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廠房“搖身一變”,這里有了上海首家“稻田里的美術館”
來源:上觀區情 2018.10.8
仲秋的風拂過一眼望不到頭的青綠色稻浪,還未完全成熟的大片水稻迎風搖曳,發出讓人寧心靜氣的“沙沙”聲。這里是上海西南的青浦練塘鎮,已是滬、浙交界地區,再往西就是浙江省。這里沒有繁華的商業街,鮮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過這里卻有一處和“郊野氣質”似乎不太相符的建筑:美術館。
可·美術館。茅冠雋 攝
練塘鎮金前村金田路428號,這是“可·美術館”的所在地。今年5月,“可·美術館”成立并舉辦了首個藝術展,這是全市首家“鄉村美術館”。沒有光怪陸離的燈光,沒有高樓大廈的襯托,這座白墻黛瓦的美術館樸實無華地融入了鄉村的一草一木,從美術館參觀回來,游客甚至能看到扛著鋤頭從農田走回家的農民。
為什么要在稻田里開美術館?鄉村需要“陽春白雪”的美術館嗎?自帶“藝術氣息”的美術館,如何融入并反哺鄉村?
可·美術館門前的水稻田。茅冠雋 攝
舊廠房“搖身一變”成了美術館
青浦練塘是全國有名的“茭白之鄉”,“可·美術館”門前的農田就是茭白田。每年茭白的收獲季是5月份到9月份,頭茬茭白上市后這里才換種水稻。今年5月底,正逢頭茬茭白收獲季,在半人多高的茭白田的掩映中,一場名為“平行·上海——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的展覽在“可·美術館”正式啟幕,這也是“可·美術館”的開館展。
何謂“平行”?策展人陳瑞這樣說:“上海是多元平行的,古代與當代、本土與國際、傳統與現代、鄉村與都市在此并行不悖。就像美術館門前的太浦河通連著太湖與黃浦江,最終匯入長江、奔流入海。在這里,鄉村與都市之間的轉換并沒有突兀感,古鎮鄉趣和高樓都市之間是‘共生’的。”“可·美術館”就像是一種通道,連接著溫婉水鄉青浦和現代化上海市區這兩個“平行世界”。這個展覽的展廳布局就體現了“平行”理念:一堵墻隔開兩個空間,左邊是中國水墨畫,右邊則是油畫和當代藝術。
擺放在美術館門口的藝術品。茅冠雋 攝
從美術館自身的建立過程看,人們可以發現另一種“平行”:這座鄉村美術館并非憑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業廠房。練塘農副業公司總經理葉國華告訴記者,這些廠房原本是租給個體老板建廠的,做的是風力發電設備的機箱和罩子。“這些年青浦區、練塘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里又是水資源保護區,低效工業廠房都需要調整,因此在2016年時,這里的工廠就不再運營。之后我們一直想利用這些廠房引進文化旅游項目,正好碰上有一批藝術家有意開設一個‘田野中的美術館’,雙方經過協商溝通,最終在2017年9月簽訂了合同,美術館項目最終落地。”
美術館內的雕塑作品。茅冠雋 攝
如今的“可·美術館”,“骨架”依然是原先廠房的樣子,但內核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里幾乎所有的建筑外墻都被刷成了白色,建筑風格上也做了些調整,外觀并非四四方方,而是充滿高低起伏,設計成了“江南庭院”的模樣。原先廠房的主車間被設計成了約有1500平方米的展廳。目前,“平行·上海”展覽的相關展品已撤走,展廳中展出的藝術品均為個人收藏,常設展品有近100件。
建造、運營均按專業標準,力爭成“中國最美鄉村美術館”
雖然建在鄉村,但是“可·美術館”的建設標準一點也沒有降低,這是一座按照現代化標準建造的美術館。從金田路拐進美術館的那一刻,參觀者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這種“高規格”也體現在細節之中:主展廳是白色的,層高非常高,提供給人寬闊的視覺空間,同時,大廳里配上了專業的照明燈,燈的顏色、位置、角度都經過了專業人士選定,確保藝術品上沒有絲毫反光,能最大限度將藝術品的美呈現出來。“硬件的專業固然重要,但軟件的專業更重要。在營運管理上,我們完全按照現代美術館的方式去做,力求打造成‘中國最美鄉村美術館’。”“可·美術館”理事長楊明輝說。
館內的藝術品。茅冠雋 攝
今年50歲的楊明輝是湖南人,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上海打拼,此前在外企工作,2017年辭職,全身心“扎”進了藝術行業。他告訴記者,產業結構調整、廠房閑置后,鎮、村收回了廠房,“可·美術館”再租用這些廠房。在不辦專題展覽的時候,館內員工有7個人。“算上日常運維成本、租金成本等,每年大概要花數百萬元,如果舉辦一場大型活動就要增加很多額外的花銷。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堅持免費開放。既然是美術館,無論開在哪里、誰開的,都帶有公益性質,美術館本身不能以營利為目的,這也是我們秉持的宗旨。”
面向全球開放的藝術家駐留創作空間。青浦區供圖
楊明輝說,這座鄉村美術館的名字叫“可”,原因除了投資方之一是青浦本地美術教師出身的畫家吳可,還因為“可”這個字包含了豐富的聯想,蘊含了廣闊的可能性。“在展廳兩側,我們把原先的廠房分割成了近10個大小不等的房間,有接待室、辦公室、創作室、會議室等,還有數間宿舍以及一個食堂。我們這里不只是個美術館,還是個藝術家的‘根據地’,藝術家扎根鄉村創作能以這里作為‘據點’,我們為其解決食宿問題。我們計劃每年都策劃幾個大型展覽,還準備開設小型的藝術品商店和書店,進一步豐富美術館的功能。”
館內陳設的雕塑作品。茅冠雋 攝
從“送藝術下鄉”到“藝術在鄉村生根”
記者了解到,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就掀起了一股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1991年,藝術大師黃胄創建了中國的第一座私人美術館——炎黃藝術館。1998年,三家由企業贊助的民營美術館——成都上河美術館、沈陽東宇美術館和天津泰達美術館出現,給長久以來缺乏展場和資金支持的中國當代藝術帶來生機。雖然私人美術館被公認為是“燒錢”的行當,卻依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借助這種帶著公益意味的形式,將私人珍藏回饋社會。不過,“地廣人稀”的鄉村真的需要美術館嗎?
美術館夜景。青浦區供圖
陳瑞表示,“城市美術館”是目前中國的主流形態,“鄉村美術館”為數不多,比如寧波的杜岙美術館建在偏遠的小村莊、烏鎮的木心美術館建在古鎮里。但“鄉村美術館”在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探索,比如日本有圍繞鄉村和農業主題的“越后妻有”藝術節,在箱根也集聚了一批鄉村美術館。“如今,鄉村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鄉村文化的建設速度。鄉村歷來是美育的‘洼地’,很多村民沒有機會進入美術館接觸藝術,建設鄉村美術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前是‘送文化下鄉’,但一個鄉村美術館可以讓藝術在鄉土田園中生根,可以成為鄉村美育的‘新祠堂’。哪怕村民每天路過美術館時多看幾眼,這種坐落在村民身邊的‘精神地標’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藝術家和村民互動。青浦區供圖
鄉村美術館,不只是建在鄉村那么簡單。它不是因為受限于場地面積、場地租金、城市功能變遷而簡單搬到鄉村的“城市美術館”,也不是一些只有外殼的先鋒美術館的“建筑實驗”,必須和鄉村產生實際文化聯系。開館之初,“可·美術館”的運營者就想明白了這一點。在美術館內有一排專門的房屋被建成了“游客體驗館”,市民游客可在此體驗陶藝制作和瓷上繪畫。“收費并不高,對團隊和學生還有額外優惠,周末常有人來此體驗藝術的樂趣。”楊明輝告訴記者。除此之外,美術館目前正在籌劃準備11月中旬的展覽,主題暫定為“田字旁”:“既然建在鄉村,何不請藝術家來創作一些鄉村主題的藝術品并進行展覽?我們計劃邀請30多名藝術家在此創作,一起繪就、塑就青浦練塘之美,這也讓美術館和鄉村產生了更深的聯系。”
供市民游客繪畫的毛坯。茅冠雋 攝
金前村黨支部書記陸劍崗告訴記者,“可·美術館”的開設,已經讓村子、村民的狀態產生了變化。“村民們一開始比較好奇,后來發現美術館免費開放,慢慢就會走進去看看,不一定能看懂,但確實被吸引了,有的還會抱著孩子去看。自從有了這個美術館之后,去村文化站里練書法和繪畫的人也多了起來。美術館的藝術氣息也帶動了周邊衛生環境的改善,現在村民對村莊環境保潔比以前更加上心了。”
村民參觀美術館。青浦區供圖
此前,在“可·美術館”的開館展——“平行·上海”展覽期間,青浦區教育部門、金前村等組織了中小學生、村民進館參觀,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進入美術館。“練塘文化底蘊深厚,‘可?美術館’是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當中誕生的。能讓從來沒有進入美術館的人走進專業展廳、欣賞真正的藝術,這是鄉村美術館的意義所在。”練塘鎮黨委委員錢閃星說。
更多資訊
-
?昔日亞洲最大水泥廠“重啟”,探索工業遺存活化利用十載,西岸迎來新篇章2023.10.13
車駛入龍耀路,一路往東,盡頭就是龍騰大道,目之所及是水波蕩漾的黃浦江。 2021年前,大多數車輛到了這里都會往左拐一路向北,沿途依次經過油罐藝術公園、西岸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跨過龍華港橋來到龍美術館… 查看詳情 >
-
全球最大鋼企錨定“老大”變“強大”,靠“四化”沖破鋼鐵行業下行周期2023.10.13
今年年中,中國寶武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半年度工作會議。特殊之處在于,這次工作會以“對標找差”作為主題。僅僅一周之后,《財富》雜志公布了2023年世界500強企業的最新名單,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近16… 查看詳情 >
-
上海浦東發布全市首部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指南,提供多種策略2023.10.12
10月11日下午,《浦東新區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會在上海市浦東軟件園舉行。 《指南》由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和浦東市場監管局聯合組建編寫組,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鑒定專家等專業人… 查看詳情 >
-
又一家世界名企落戶蘇河灣→2023.10.12
日前,全球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WPP旗下知名廣告公司GREY GROUP CHINA葛瑞中國,正式落戶蘇河灣功能區內的蘇河灣中心,為蘇河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專業廣告服務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悉,葛瑞…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