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三基地”首嘗土地批租改造舊區,上海就此開辟利用外資加速舊改新途徑
來源:上觀區情 2018.7.2

位于打浦路上的海華花園,4幢31層樓房略顯老舊,以今天的眼光看起來毫不起眼;但20多年前,海華花園在上海卻是赫赫有名的樓盤。1992年,原盧灣區充分抓住土地制度改革的機遇,積極探索運用土地批租形式改造舊區,開辟了利用外資加速舊區改造的新途徑。海華花園以及周邊所在的“斜三基地”便是上海舊區改造中的第一塊土地批租項目。
“斜三基地”緊鄰日暉港,位于打浦橋以西、瑞金南路以東、盧灣中學以北的區域。這里曾是一片棚戶區,狹弄窄道曲折支離,居民沒有廚衛設施,還有20多間工廠與居民區犬牙交錯存在。
由于歷史原因,上海在解放后仍存有大批危棚簡屋及二級以下舊里。上世紀90年代前,上海舊區改造的速度推進得比較慢。1981到1990年,全市每年只能拆除危棚簡屋和二級以下舊里15萬平方米;但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危棚簡屋尚有365萬平方米。“造成當時上海舊改未有根本性改觀的主要原因,就是資金短缺。”原盧灣區住宅建設辦公室主任高寶泉說。
被市政府列為“七五”期間(1986到1990年)舊區改造基地之一的“斜三基地”,就遇到了資金瓶頸。“僅以安置一戶居民一套商品住宅10萬元計算,動遷費就要1億元左右。除了1000多戶居民要動遷安置,還有20多家工廠和商店要搬遷,周圍的環境要改造、臭水浜要填埋、道路要拓寬,這一切都需要錢。”
單靠地區財力,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實施改造。有資料顯示,當時全市全部改造舊區專款為4億元;盤算原盧灣區的家底,1984年全年的財政收入是1.6億多元。
1988年,市政府的一個決定,讓原盧灣區看到了改造“斜三基地”的希望。當時上海已經有了“僑匯房”的形式,就是專門賣給歸國華僑、要以外幣購買的房子;但市面上的“僑匯房”有限,華僑買不到好的房子。市政府決定,各區縣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建造若干僑匯商品房。經過尋找、接洽、談判,最終在1992年1月,由香港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市盧灣區房屋建設開發總公司和上海華海科技實業公司合資組建的上海海華房產有限公司,出資2300萬美元,受讓了該地塊,計劃在其上建造商品房。
高寶泉和他當年記錄斜三基地工作的筆記本。
資金落實了,動遷工作推進順利。“知道能從擁擠、環境差的棚戶區,搬到一房一廳、兩房一廳的新公房,我們都激動得睡不著覺。”居民孔秀珍25歲時嫁人搬進“斜三基地”,一住十來年,“做夢都想著能動遷”。
動遷僅用半年多就基本完成,1992年9月,上海第一塊毛地批租土地交到了開發商的手中。當年10月,海華花園開工,1994年底基本竣工。區政府利用出讓金在安置居民和工廠企業的同時,將斜土路上的棚戶“孤島”改造為街心花園,拓寬了徐家匯路,極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和環境。
土地批租和改造舊區相結合,讓上海擺脫了多年來由于缺少建設資金邁不開改造舊區步子的困擾。在“斜三基地”后,土地批租在上海全面展開,如黃浦區北京東路71號街坊、普陀區長壽路、原閘北區天目西路、靜安區永源浜等危棚簡屋集中地塊均通過土地批租進行改造,而且大部分地塊都實現了當年批租、當年動遷、當年開工。
更多資訊
- 
            首棟住宅樓主體結構封頂!車墩鎮最大動遷安置房項目迎來新進展2023.8.25近日,車墩鎮最大動遷安置房項目JC10023單元09-01號項目完成首棟住宅樓主體結構封頂,標志著該項目將進入二次結構、裝飾裝修施工的新階段。據介紹,項目預計于2025年下半年交付。 該工程項目東至車… 查看詳情 > 
- 
            雕塑、音樂、電競……“公園+”活動,拓展上海公園的可能性2023.8.25除了休憩鍛煉、感受自然,公園還可以提供什么? 在上海復興公園,大草坪上舉辦過音樂快閃,“公園+科普”活動中搬來了“復興號”動車組部件,8月26日即將開張的市民園藝中心可提供花卉消費、園藝咨詢、科普宣傳… 查看詳情 > 
- 
            聚焦新賽道,這家張江的孵化器幫助企業駛上“科技造夢”快車道2023.8.258年時間,幫助357家初創公司的總估值飆升至1500億元……日前,張江高科895創業營(第十二季)航空航天專場結營儀式在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落幕,約20家初創企業有望進入“魔法孵化器”,站上“科技造… 查看詳情 > 
- 
            閔行南部科創中心醫療集團有新動作!專家下沉、技術下沉、管理同質化……2023.8.25“熊阿姨,左肩手關節疼痛還好嗎?是否有其他不舒服?”熊阿姨是一名腦梗患者,前不久從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康復科治療出院后,轉至江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聯合病房進行后期康復治療。近日,五院康復科主治醫師張豐… 查看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