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這個街道編織了“天羅地網”,將歷史建筑的情況盡收眼底

來源:上觀區情2018.3.26

摘要:靜安區靜安寺街道地處上海中心城區,是優秀歷史建筑、不可移動文物建筑及歷史文化風貌區建筑集聚區。如何守護好這份老家底?

位于愚園路上的老字號小吃店富春小籠一直生意興隆,受到周邊居民歡迎,但不久前小店卻被投訴到了街道房管辦。

原來今年1月,店家為了改善經營環境、提升競爭力,決定在春節前進行裝修工程,以新面貌吸引大客流。街道去年成立的“社區啄木鳥”隊伍,發現了該小吃店的經營地屬于優秀歷史建筑,按照相關要求,歷史保護建筑在裝修前必須進行方案報備和審批;但小店未通過裝修方案審批程序。因此,小吃店被投訴,裝修工程在第一時間就被叫停。

靜安區靜安寺街道地處上海中心城區,是高品位商業商務區和高品質生活居住區,也是高密度“三保”建筑,即優秀歷史建筑、不可移動文物建筑及歷史文化風貌區建筑集聚區。如何守護好這份老家底?最近,街道在管理體制機制、方法手段上下功夫,織細織密“三張網”——人網、天網和地網,將歷史建筑的情況盡收眼底。

對老建筑日日有人巡查

發現富春小籠正在裝修的隊伍,就是街道的“人網”——去年組建的“3+X”聯動隊,小區居民叫他們“社區啄木鳥”隊伍。

街道將城市管理與網格黨建“雙網”銜接,實現基層黨建網格與社區治理網格的深度融合。“三保”建筑管理工作,被納入到街道“雙網融合”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組成了由房管辦、城管執法中隊和居民區三股力量形成的監管隊伍,調動物業服務企業、社區共建單位、公益志愿者隊伍等聯動成員的社會共治力量,形成了網格化實地檢查、路面探頭監查和各職能單位巡查的聯動機制。

街道對監察隊伍與社會共治力量明確了每日必須對歷史建筑巡查到位,一旦發現歷史建筑涉及未審批擅自裝修的情況,2小時內需上報街道網格中心,對經過審批或符合裝修要求的歷史建筑,每周至少1次進行跟蹤巡查,隨時對違法違規行為予以上報。這樣一系列的制止、上報、反饋管理機制,有效地將對歷史建筑的破壞遏制在萌芽之中,這支隊伍成為了社區中的“活探頭”和“守護人”。

“很多居民其實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就住在歷史建筑中。”街道社會發展辦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不久前全面摸查了街道的“三保”建筑,并進行了挨家挨戶宣傳,與居民簽署告知書和保護協議,確保住在“三保”建筑中的居民知道這些建筑的保護規格。

無人機定期空中巡查

有熱心居民志愿者最近發現柳營邨中一處歷史保護建筑正在裝修。居委會干部找上門去,房主解釋說,房屋年久失修,屋頂漏雨,嚴重影響了使用功能,減弱了生活質量,因此自己對房屋進行了“小修”,并未改動建筑結構。

這幢樓的建筑樣式和其他建筑不同,原始設計圖紙也早就遺失,并且樓層較高,居委會干部無法勘查到屋頂結構,因此也無法知道房主所說是否屬實。

在向街道相關部門匯報后,房管辦與社會發展辦、城管執法中隊聯手行動,動用了保護建筑的“千里眼”——無人機,進行了空中拍攝。通過拍攝的影像資料,“看清”了建筑的屋頂結構,并積極與市城建檔案館聯系,調取查看了設計圖紙。經圖紙比對,原來是一場虛驚——房主并未進行破壞性改造。

如今,街道專門配有兩臺無人機,定期巡查轄區上空,觀察歷史建筑的情況,消滅了行政管理部門空中監管的盲區。

外墻上的傳感器自動感知異常

“我們街道的歷史建筑能‘開口說話’。” 街道房管辦負責人口中所說的“房屋會說話”,就是運用了智能的“歷保衛士”。

“歷保衛士”,是物聯網和傳感器技術等在“三保”建筑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去年11月,街道針對有些隱蔽不容易發現的“三保”建筑裝修情況,在建筑本體外墻上安裝了“架構位移動態監測定位傳感器”,并實現與網格中心平臺的實時聯動。

記者看到,這個“架構位移動態監測定位傳感器”是裝在保護建筑外墻上的一個黑色小盒子,只有兩個火柴盒大小。街道負責人介紹,網格中心通過這個監測傳感器傳回的實時數據,能系統評估保護建筑的安全狀況,并對房屋發生的非正常震動及時預警或響應,使違法裝修等破壞行為無處遁形。

目前,這一系統處在試點階段。街道在常熟路113弄、富民路182弄、愚園路395弄等三條弄堂內的37幢建筑上安裝了235個監測點位,未來這一系統還將進一步擴大應用范圍。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