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在上海崇明島,田間養殖的“五彩魚”,能怎樣“攪活”稻田經濟?

來源:上觀區情 2018.9.20

摘要:稻花魚又名田魚,是鯉魚的一個變種。顧名思義,“稻花魚”就是“一種愛吃稻花的魚”,稻田為稻花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魚平時在深水區休息,餓了就在稻田淺水中穿梭吃稻花、蟲子(稻飛虱等)和草(禾本科雜草),可有效減少水稻蟲害和草害的發生。另一方面,魚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機肥。

“稻魚共生”的種養方式,如今聽著已不陌生,可稻和魚究竟是如何“共生”的?在崇明廟鎮的上海江凡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里有幾百畝“稻魚共生”的水稻田,水稻生長期間,稻田的水中隱隱游動著許多五彩斑斕的魚。這些魚可不只是吃掉雜草和害蟲那么簡單,還大幅降低了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的發病幾率,讓水稻的種植方式更生態、產量更高。

合作社負責人叫黃國超,是廟鎮鴿龍村人。幾年前剛接觸農業時,他還只是“玩票”性質:“‘稻魚共生’,不是隨便什么魚都可以。在投放稻花魚之前,我曾嘗試在稻田里投放草魚苗,結果沒多過久,草魚就把水稻秧苗都吃光了。交了這‘學費’之后,我才從浙江青田引進了稻花魚。”黃國超告訴記者,前幾年,他種幾畝水稻、養一些稻花魚,主要為了送給生意伙伴和朋友。“尤其是市區的朋友,看到崇明的農產品,喜歡得不得了!”

稻花魚又名田魚,是鯉魚的一個變種。顧名思義,“稻花魚”就是“一種愛吃稻花的魚”,稻田為稻花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魚平時在深水區休息,餓了就在稻田淺水中穿梭吃稻花、蟲子(稻飛虱等)和草(禾本科雜草),可有效減少水稻蟲害和草害的發生。另一方面,魚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機肥。在這種“稻魚共生”模式下,完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也能保證水稻正常生長。

“稻魚共生”在浙江等地有悠久的種養歷史,并形成了穩定的消費市場,但在上海,知道稻花魚的人并不多。至于為什么養稻花魚能減少水稻病害,有專家推測是因為魚的活動增加了水體流動,疏松了土壤,為水稻提供了更優良的生長環境——魚游在“活水”里,水稻也長在“活水”和“活土”里。

近來,黃國超看到崇明發展不用化學肥料、不施化學農藥的“兩無化”水稻的消息,心里暗喜:“我用的‘稻魚共生’模式,不也是‘兩無化’水稻嗎?”

既然人人都愛綠色農產品,“兩無化”水稻又是崇明今后的發展方向,黃國超決定在廟鎮發展200多畝“稻魚共生”的水稻田。“不少親戚朋友都勸我不要把時間精力投入到風險高、收益低的農業上,可我卻不這么認為。只要路子對,農業一樣能賺錢。”大規模推廣“稻魚共生”后,黃國超就像著了魔,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基本都“泡”在了農田里,每天都開著車在田間小道上轉悠,查看水稻和魚的長勢,本就黝黑的皮膚曬得更黑了。

黃國超的自信和堅持不是沒來由的。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和一般的水稻種植相比,通過養魚除草,節約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力成本,畝產水稻可達600斤以上,畝產魚200斤左右,經濟效益每畝超過1萬元。今年是黃國超的水稻和稻花魚對外銷售的第一年,憑著多年來在朋友圈中積累的良好口碑,盡管目前離水稻收割還有一段時間,但他今年種的水稻已有了不少訂單。

“稻魚共生”帶來的經濟效益還不止這些,黃國超還有一個“大計劃”。稻花魚有全紅、大花、麻花等多種顏色,雖然不是觀賞魚,但有一定觀賞價值,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愛,不少孩子把它們當成金魚飼養。黃國超計劃發展農旅結合,推出“張網捕魚”、“渾水摸魚”等旅游項目。為此,他精心設計了一顆谷粒“騎”在魚背上的卡通圖標,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并在稻田邊種滿了鮮花,這些舉措一下子“吸粉”不少。此外,黃國超今后還想在稻田里養一些螃蟹和小龍蝦,這樣又能增加一筆可觀的收入。“除了自己賺錢,我還計劃把魚苗提供給其他水稻種植戶,帶動鄉親們致富。”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