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智慧空間 > 正文

因為動了這些腦筋,江寧轄區71處老建筑成了白領“打卡點”

來源:上觀區情 2018.7.5

摘要:經過兩個月的資料整理與制作,“最愛人文江寧”平臺最近上線。只要掃掃老建筑上的二維碼,轄區內71處文保點、歷保點以及老居民難以割舍的記憶點就會出現在一張張手機地圖中,點擊自己感興趣的老建筑,歷史資料、圖片等會一一呈現,還配有字正腔圓的男聲解說音頻,白領們拿著手機可以隨時線上“打卡”。

這幾天,靜安區江寧路街道轄區內的白領們午休時候,有了一項新“娛樂”——拿上手機到轄區內的歷史建筑前“打卡”。經過兩個月的資料整理與制作,“最愛人文江寧”平臺最近上線。只要掃掃老建筑上的二維碼,轄區內71處文保點、歷保點以及老居民難以割舍的記憶點就會出現在一張張手機地圖中,點擊自己感興趣的老建筑,歷史資料、圖片等會一一呈現,還配有字正腔圓的男聲解說音頻,白領們拿著手機可以隨時線上“打卡”。

老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江寧轄區內歷史建筑資源豐富,都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脈和文化積淀。這兩年,江寧路街道充分挖掘“老底子”,在居民中征集關于江寧記憶的繪畫,推出記憶江寧地圖、填色書、故事書等,將轄區內的歷史老建筑、紅色記憶點等融入地圖、填色書、故事書中贈送給居民,希望幫助更多居民留住這份記憶。

不久前,在大調研中,有不少轄區內白領向街道反映:地圖、填色書、故事書所能承載的內容有限,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收入更多江寧記憶?考慮到現在人喜歡線上的娛樂方式,街道開發出“最愛人文江寧”平臺,以更加輕松的方式,讓白領可以隨時了解到這些城市記憶。

記者看到,71處城市記憶被分為文保單位、歷史建筑、江寧記憶、紅色以及、文化場域、民族品牌等,只要點擊感興趣的分類,建筑地標會在地圖上顯示出來,再點進去可以看到詳細的介紹與圖片。

街道負責人介紹,街道精心梳理了這些城市記憶點,特別找出了那些盡管沒有被列為歷保或文保建筑、但在老社區居民心目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的記憶點,如華義毛刷廠、保溫瓶二廠、國棉四廠等,希望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融合的方式,將江寧社區打造成為一座“沒有圍墻的文化博物館”。

昌平大戲院也是這次被挖掘出來一處記憶點。在“最愛人文江寧”平臺上,點開昌平大戲院的建筑圖片,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資料:昌平大戲院,曾位于昌化路334號,存在于1946到1958年,專門上演淮劇;解放后,改為公私合營,更名為公私合營昌平戲院;后來,昌平大戲院地塊一度變為江寧電影院,昌平大戲院見證了淮劇在上海的發展歷程。“這些記憶點中,不少如今已不復存在,通過我們的記錄,也可以讓年輕的江寧人了解在這里發生的歷史故事。”

記錄歷史,最重要的是真實。為此,街道在檔案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同時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資料考證,以確保記錄的真實性。平臺上的大量圖片,一部分是來自檔案館的歷史資料,另一部分則是街道到現場拍攝的照片以及向居民征集來的繪畫作品,希望能從各個角度反映與記錄當年與現在。街道還出資為轄區內52處城市記憶點掛上了二維碼銘牌,掃掃這些二維碼,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就可以呈現在手機上。

為吸引更多人上線“最愛人文江寧”平臺,街道引入了年輕人中流行的打卡、排名等概念,如,平臺上的“我的卡牌”和“回憶值排名”兩個選項,就是兩個偏社交化的功能。“我的卡牌”可以讓使用者看到自己造訪的地標數量,掃碼獲取卡牌簽到后,可以積分,積分每季度前30名將獲得精美禮品一份。“回憶值排名”則可以讓使用者看到自己在朋友間的排名。

街道還引入靜安淮劇周筱芳流派促進中心,在轄區內的文化中心舉辦了“記憶江寧——昌平大戲院淮劇情緣資料展”,展示了大量淮劇實物與圖片資料,這一資料展在“最愛人文江寧”平臺上線的當天開幕。昌平大戲院原址的一處暫時保留的外墻上,被粉刷上淮劇藝術劇照與資料,打造了一座室外墻展覽。當天,不少淮劇迷趕來,其中有些人是江寧社區的老居民,如今因為動遷搬到外區,他們在室外墻前回憶起過去、感慨萬千。

街道黨工委書記張軍說,整合轄區中的各類紅色資源、歷史資源、人文資源,通過“情景營造”、“故事講述”、“繪畫互動”、“實地探尋”等方式,把街道70余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地標變為最為鮮活的人文教材,也是街道近年探索的一種“浸入式”社區教育模式,讓每一位工作、生活在江寧的居民零距離“身臨其境”地感受人文的魅力、讓居民在漫步江寧的同時提升人文涵養。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