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亞洲唯一,這座城市垃圾分類獲世界銀行支持!垃圾袋"掃碼"又是怎么回事?

來源:上觀2018.9.19

摘要:正是借助垃圾袋的“助攻”,濕垃圾才源源不斷地從原先的混合垃圾中分離出來。

一年僅在垃圾袋上就花掉4000多萬元,這筆在許多人看來“不必要”的投入,在寧波看來卻相當值得。

9月18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了解到,今年年底前,該市日處理能力約400噸的相關濕垃圾處理設施將投入運行,穩定運行一段時間后,處理能力約800噸/日的濕垃圾處理二期工程也將被提上議程。

哪來這么多濕垃圾要處理?這背后有垃圾袋的功勞。正是借助它的“助攻”,濕垃圾才源源不斷地從原先的混合垃圾中分離出來。


垃圾袋能制造“大數據”?

寧波市海曙區的永和居易小區是一個目前有近1000戶居民的大型社區,這里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并未因為“產量”太大而疏于管理,小區內48個固定垃圾投放點均配有一組兩個垃圾桶及提示牌,廚余垃圾都乖乖躺在綠色的專用垃圾桶里。

永和居易小區的固定垃圾投放點

廚余垃圾“順從”的秘密都在垃圾桶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翻開綠色垃圾桶,注意到桶內放有一些白色垃圾袋,上面印有綠色的文字(比如“廚余垃圾”)和圖案(比如代表廚余垃圾的標準圖案“魚骨頭和果核”)。

垃圾桶內部

寧波市海曙區望春街道廣安社區辦公室主任吳海波告訴記者,這是寧波獨特的廚余垃圾專用袋,每個季度免費發放給社區居民(一戶家庭發放約93個),引導他們用來裝廚余垃圾。據不完全統計,寧波每年僅在免費發放垃圾袋這項上的投入就超過4000萬元。

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只是簡單地發垃圾袋,對居民做好垃圾分類的激勵作用有限。

打個比方,居民如果出于習慣等原因,不理睬廚余垃圾專用袋,繼續用其他垃圾袋裝垃圾,同時又沒有養成分類的習慣,那么扔出來的垃圾袋里仍是混合垃圾。就算有居民使用了廚余垃圾專用袋,可僅憑袋上幾個文字或圖案,就會“聽話”,只往袋里扔廚余垃圾了?

“只靠垃圾袋,顯然不行。”吳海波指了指廚余垃圾專用袋正面左側的一塊地方,上面印有一枚二維碼。他坦言,這才是廚余垃圾徹底“順從”的“撒手锏”。

在永和居易小區,48個固定垃圾投放點的垃圾桶每天都會被短駁至小區北門外的集中處理區,5名掃碼員一字排開,每逢廚余垃圾專用袋就必定掃描袋上的二維碼,然后打開袋子,檢查里面分類的具體質量。

掃碼員工作的區域,集中放置著其他點位短駁過來的垃圾桶

掃碼員告訴記者,每個袋上的二維碼都是獨一無二的,分別對應著一個編號,掃描二維碼可以追溯具體哪戶人家扔了這個垃圾袋。打開袋子后,如果“內容”不過關,掃碼員能馬上知道去哪戶上門做工作。

“我們聯合居委會、物業,上門告訴人家這次分類不到位,我親手重新分好了,希望下次不要再發生。”掃碼員表示,一般上門做幾次工作就會有效果,居民分類的積極性會逐漸高起來,畢竟抬頭不見低頭見,分類不好給別人制造麻煩,多不好意思。

掃碼員當場指出垃圾袋內的分類問題(左圖)

發揮大作用的廚余垃圾專用袋(右圖)

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中心的張路透露,在一些社區,這個廚余垃圾專用袋還能制造“大數據”,專門對付那些不用廚余垃圾專用袋的居民。

原理很簡單:每個廚余垃圾專用袋都對應唯一的居民家庭,且只要被扔進垃圾桶,就會被掃碼員掃描到,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這些垃圾袋一直沒有被掃描到,就意味著一直未被使用或去向不明,社區垃圾督導員就可以有針對性地上門詢問情況。

同理,對于使用頻次不規律的家庭(比如領了一個季度的垃圾袋,卻只使用了幾個),也可進行有針對性的督促和指導。


推進分類有世界銀行撐腰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寧波市已有667個社區試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居民近40萬戶,除了免費發放廚余垃圾專用袋和掃碼開袋這樣“剛柔并濟”的做法,寧波還通過發放差別化的“垃圾分類績效獎勵”,激發試點社區在垃圾分類上的自治熱情。張路介紹說,這筆獎勵可以購買促進社區垃圾分類的獎品,發放給居民,也可用于社區垃圾分類志愿者的補貼等。

具體而言,績效獎勵的標準是每月每戶3元,以一個500戶的小區為例,一年的獎勵是1.8萬元,但這筆獎勵必須經過考核才能拿到,具體要看該小區每個月在垃圾分類上的評分。比如,10分的總分只能拿7分,獎勵要打7折。打分的主體是各個社區的掃碼員,如果某個社區的居民分類水平上不去,分數可能一直“不及格”。

在多項舉措的保駕護航下,寧波在生活垃圾分類上快速進步。2013年后,寧波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與循環處理項目,項目總投資達15.26億元(其中,利用世界銀行貸款8000萬美元),成為目前亞洲地區唯一有世界銀行背景開展垃圾分類的城市。

2013年以來,寧波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已從35.7%上升到今年6月底的90.9%。截至今年7月底,寧波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已達82%,回收利用率達30%,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資源化利用率達85%。在今年第二季度國家住建部通報的考核結果中,寧波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成績在全國46座城市中排名第三。

寧波某個小區內,垃圾四分類被做成了卡通形象,如此宣教,平易近人,讓人十分感興趣,而且一看就懂

面對成績,寧波并未松懈,當下的重點在于,廚余垃圾等生活垃圾產生源頭的積極性高漲,可日益增長的這些垃圾急需增設中端轉運和末端處置能力來消化。

9月18日15時,記者在試運行的海曙區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站內看到,不時有來自周邊的小噸位垃圾車駛入,在電腦系統的指揮下,將廚余垃圾倒入垃圾槽,待15噸的垃圾槽放滿后,經過壓縮的“垃圾塊”被裝上大噸位的卡車,駛向指定的廚余垃圾處理廠。該站設計的生活垃圾分類轉運能力可達300噸/日以上。

海曙區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站

海曙區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站內

張路表示,類似海曙區這樣的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站,今年寧波將新增5個,主要轉運居民源頭分類出來的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加上去年10月投入使用的東錢湖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站,預計這些站點日均的轉運能力可以超過3000噸。

與此同時,寧波市廚余垃圾處理廠、寧波市餐廚垃圾處理廠和海曙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也在加緊建設或完善,今年有望全部投入使用。屆時,寧波日均5000多噸的生活垃圾都將有明確且更加適合的去處。

寧波市廚余垃圾處理廠效果圖(左圖)
寧波市餐廚垃圾處理廠效果圖(右圖)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