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6處老建筑迎來第三方定期“風險認定”,社會組織能否助力老建筑“延年益壽”?
來源:上觀區情 2018.7.9

上海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面積僅1.09平方公里,就坐擁14處優秀歷史建筑和22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點。今年三月,36處建筑迎來每周定期“體檢”,“醫生”是上海本地的一家社會組織。
長期以來,政府被視作保護老建筑的主力軍。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是上海對建筑保護模式的創新和探索。能否助力老建筑的“延年益壽”?
給老建筑“體檢”時,社會組織人員都會身穿紅色小馬甲
1.09平方公里坐擁豐富歷史資源
石二街道擁有豐富的歷史建筑和人文故事。近年來,已采用多種保護方式傳承歷史文脈,一批建筑經過改造重新生機。
張愛玲故居是建于清末民初的獨立花園住宅,如今被改造為石二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門鎖把、樓梯扶手、窗框全部保留原有風格,一樓專門開辟“張愛玲書屋”。
張愛玲故居
承載弄堂記憶的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由倉庫改建而成,位于西王小區弄口。西王小區建于1911年,由當時的上海地產巨頭程謹軒仿照西方住宅而設計。小區內12棟花園里弄住宅至今保存完好,是安妮女王風格特征的外廊式住宅群,有著清水紅磚外墻、弧形券和半圓形劵外廊。
西王小區
不少老小區曾是名人故居,文化資源有挖掘空間。康定東路短短341米,曾經,民國著名畫家來楚生、張愛玲都是住戶。泰興路中華新邨原為辛家花園,康有為曾在此隱居十余年。新閘路新式里弄沁園邨,建于上世紀30年代,知名影星阮玲玉居住于此。
畫家來楚生曾居于歸仁里
影星阮玲玉住過的沁園邨
街道的歷史建筑風格多樣,部分區域屬于南京西路歷史風貌保護區。南京西路上兩座數十米高的公寓大樓,至今已有八九十年歷史,風格不一。德義大樓屬于裝飾藝術派風格,深褐色外表,是上海較早設有單身宿舍的公寓,裝修標準較高。泰興大樓造型簡約、外觀淺色,屬于現代派風格。20世紀70年代,泰興大樓內設置微波終端站,并在周邊配備相應纜線。1973年微波站試轉播中央電視臺彩色電視節目獲得成功。
德義大樓
泰興大樓
南京西路附近的美琪大戲院,曾為上海一流影院,自建造至今使用功能幾乎沒有改變,如今是滬上知名綜合性劇場。“美琪”由英文名“Majestic Theatre”的第一個單詞英譯而來,與原址的大華飯店“Majestic Hall”呼應。大華飯店曾是是蔣介石和宋美齡舉辦婚禮的地方。
美琪大戲院
“上海在全市范圍內建有優秀歷史建筑巡查監管網絡。石二街道是中心城區歷史文化資源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街道社區基層干部在日常工作之外也承擔著巡查任務。”石二街道社區發展辦公室主任沈云宇表示,隨著上海對歷史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也發現歷史保護建筑動態情況跟蹤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吸納社會組織作為第三方力量參與,可以完善整個區域的巡查體系。
一扇小窗變化也被重點關注
今年3月,作為石二街道優秀歷史保護建筑宣傳與巡查保護項目承接方,第三方社會組織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正式啟動相關工作。每周四,漢未央的工作人員身穿紅色馬甲準時“掃樓”,對整個街道的歷史建筑進行全方位拍照記錄,而且創新模式——預估老建筑潛在風險。
社會組織人員需要給每一處老建筑留下圖文記錄
工作人員顧茗愚告訴記者,他負責康定東路沿線、大田路沿線及南京西路沿線巡查。經過三個多月巡查,已經對負責片區內的歷史建筑非常熟悉,能夠迅速發現一些在常人看來難以察覺或不以為意的變化。
今年5月,顧茗愚巡查修德新村,恰好聽到某棟住宅樓傳出沖擊鉆作業的聲響,樓內堆著黃沙水泥。抬頭一看,二樓一戶人家的窗戶從鋼窗換成了鋁合金窗,和周邊建筑風貌格格不入。這一扇小窗的變化,立刻引起顧茗愚的警覺:修德新村始建于1910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按照相關規定,外立面、門窗、建筑結構不得隨意更改。他趕緊拍照取證,并向街道匯報,街道高度重視,立即采取保護措施。短短一周,整改措施就落實完畢,避免了更多人為損毀的發生。
修德新村
“漢未央”還創新性地對36處建筑進行“風險認定”。在巡查日記簿上,有幾處建筑被標注了不同顏色,顏色最深是高風險。今年上半年,彭湃烈士在滬革命活動點就被涂了深色,原來周邊普通建筑當時正在拆遷。考慮到這處建筑可能會被“誤傷”,“漢未央”給出了高風險評估,向街道做了專題匯報。不久之后,故居四周起豎起了一圈保護性圍墻,還掛上醒目標牌。
每周巡視都要記錄下每一處老建筑的巡視情況
“巡查歷史建筑的目的是預見、預判、預防,拆房子普遍速度很快,稍不留意就會對建筑造成永久的不可逆損傷。”“漢未央”負責人姚淵表示,工作人員在巡查中特別注重其周邊環境、產權歸屬、建筑強度等要素,為每處歷史建筑作出損毀風險評估與預測,建立風險指數。對不同的風險等級投入對應的保護力度,高危風險要向街道預警,提前介入,做到治于未病、防于未然。目前已經對片區內36處歷史建筑開展拉網式巡查,做詳盡的圖文記錄。同時,在收集36處歷史保護建筑的歷史沿革基礎資料的基礎上,讓每一處建筑都有一份檔案。
首要關鍵是提升公眾意識
從事傳統漢文化傳承復興的文化類社會組織,能夠承擔歷史建筑保護的擔子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不僅僅是為了完善巡查制度,更重要的是利用社會組織工作機制的靈活性,挖掘老建筑的故事,喚起更多居民主動保護老建筑的意識。”沈云宇坦言。
市民對優秀歷史保護建筑價值的知曉度偏低,保護優秀建筑的意識不強,是上海老城廂和里弄保護普遍遇到的最大難點。上海市歷史風貌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安石認為,里弄街坊建筑是保護難點,不僅體量大,而且涉及較大的民生利益。上海中心城區50年以上歷史建筑約有2559萬平方米,其中居住類建筑占到1477萬平方米,占比58%。里弄街坊大多處于使用狀態,“72家房客”現象大量存在,人群高密度分布已經對里弄建筑造成了“破壞性居住”,不少居民渴望改建或者搬離。
姚淵也遇到此類困惑:在巡查中常有居民上前詢問老房子是否會拆遷,他們住在年代久遠、設施陳舊的老房子里,因生活不便渴望拆遷。“還有人覺得拆房子、裝修沒什么,其實他不知道動了門窗結構,就是對優秀歷史建筑造成了破壞。”沈云宇說。
每次巡樓,社會組織都會引起周邊居民的關注
從今年開始,“漢未央”的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會主動向居民介紹老建筑,通過制作微信專題、宣傳展板等方式,傳播老建筑的歷史和價值。與此同時,針對居住環境的老小區修繕正在推進。轄區內歸仁里、泰來里結合“美麗家園”建設,外立面、屋頂煥然一新,“共享廁所”試點正在策劃協商當中。雙管齊下,不少老住戶慢慢接受了保護老建筑的觀念。
“漢未央”制作的宣傳展板,供街道內居民參觀
“建筑保護不能只靠政府,保護工作最基礎、最廣泛的環節是全民關注和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組織的參與至關重要。”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曹永康認為。他表示,目前上海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投身建筑保護,參與方式不盡相同。今年5月開業的“上生?新所”就是由知名地產商接管并實施改造。而第三方社會組織,完全可以依靠深厚的群眾基礎,承擔宣傳和監督功能,發揮專業特長喚醒公眾意識,形成建筑保護的長效機制。
更多資訊
-
本市18座橋華麗變身!即將實現蘇州河上橋梁全面亮燈2023.11.3
蘇州河流經青浦區、長寧區、普陀區、靜安區、虹口區、黃浦區,全長約53.1公里,是上海的母親河。 蘇州河上外環以內共有33座橋梁。近年來,本市道路運輸部門不斷提升蘇州河橋梁的整體景觀功能。2020年,完… 查看詳情 >
-
松江這家企業“智慧”升級,推動快遞物流加速“跑”!2023.11.3
為提高快遞分揀的效率和準確性,近期,位于松江經開區喬佩斯物流園區內的越程電子商務物流中心引入了分揀自動化程序,現場一片繁忙景象,這是園區內第一家成功啟用分揀自動化程序進行快遞分揀業務的公司。 雙層平臺… 查看詳情 >
-
融入全過程人民民主,上海最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項目最快速度實現100%簽約2023.11.3
11月2日,楊浦區人大常委會在鳳城巷舉辦“人民城市 民主故事”人人議事廳首場基層民主實踐活動。本次活動旨在聚焦區內正在發生、群眾十分關注的民生重點熱點,通過讓人大代表、人民群眾、政府有關部門等需求、問… 查看詳情 >
-
市中心老牌賓館靜安賓館打開圍墻,與市民游客共享綠地2023.11.3
市中心又“打開”一片公共綠地。11月2日下午,靜安寺街道攜手社區共建單位靜安賓館,舉辦了“靜安賓館附屬綠地打開項目啟動儀式”。靜安賓館拆掉圍墻,開放綠地,與市民游客共享。 錦江集團下屬靜安賓館,是靜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