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讓青少年對AI說Hi!上海人工智能發展需要注入更多“青春動能”

來源:上觀2018.9.18

摘要:人工智能時代已經開啟,但是距離我們要實現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青少年一代作為國家的未來,更該積蓄力量,向AI說Hi。

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不會僅有科學家和企業家,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在一步步走近“人工智能”。就在昨天下午舉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少年創新創業”主題論壇上,三位青少年代表站上舞臺,與聽眾分享他們對人工智能的“初體驗”,院士、科學家和人工智能青年CEO們也一起探討人工智能的創新之路,并表示對未來的青少年充滿期待和希望。上海市青少年人工創新實踐基地也在論壇上正式揭牌,這是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又一次跨步。

小年紀大夢想

誰說人工智能的研究只是科學家與企業家的專屬權利?市委書記李強特別強調“人工智能也要從娃娃抓起”。為貫徹落實這一理念,在今年的8月15日,團市委主辦的2018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大賽順利召開,圍繞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創業,邀請全市中小學生參與到編程和人工智能課程的學習中,從而助力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創業的發展。

“在一次班級的口算比賽中,我得了第一名,但我的同桌成績卻不太好,我特別想幫助他,我想是不是能夠用C++、Scratch編一個自動出題軟件,來幫助他每天練習口算。在我的設想中,這個軟件可以選擇難度、自動判斷對錯,還能自動計算分數。有了這個軟件的幫忙,我同桌的口算一定會越來越好。”這是五年級的學生施季安發明口算練習小程序的源動力,此次比賽的很多佼佼者也同施季安一樣,從生活中的困難和煩惱中尋找創新的靈感,并不怕試錯,不斷改進,交出了他們人生中第一份“人工智能”答卷。

此次大賽創新成果一等獎的獲得者江蘊琪則是在游戲中獲得靈感,設計出了一套基于藍牙、MYO(手勢控制)和安卓手機平臺的人機交互肌電智能輪椅控制系統,系統平均識別率超過97%。不僅在大賽中表現突出,小發明家們還有更高的夢想和追求,江蘊琪認為“相對于肌電更重要是腦電,在未來我們可以擺脫搖控器的束縛,可以利用自身達到對東西的控制。” 施季安也立志要成為像埃隆·馬斯克,扎克伯格一樣改變世界的人。

“少年強則國強”,小發明家的崛起必將是“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澤洲表示,青少年一代是新時代的見證者和奮斗者,希望青年一代在這里開拓眼界,啟迪智慧,加強人工智能知識的學習,為上海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發展注入更多“青春動能”。

讓生活更美好

論壇上,流利說聯合創始人林暉,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脈策數據聯合創始人湯舸等AI大咖也悉數登臺,圍繞“青少年創新創業”主題,分享了自己的親身創業經歷以及學術與行業內的前沿觀點。

目前,全球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和科技專家都認為,“誰能引領人工智能,誰就掌控了人類的未來”。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會對教育、城市建設以及殘疾人救助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它又將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在教育領域,流利說聯合創始人林暉提出人,在AI賦能下,“教育3.0”時代已經到來。教育3.0有三個特點:一是測評體系更加科學,解決一對一評價的教師稀缺問題;二是實現更高效的學習過程,人工智能是幫助學生實現更高效、更個性化的學習;三是教育機會更加公平,人工智能可以無限低成本復制。林暉認為,人工智能的到來會讓教育更加有效、公平,但并不會完全替代老師,反而是使老師的角色更加偏重于“育人”。

在城市建設方面,湯舸將人工智能與上海的城市建設緊密結合,通過數據科學將上海想象成一張棋盤,在棋盤上疊加政府、企業、居民的“棋子”,從而監測上海市哪些區域有待開發,哪些區域過于擁擠,為上海市的城市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可以看出,不管創業者從事的是哪一細分領域的人工智能探索,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便是造福更多人,讓生活更美好。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也表示:“智能假肢市面價格40萬元,我們希望把成本降低,讓更多殘疾人使用。我們花了兩年時間,找了很多神經科學的專家研究,2018年我們公司正式從美國回到中國,希望把智能假肢產品落地中國。讓中國更多殘疾人用上這款假肢,去享受他們自己的生活。”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開啟,但是距離我們要實現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青少年一代作為國家的未來,更該積蓄力量,向AI說Hi。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