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在上海金山,一個個“田園綜合體”浮出水面,講述大都市與田園的精彩故事

2017.6.12

目前,金山已涌現出廊下郊野公園、金山嘴漁村、呂巷水果公園、朱涇鎮“花開海上”生態園等一批休閑農業集聚區,逐步形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獨特魅力的“田園綜合體”群落。

日前下午一時左右,13條漁船停靠金山嘴漁村碼頭。48歲的當地漁民姜冬梅一邊在船上收貨,一邊在朋友圈里發出“漁船回來了”的信息,引得老客戶們紛紛來電要貨。如今,她已是漁村最大的海鮮供應商,老滬杭公路上的30多家飯店都要向她拿貨。

而市民游客們早已聞“鮮”而至。他們吃完漁家菜,下午在老街上、小湖邊逛逛,到書吧、咖啡館、小酒吧、文化工作室里坐坐,傍晚還可以找一家“海景民宿”住下來,體驗一回漁家生活……昔日的偏僻小漁村,正在變身為濱海“一站式休閑綜合體”。

“當都市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如何通過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城市居民,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是金山區這些年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注重打造一個個‘田園綜合體’,充分發揮都市農業的經濟、生態和服務功能。”金山區委書記趙衛星表示,目前金山已涌現出廊下郊野公園、金山嘴漁村、呂巷水果公園、朱涇鎮“花開海上”生態園等一批休閑農業集聚區,逐步形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獨特魅力的“田園綜合體”群落。

從12小時到24小時,漁村漸成“不夜小鎮”

姜冬梅出生在金山嘴漁村,祖祖輩輩靠出海打魚為生,父親退休前是一位船老大,丈夫姜建航也曾出海捕魚,是個典型的“漁二代”。

金山嘴漁村是上海最后一個“活著的漁村”。十多年前,海上捕魚業逐漸萎縮,收入越來越少的漁民,紛紛“洗腳上岸”。

2010年起,金山嘴漁村開始保護性開發,恢復白墻、黑瓦、觀音兜的老街民居風格,最終呈現出“移步有景,處處看景”的漁村風光,還陸續建起漁民老宅、漁具館等5個展館,串起了千年海漁文化。

“靠海吃海”,姜冬梅成了漁村最早擺攤賣海鮮的漁民之一。她性格直爽,待人實誠,再加上祖傳秘制魚干的手藝,海鮮生意越做越好。“2011年以后,漁村一下子熱鬧起來,我的海鮮生意也是翻著跟頭往上走。”姜冬梅說。

實際上,感受到明顯變化的遠不止姜冬梅。村里最早開出的天橋飯店,如今已出現了排隊吃海鮮的局面,旅游旺季一天要翻三四次臺面。2014年,老板陸奇龍還把隔壁弟弟家的房子租下來,擴充“產能”,高峰期可接待500多人同時用餐。而另一家永樂大酒店,去年接待人數也超過了15萬人次。

看到漁村人氣越來越旺,今年56歲的沈桂蓉,在四年前重拾自己做海棠糕的手藝,在老街上開了一個小店,專做海棠糕和蘿卜絲餅。如今,她的小店門前,每天總擠滿了排隊購買的市民游客。

而漁民家的閑置農宅,更成了“香餑餑”。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戶村民的農宅租了出去,被用來開民宿、飯店、咖啡店等,租金已比前兩年翻了一番不止。整個漁村的特色民宿出現了12個品牌,客房數達到了120間,每到節假日必須提前預訂才能入住。

從2011年下半年至去年底,金山嘴漁村累計接待游客達320萬人次。幾年前,到了晚上8時,漁村里已基本看不到人影。而現在,即使到了夜里11時,還能看到咖吧、酒吧的燈火和閑坐其中聊天的年輕人,而一家家民宿里更留住了不少舍不得走的市民游客……圍繞一個“漁”字做足文章,讓金山嘴漁村漸漸成了“不夜小鎮”。

從兒童到老人,田園“對接”消費升級

今年2月,“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所謂“田園綜合體”,主要是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可以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綜合農村田園建設項目。

與“城市綜合體”相類似,金山嘴漁村被打造成了“不夜城”,而山陽鎮的“山陽田園”則成了對接城市消費升級的樣本,可以為兒童、青年、商務人士、老年人等各種人群量身打造“郊野休閑活動”。

很多鄉村景點都想方設法吸引游客光顧。可前不久,金山“山陽田園”卻發出了“限客令”,原本不收門票的景區,決定每人每次收費50元,而且每天預約限流200人。這是為何?

山陽鎮旅游公司負責人計民說,這主要是針對散客而言的,因為,5月前預約到山陽田園的團隊游客已有2萬人,金山田野百花節也會帶來大客流,他們只好臨時采取措施調節客流。

山陽田園由10余家農業合作社和農家樂組成,有的種植蔬菜,有的種植蘑菇,有的種植仙人掌,有的種植南瓜……

總共占地面積3000余畝。聽起來并不出奇的農業基地,怎么會產生那么大的吸引力?

“在我們這里,吃桃子不要錢,但是,為桃樹拔草或是摘桃子,卻是要付費的。”計民告訴記者,他們賣的是“過程”,賣的是“活動”,說通俗點,就是整合農業資源,為市民游客量身打造一個個活動方案,讓各類都市人群通過農事活動或鄉野拓展,體驗田園生活,享受郊野樂趣。

比如,在仙人掌基地,老年人會對仙人掌的養生保健功能感興趣,小朋友在這里則能夠學到很多關于仙人掌的知識。在草莓基地,又可以享受到親子采摘的快樂。而外企公司的年輕團隊,則可以預約到這里開策劃會,或者進行拓展訓練。

去年,山陽田園共接待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0萬元。其中,“賣過程”的收入與農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在8:2左右。但與此同時,周邊一個個合作社還分享了“溢出效應”,比如食宿、農產品銷售等,營收不低于500萬元。今年,這些數據更將大幅攀升。

我們發現,在金山區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實踐中,當地通過“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開掘出了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

供給側改革提升“獲得感”

有專家指出,打造“田園綜合體”,是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記者發現,已開園一年多的廊下郊野公園,是一個包含了若干個項目的大型“田園綜合體”,同時也是通過農村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民和市民獲得感的平臺。

走進位于廊下郊野公園里的金山草莓研發中心,一排排不同品種的草莓植物映入眼簾,清新的草莓香氣撲鼻而來。這里以草莓文化為主題,將生產、生態、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市民游客來到這里,不但可以觀賞、采摘來自世界各地的16種新奇草莓品種,還能預約參與草莓烘焙等DIY課程,并能在基地里享受草莓美食、生態火鍋等。

而這樣的微小型“田園綜合體”,在廊下郊野公園里有50余家。比如,山塘村的龍泉青瓷展示館,每周末都有一大批預約好的家長和孩子前來,現場學習DIY制作陶器;中聯蘑菇基地,一年也能吸引數萬人前來參觀蘑菇工廠,親手采摘生態蘑菇。

這一個個經營性景點就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廊下郊野公園的田園之上。而這些“珍珠”串起來的,正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鏈條。這一根鏈條,牽動城鄉互動進入更深層次的融合。

最近,廊下博海農藝休閑苑的生菜小火鍋“八鮮鍋海”成了“網紅”,吸引游客們紛紛前去品嘗“帶著心跳的蔬菜”。

而“八鮮鍋海”的創造者,正是上海鑫博海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形成以中央廚房為核心的“從田頭到餐桌”的生產服務一體化食品產業鏈,實現了種植、養殖、研發、銷售、配送、餐飲服務“全產業鏈延伸”,年加工生產能力4000萬公斤,每天可供應12萬人用餐。

鑫博海的“中央廚房”模式,是農村供給側改革的典型案例。金山區區長胡衛國表示,要以加快“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新理念新思路,千方百計增強金山農村和農業的吸引力,促進“資本”和“知本”加速回流,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有更多獲得感。

前不久,就在曾經的“網紅”楓葉島旁邊,一家叫作“涵七”的鄉村民宿開業。主人正是從老宅里走出去的80后女孩彭曉燕。學平面設計的她,畢業后留在了上海市區工作,事業蒸蒸日上,但隨著廊下新農村點點滴滴的變化,她看到了美麗鄉村不一樣的未來,于是,義無反顧地回來了……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