏進永無島吧,和彼得·潘一起翱翔,一同歡笑。”5月28日上午,臨近兒童節,閔行城市書房浦江郊野館不時傳出歡聲… 查看詳情 >
-
龍華路1887—濱江新景觀,人文氣質濃厚2023.5.15
作為上海城市發展“主動脈”的黃浦江兩岸,45公里長的濱水岸線是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風貌與城市氣質最重要的空間,每一段岸線都有其鮮活的個性。其中,憑借50萬平方米公共開放空間、10萬平方米親水平臺的徐匯濱… 查看詳情 >
-
上海這個區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蟬聯”18年,率先實現國家衛生鎮全覆蓋2023.5.5
?近日松江區愛衛辦傳出消息:松江持續多年扎實推進國家衛生區鎮常態化管理,轄區內健康素養從2013年13.19%上升至2022年41.02%,高于全市和全國2030指標。去年區內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7… 查看詳情 >
-
公司周邊都是高檔小區租金太貴?上海這個國際社區提供便捷便宜的保障性租賃住房2023.3.29
為企業員工提供更便捷安心的住房服務,讓企業待得住、住得久。 3月28日,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舉行營商服務“入園進企”系列活動——光華社區開業典禮暨保障性租賃住房講解會,首批企業員工入住嶄新的保障性租賃住…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