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小伙在上海奉賢當村支書,踩著“風火輪”走家串戶,把村民嚇一跳
來源:上觀區情 2018.7.16

【小編說】
郊區鄉村,占據著上海85%陸域面積,是數千名村干部發揮本領的戰場和舞臺。過去,多數崗位由當地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中老年長者長期擔任,大批“老村干部”成為肩負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近年,在農村的換屆選舉中,一些80、90后的青年村干部開始嶄露頭角,逐漸走上村支書、主任的崗位,成為一方百姓的“領頭雁”。他們盡管經驗有限,但創意無窮;盡管放低“姿態”,但辦起事情來有章有法。在上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他們,正在發揮怎樣的能量與作用?
曾耀頭一回踩著平衡車去奉賢區南橋鎮華嚴村走家串戶,可把老百姓“嚇”一跳。“這是什么新鮮玩意兒?踩在上面人就能移動,還走得飛快,像風火輪似的”。
村里路窄,行人多,平衡車既不占地,也好控制行進速度,自然是村干部巡村的好幫手。只是這東西“時髦”,別說是村里的老百姓,就是城市里的年輕人也不見得人人會玩。于是,曾耀這個新上任的80后村支書,因頭頂草帽、腳踩“風火輪”的幾次特殊亮相,讓華嚴村的老百姓們記牢他了。
近幾來,上海有不少的年輕村干部在選舉中脫穎而出。可像曾耀這種身份的,依然罕見。他不僅年輕,還是個來自湖南的外鄉人。一個外鄉小青年要扎根奉賢農村,跟世代而居奉賢“原住民”打交道,難過的,還不僅僅是“語言關”……
“不認識的”小曾
如果說機關干部是“文職”,奮戰在居村一線的基層干部就有些“武官”的意味了。前者每天坐在辦公桌前,與文字材料打交道;后者則總是“赤膊上陣”,和老百姓們融成一片。參加工作至今9年,曾耀先后任過南橋鎮政府辦公室的科員、副主任。2016年又調至華嚴村擔當村支書,基層工作一把抓,可以說是完成了文職到武官的“跨越式”發展。
不少曾經在機關里工作的同事直呼,“曾耀當了村支書后變了個人,有點‘不認識’了。”鎮里的前同事楊珺第一次在華嚴村的村民代表大會上見到曾耀,是一副氣勢十足,神態威嚴,口若懸河的樣子。“和過去那個靦腆的,多說兩句話便會臉紅的‘小曾’簡直判若兩人。”
走出辦公室的曾耀,變化確實有點兒大。過去在機關,即便操著一口湖南口音也不耽誤做事,奉賢話更是半句也不會講;現在,他不僅聽得懂村里百姓純正的方言,自己也能說上幾句。過去,日復一日地重復工作,曾耀很少花心思、動腦子,自己做決定;現在,華嚴村675戶村民的生活、發展都靠他牽引,“一年之初,就知道今年要做幾件大事;每天一起床,就開始想新的問題該怎么辦。”
更大的挑戰來自于要讓到底百姓認可并信任這個“外來”干部。曾耀老家在湖南湘潭荷花村,他是在農村長到18才考學去了城里,對農村、農民、土地都很熟悉。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兩地的農村不論風土、人情,都有大大的不同。曾耀說,剛來村里,他敏銳地感受到老百姓隱藏在客氣、恭敬背后的真實態度。“知道你是村支書,村民都會主動跑上來反映些問題,可一聽你說的又不是本地方言,眼神中的光芒都暗淡了”。
人類學家費孝通曾在論著《鄉土中國》中說:“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這解釋了為什么國內大量農村地區時至今日仍傾向于選取本地人,乃至本村人作為基層干部。村民與村干部因“同根同源”而產生天然信任,即便在面對拆違等必需“傷及情分”的利益分配問題時,也能基于同鄉之情更快調和矛盾。
“我能理解華嚴村民的心情”,曾耀說,“如果換做我的家鄉,外鄉人壓根就不可能成為村干部,很難開展工作。也就是上海這種兼容并包的城市,農村的現代化水平也相對較高,外來干部才有在農村一線發揮作用的機會。”
女兒“外交”
最初的磨合過程,的確很艱難。曾耀還記得剛到村里,為了樹立威信,故意把臉繃起來,“跟誰都敢吵架”。結果,好多老百姓怕他,說他兇。最“中肯”的一句評價是:“這個外來干部應該是不會亂花村里的錢,但是能力怎樣,還要再看看。”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曾耀還做了一些讓他至今后悔的事。“為了騰出空間發展,我把老的華嚴村委會拆掉了,沒有考慮到老一輩村民和老干部們的懷舊感情。為了造更高規格的老年活動室,我先把舊的拆除,結果因為土地審批等各種原因,新的至今沒有建成”。
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漸漸喜歡這個敢拼敢干,也敢認錯、敢承擔的外來干部。一位常住村里的老伯因為拆除違章,和曾耀前后打了5、6次交道。老伯家經濟較為困難,房子有兩處違章,按政策一并拆除后,居住就成了問題。但倘若不全拆,有可能讓周邊村民產生政策“不公平”的誤解。了解情況后,曾耀做主,先只拆除其中一處,讓老伯一家可以安身。其他村民產生任何質疑,他再頂上前去溝通解釋。
曾耀說,拆違政策只有一種,但違章的成因卻有十幾種。有些是50、60年代留下的無證房;有些是歷史進程中,因農村建設而導致的平移房;有些人家意識超前,早年間給家里的每一處房屋、窩棚都辦了產證,而同期建造的鄰居家卻可能因為無證淪為違章……實際操作中如果強行“一刀切”,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必須充分了解每一戶村民的實際情況,在政策范圍內做一些必要的調整。“根本訴求是盡可能讓每一戶都感受到溫暖,有什么事我擔著。”
“強硬”的曾耀還有一張“柔軟”的王牌,是他的女兒。偶逢周末,他會把女兒帶到村里踏踏青,或是到宅基上,和當地的爺爺奶奶們聊聊天。雙方雖然語言溝通有一些障礙,可老人家待孩子的善意和溫柔卻寫在眼睛里,就連曾耀也沾女兒的光,和這些老百姓們愈加親近了。
圓老百姓一個夢
曾耀自己是農村人,父母和親人也仍住在湖南老家。之于鄉土,他有感情,也有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曾耀說,全天下的農民都一樣,希望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而今,拆違為上海農村生態修復打下底色,完成了鄉村振興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接下來,能否通過美麗鄉村創建,通過引入城市資源、資本,讓村里老百姓的福利待遇提高,會是農村加快發展的契機,也是打開村干部和村民間隔閡,實現團結的金鑰匙。
今年,華嚴村召集吸引村內35名鄉賢共同成立“華嚴村鄉賢匯”,其中包括企業家、政府官員、農場主、律師、學校校長、規劃師、外資企業員工等,共同為華嚴村的未來發展貢獻智慧和資源。根據鄉賢匯的章程,所有鄉賢每季度務必展開一次活動,積極參與村級各項建設規劃的設想、巡視、調研,或是實施效果的回訪、宣傳等工作活動。
一年時間里,華嚴村的鄉賢根據自己的經驗觀察,提出各類意見建議15條,內容包括如何建設規劃美麗鄉村、村集體資產如何進一步投資等等。春節期間,鄉賢走訪村內困難群眾、黨員,助資近3萬元;村內各鄉賢企業共同解決20余位村民就業問題,并為支持美麗鄉村、和美宅基、河道治理、老年活動室建設等項目,注入資金20余萬元。
“中國人對土地都有感情,這些鄉賢會不遺余力地為自己的家鄉奉獻力量。”而這個外來干部曾耀,則像是一個粘合劑,把原本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力量,牢牢地粘在了一起。通過廣泛借力,華嚴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嶄新的變化。前不久,鄉賢隊伍里一名律師還自發帶頭成立了一只調解隊,來自昆侖律師事務所、奉浦街道禁毒辦、南橋鎮總工會、六邦律師事務所等多家機構也紛紛響應,專門針對拆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給予專業法律支持。華嚴村的鄉賢們,共同組成了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支流動的,卻又牢靠的人才隊伍。
更多資訊
-
來楊浦濱江,在城市空間藝術里感受“共育相生”2023.9.28
9月26日下午,2023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楊浦濱江展?在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灰倉藝術空間正式開幕。 作為2023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13個實踐案例展區之一,今年楊浦濱江展的主題為“共育相生”,為市民呈現一… 查看詳情 >
-
總高度49.5米,松江首個容積率達3.0的一類工業制造業用地項目動工2023.9.28
松江生物醫藥產業再添新動能。9月26日上午,樂純生物醫藥一次性耗材及設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在新橋鎮破土動工。該項目全面落實上海市“智造空間”工業上樓工作,是松江首個容積率達3.0的M1(一類工業)制造業… 查看詳情 >
-
北外灘雅詩閣國際人才公寓樣板房開放,明年竣工交付2023.9.28
9月27日,北外灘集團投資開發的北外灘雅詩閣國際人才公寓樣板房正式開放。據介紹,北外灘雅詩閣國際人才公寓為高品質租賃公寓,服務于北外灘全球高管和國際化人才,助力區域產業集聚和打造高能級人才高地。 該項… 查看詳情 >
-
商務部:今年上半年 21家自貿試驗區貢獻全國進出口貿易的18.6%2023.9.28
9月2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介紹,十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地區和部門,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支持各自貿試驗區以…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