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他和同事們一起推動多項改革在全國推廣復制,有些甚至成了國際標準

來源:上觀2018.7.6

摘要:“實施單窗通辦后,方舟副區長曾給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如何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窗口服務的提速?記得一個午后,我帶著一疊審改材料到他的辦公室。我倆蹲在茶幾邊,把所有的材料攤開來,就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提升‘單窗通辦’的服務效率,邊學邊討論。談到一些創新設想,十分興奮,如同兩個認真的學生”,蔣紅軍說。

6月29日星期五,浦東新區政府1號辦公樓,所有人如往常一樣忙碌。時針指向下午6點,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陸方舟的辦公室門仍敞開著。一系列事務正等他結束當天的會議后回來處理。“叮”一聲,電梯門開了。陸方舟快步走來,一頭扎進辦公室的文件堆里,繼續伏案工作。

作為浦東新區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和“放管服”改革的分管領導,陸方舟肩頭的擔子是沉重的。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決策,而浦東作為主戰場,背負著先行先試、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重任。面對挑戰不退縮,直面問題不繞道,陸方舟帶領同事一起推動多項改革在全市和全國推廣復制,有些甚至成為了國際標準。

了解企業痛點,梳理形成500多項改革事項

2015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上海市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在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破解企業“辦證難”問題,把該放的權力放給市場和社會。這項改革試點被認為是率先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口和先手棋。

而作為推動者和參與者,擺在陸方舟面前的,則是更具體的問題:是按照常規政府部門“關起門來做方案”的方式改?還是充分調研了解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后再改?是就事論事直接按《方案》明確的事項改?還是全面梳理事項在底數清的基礎上改?前者無疑是省事的做法,但要按照中央精神,“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就必須“放下身段”,向市場問計。

短短一周時間里,陸方舟帶領同事們密集調研,了解企業痛點,最終梳理形成了覆蓋國家、市、區三級共500多項改革事項,邀請企業“眾籌”改革事項,并在此基礎上成功推出第一個體現企業導向的改革方案。

改革總是艱難的。由于企業選中的改革事項大多超過區級部門權限,甚至要上溯到市級、國家級部門,如何取得上級部門的理解和支持,成了改革方案出臺后面臨的最大難題。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金莎告訴記者,為了爭取時間和更多支持,陸方舟多次往返外地,與相關部門做溝通。“他永遠是舉重若輕的,和他共事近20年,從未見過他發脾氣。他要求我們站在企業的角度想問題,也要帶著同理心為上級部門考慮,這樣才更容易在制度設計角度取得多方共識。”

即便是碰壁了,陸方舟也從不把疲態和煩惱掛在臉上,還反復開導同事:“我們反映的是企業的訴求,代表的是群眾的利益,過程中遇到些曲折不算什么。”經過不斷的磨合溝通,2016年4月1日,首批針對審批頻次較高、市場關注度較高的116項行政許可事項在浦東新區全面展開。2017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全國其他10個自貿試驗區和具備條件的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等近400個地區,復制推廣浦東新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經驗。

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4年來,營商環境優化成果凸顯,新設企業數超過前20年同一區域企業數的總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也成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深刻烙印。

一次次對政府部門工作慣性“破與立”

2017年,浦東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著力探索解決企業和市民“辦事難、辦事繁、效率低”的問題。挑戰又一次落在陸方舟和同事們的身上。“讓老百姓只跑一次,這是順應互聯網發展要求的民心工程,應該以企業、群眾的感受度為衡量標準”,陸方舟說。然而,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讓老百姓有獲得感?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先例可循。

經過持續不斷地調研、思考,陸方舟萌生了一個想法——打造開放、協同、高效的“三全工程”,即企業市場準入“全網通辦”、個人社區事務“全區通辦”、政府政務服務“全員協辦”。這個想法一經提出,馬上就得到主要領導的首肯,其中的“政府政務服務‘全員協辦’”被進一步提升為“政府政務信息‘全域共享’”,并要求加快推進。這意味著:政府部門要“向內動刀”,通過改變已有的工作和思維方式,更大程度上磨合、共融,建成讓老百姓滿意的服務型政府。2018年上海兩會上,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市復制推廣浦東新區政務服務“三全工程”的做法。這是浦東經驗的又一次輸出,也是對陸方舟和同事們創造性工作的肯定。

然而,改革永遠沒有終點,甚至如一趟疾馳的列車,愈來愈快。“三全工程”剛剛進入正軌,為了進一步對接企業需求,提供零距離、心貼心的優質服務,陸方舟又投入到“四個集中一次辦成”改革組合拳的戰斗中,即推進所有部門審批處室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所有市場準入審批事項向“單窗通辦”集中;所有投資建設審批事項向“單一窗口”集中;重點區域建設項目集中驗收。

每一項任務背后,都是一次對政府部門既往工作慣性的“破與立”。“坦白講,剛聽到方舟副區長說要做‘單窗通辦’的項目,我震驚地不敢回應”,浦東新區區府辦副主任、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蔣紅軍說。通辦后,原先各個委辦局從窗口退居到后臺,倒逼各部門提高企業服務效率,阻力非常大。“好在區委區政府非常關心,經常與各部門談要求、跟進過程。”不到一年時間,浦東企業服務中心已有45個綜合窗口可以通辦129件事項,到今年年底,所有綜合窗口將實現企業327個事項全覆蓋。

而之于陸方舟,如此高效的政府仍有可優化空間。今年年初的一天,陸方舟在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的“找茬窗口”遇到了一位90后小伙子,得知年輕人在浦東創業,陸方舟臉上泛出掩飾不住的喜悅。他細致詢問對方,創業有何難處,對政府服務有什么意見。“臨走時,方舟副區長還特意關照我們,要繼續提升服務效能,為不同的創業者,特別年輕人創業,提供更加優良的營商環境。政府要講市場聽得懂,年輕人聽得懂的話,”浦東新區市場管理局局長吳偉平說,陸方舟平時常去企業服務窗口逛,不時問問企業的感受、需求,看看窗口人員的工作狀態,隨時醞釀著更多精細化的、人性化的改變。

組織開展“自貿區卓越指標體系”研究

“一件事,從0分做到60分不易,可從60分提高到80分,更不易”,陸方舟在分管自貿試驗區建設工作時,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經是國家、市、區各層面推進改革的綜合試驗田,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先行區。“大家都知道他從來沒有分管過自貿試驗區這樣一攤子繁雜事務,為他捏一把汗。想不到他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性非常強,很快就成了內行”,上海自貿試驗區政策研究局常務副局長鄭海鰲說。

自擔任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以來,陸方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面對國際高標準的自貿區建設任務,能力不足、知識不足是自己的“短板”,要以勤補拙。鄭海鰲第一次給干部培訓自貿試驗區的政策、經驗,陸方舟在臺下聚精會神地聽了兩個小時。此后每每有學習機會,陸方舟都不放過。

去年11月,陸方舟前往迪拜參訪世界自由區組織。回來后,便主動自我加壓,組織開展了“自貿區卓越指標體系”的系統研究。鄭海鰲說,這是一個極富前瞻性的操作。“他希望上海自貿試驗區不僅要適應國際規則,還要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今年4月,陸方舟再次出訪迪拜參加第四屆世界自由區組織年會。而他在會上發布的未來自貿區標準的“上海方案”中,“營商卓越及經濟貢獻”更是作為一級指標被納入到國際規則中去。

學海無涯,在陸方舟身上得到了深刻的體現。“實施單窗通辦后,方舟副區長曾給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如何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窗口服務的提速?記得一個午后,我帶著一疊審改材料到他的辦公室。我倆蹲在茶幾邊,把所有的材料攤開來,就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提升‘單窗通辦’的服務效率,邊學邊討論。談到一些創新設想,十分興奮,如同兩個認真的學生”,蔣紅軍說。可以想象,那是兩個怎樣勤勉的身影。也恰恰是陸方舟和同事們的孜孜以求和不斷突破,讓今天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得以成為改革的排頭兵、先行者。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