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是用作“來錢快”的房地產開發,還是用來支持實體經濟?一塊300畝土地的價值考量

來源:上觀新聞2017.6.22

對上海來說,建設用地已經到了“天花板”。是否應該把絞盡腦汁通過“增減掛鉤”換來的指標當成“金疙瘩”,通過房地產項目的開發等換來短期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能像松江這樣主動給自己立“規矩”,而且真正做到的僅此一例。

初夏時節,在松江洞涇鎮莘磚公路北側一塊300畝的土地上,一座座塔吊揮舞著長臂,工人們正加緊作業。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段,將崛起一座現代化的機器人產業園。

科大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大智能”)將在這里投資11億元建造一個集智能制造中心、機器人研發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為一體的大型基地。兩年后,每年從這里“走出”的機器人總“身價”將高達35億元。

“這300畝土地曾是城市發展備用地,要想‘來錢快’,可轉為房地產用地進行開發。”松江區經委負責人表示,在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抉擇上,松江區堅定地選擇了支持實體經濟。

項目推進中,松江區還獨創了“微信群審批制度”。區長坐鎮微信群,科大智能提出問題,群內分管副區長、項目行政審批的各委辦局一把手負責解決,并實時跟進項目進展,打破了行政審批的時空界限。“繁瑣的規劃調整、土地取得、項目報建等環節不到半年完成,真切地感受到了‘松江速度’。”科大智能總裁助理楊浩指著已有七八米高的廠房大樓說,要不是松江區及時伸出“橄欖枝”,“新家”或許就不在上海了。

科大智能2002年創立于浦東,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全產業鏈企業,龍頭產品機械手占國內裝機量的70%。

企業在轉型并購中壯大,也產生了布局分散問題。旗下公司分布在浦東、嘉定、青浦等多地,不利于供應鏈協同。2015年下半年起,公司在上海尋址打造新的產業基地。此間,安徽、浙江也拋出“橄欖枝”,并開出優厚的落地條件。科大智能也清楚,要想在上海找到一塊300畝的工業用地非常難,正在猶豫要不要整體遷出上海時,松江區站了出來。

為何松江能在緊要關頭留住科大智能?關鍵是有產業用地的保障,有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決心。

“十三五”末,上海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能突破3185平方公里,現在已到“天花板”。因此,各區經營性項目和一般工業項目的土地指標需求必須通過建設用地減量化實現“增減掛鉤”。

松江區2015年出臺規定:工業用地減量化所產生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應確保不低于30%仍用于產業發展。這在全市首開先河。松江去年通過減量化騰挪出1715畝土地指標,其中超過60%用于工業項目,除了科大智能的300畝指標,飛科電器等一批成熟的先進制造項目也得到擴產。

為幫助企業留住人才,科大智能還首批享受“新政”,可在園區配套建設比例不超過15%的租賃住房,以往這一比例上限為7%。

【短評】為真抓實干點贊

抵住房地產開發帶來的短期利益誘惑,松江區把建設用地減量化換來的寶貴指標更多地投給了先進制造業。

一些地方政府,面對實體經濟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沒有耐心,缺乏定力。甚至被房地產開發“綁架”,“政績觀”也出現了偏差。說到底,是愿不愿放棄眼前利益、敢不敢自斷“財路”、能不能狠下決心的問題。

對上海來說,建設用地已經到了“天花板”。是否應該把絞盡腦汁通過“增減掛鉤”換來的指標當成“金疙瘩”,通過房地產項目的開發等換來短期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能像松江這樣主動給自己立“規矩”,而且真正做到的僅此一例。我們要為松江發展實體經濟的魄力點贊。

其實,把減量化騰挪出的土地指標用于工業,要算大賬、算長遠賬。實體經濟是社會就業的“容納器”、抵抗風險的“壓艙石”,要把眼光放到對城市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提質增效上來。

當前,上海正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是最重要的依托,任何一個區都不應“光說不練”,而要做“行動派”。郊區是制造業的主戰場,中心城區同樣不可或缺。現代服務業作為重要的要素投入,是先進制造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心城區來說,要大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化發展。

試想,如果各區都能拿得出松江這樣的魄力,上海實體經濟能級的鞏固提升也就不難了。

作者:劉錕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