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上海的“噸位”與“地位”
來源:上觀2018.6.29

6月20日晚,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召開十一屆市委四次全會的消息發布后,許多人已經從簡短的文字中感覺到變化。
這是李強出任上海市委書記后,上海市委召開的第二次全會。這次年中例行要召開的市委全會,相較以往開法有所創新,明確圍繞一個專門主題來進行研究和部署。全會一項主要議程就是審議并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于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
一周之后的6月27日,十一屆市委四次全會如期召開,并通過了這個特別的文件。“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成為理解當下上海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命題。
城市的“高原反應”
早在一個多月前,李強就曾明確表示,當前上海發展“重在提升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把功能做強,體現集聚輻射效應”。此后的一系列調研、會議,多與這個議題直接相關。
那時,上海市委已經在就“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專題聽取各方意見,并成立了由全市20多個部門參加的起草組,準備出臺市委層面的指導性文件。以此為主題,在年中市委全會上作專題研究的念頭,則已在李強腦海中萌生多時。
某種程度上,李強來滬這8個月最為關注的議題,及其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設想,都可以視作對“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具體展開——從優化營商環境到打響“四大品牌”,從關注產業布局到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都構成了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側面,也都在《意見》中占據重要位置。
而提出這些議題,也是為了回答縈繞許多人心中已久的問題:身為中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上海,何以體現“中心城市”的擔當?業已躋身全球城市行列的上海,如何扮演“高端節點”的角色?10年、20年后的上海,又將拿什么參與全球競爭?
“我來上海8個月,考慮最多的還是上海的未來。”6月27日參加市委全會分組討論時,李強說,對于短期內上海的日子好不好過,他并不十分擔心,“但10年、20年后呢?我們要想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
這與半年前他第一次以上海市委書記身份參加全會時所談的問題如出一轍:眼光必須放遠,放遠了就會明白為何在當下特別要有緊迫感。
對上海而言,無論對標頂級全球城市,還是考慮國內的城市競爭態勢,抑或觀察自身所到的發展階段,都不難理解為何“形勢逼人”。李強在全會上數次舉起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地的經濟體量、高端要素集聚度等數據,直言上海仍有的短板。他還打比方說,“人有高原反應,城市也同樣如此,發展到了一定高度就可能產生‘收縮效應’‘臨界點效應’,搞不好就會萎縮”。
顯然,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正是上海需要在“高原反應”出現前未雨綢繆的應對路徑。同時,這也是在國內外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之策。
“不易被模仿”
“評價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和態勢,應該是多維度、綜合性、長周期的,最終還是要以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來說話,”李強在對《意見》作說明時表示。
這番話針對的是外界鋪天蓋地、莫衷一是的城市發展評價體系。上海在各種體系里的排位時高時低,一些令人大跌眼鏡的排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不少人的心態。
李強坦言,種種外部評價指標從各自側面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不少也難免偏頗、值得商榷。上海應有的態度是,“既要關心關注,看到形勢逼人,始終保持敏銳敏感”,也應當“透過現象看本質,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他看來,保持定力并脫穎而出的關鍵,就在于“不斷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核心競爭力,在城市能級提升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這恰是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提到特殊高度的用意所在——這是構筑戰略優勢的根本之舉。
進入新時代,上海需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進軍,并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全球影響力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做到這些的前提之一,正是找到“優”“特”所在。
“不是所有的優勢都是核心競爭力,上海也不是什么都要發展。”李強重申了他多次表達過的觀點:“關鍵要聚焦‘核心’兩個字,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有比較優勢、長期可持續、不易被模仿的領域,進一步聚集、培育和優化資源配置,既鞏固提升已有的核心功能,又積極打造新的核心功能。”
他坦言,發展到一定階段,“最難的是舍棄”。但上海需要學會舍棄一些東西,而去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不可被替代的東西——這座城市不能滿足于做“多你不多,少你不少”的事,它必須用不可替代性來體現城市標識度和地位,從而在全球的城市體系中扮演“繞不過去”的角色,并承擔起服務、引領、帶動全國發展的責任。
基于這樣的要求,上海從現在開始,就需要著手追求一些遠大的目標。比如能否借助“五個中心”建設平臺,在金融、航運、貿易等領域集聚全球功能性機構,爭取更多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配置和主導權,從而能同紐約、倫敦等老牌全球城市相比肩;能否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科技創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發展,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能否打造出有形和無形的全球網絡樞紐,讓全球資源在通過上海這個“高端節點”流動、交換、輻射;能否通過自貿區建設和營商環境優化,在全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的基礎上,發揮上海的制度文明優勢,嘗試制定國際標準和規則,從而提升國家的制度性話語權……這些均在《意見》中予以特別明確,亦是李強反復強調的“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內涵所在。
“噸位決定地位”
而在眼下,上海特別需要做的一件事,則是提升城市經濟規模和效益,以經濟實力來積累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李強特地算了一筆賬:對照一些頂級全球城市,如果按對方2%、上海6%的年均增速測算,上海的經濟總量追上巴黎還要11年,追上東京、紐約還要17年;國內一些著名城市,同上海之間的經濟體量差距,這些年也在不斷縮小。這意味著,上海不能有任何高枕無憂的想法,“要時刻保持警醒,抓經濟總量躍升,一刻也不能松懈”。
“沒有一定的經濟體量作支撐,城市的能級和競爭力就是空話。上海淡化GDP,絕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質量的GDP。”對上海的各級官員來說,這些話并不陌生。近期李強在不同場合頻頻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全會上除了重申這些話語,他還援引了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的話——“噸位決定地位”,表示這個觀點“很有道理”。
而在發展空間接近飽和、土地和人口均有硬約束的當下,“把提升經濟密度的文章做好做足”,就是上海做大經濟總量的出路。
關于《意見》,李強特地拎出了6個問題進行重點說明,其中“提高經濟密度”被放在僅次于“關于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的第二條,意義可見一斑。李強表示,上海必須樹立“以畝產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 “以環境論英雄”的導向,在提高地均、人均產出上下功夫。
比起長線戰略,提升經濟密度是當下就要落實,并力爭盡快見效的事,這不僅要求上海各區和相關部門意識到位,更需要拿出務實有效的辦法,并突破一些固有限制。如提升單位土地的經濟承載容量,就需要對現有的工業用地、研發用地等規劃參數進行分類確定,實事求是,而不是籠統地“一刀切”;經過精心布局的現代產業集群也應盡快形成,從而在優化空間資源配置的同時,提升整座城市的創新策源能力。
全會上,李強對這些具體問題均作了闡釋。做到這些需要大量改革突破,而這些改革,或許正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切口——放眼全局,做成這件瞄向未來20年甚至更遠的大事,關鍵動力還是“靠改革開路、靠開放帶動”。
更多資訊
-
本市18座橋華麗變身!即將實現蘇州河上橋梁全面亮燈2023.11.3
蘇州河流經青浦區、長寧區、普陀區、靜安區、虹口區、黃浦區,全長約53.1公里,是上海的母親河。 蘇州河上外環以內共有33座橋梁。近年來,本市道路運輸部門不斷提升蘇州河橋梁的整體景觀功能。2020年,完… 查看詳情 >
-
松江這家企業“智慧”升級,推動快遞物流加速“跑”!2023.11.3
為提高快遞分揀的效率和準確性,近期,位于松江經開區喬佩斯物流園區內的越程電子商務物流中心引入了分揀自動化程序,現場一片繁忙景象,這是園區內第一家成功啟用分揀自動化程序進行快遞分揀業務的公司。 雙層平臺… 查看詳情 >
-
融入全過程人民民主,上海最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項目最快速度實現100%簽約2023.11.3
11月2日,楊浦區人大常委會在鳳城巷舉辦“人民城市 民主故事”人人議事廳首場基層民主實踐活動。本次活動旨在聚焦區內正在發生、群眾十分關注的民生重點熱點,通過讓人大代表、人民群眾、政府有關部門等需求、問… 查看詳情 >
-
市中心老牌賓館靜安賓館打開圍墻,與市民游客共享綠地2023.11.3
市中心又“打開”一片公共綠地。11月2日下午,靜安寺街道攜手社區共建單位靜安賓館,舉辦了“靜安賓館附屬綠地打開項目啟動儀式”。靜安賓館拆掉圍墻,開放綠地,與市民游客共享。 錦江集團下屬靜安賓館,是靜安… 查看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