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智慧空間 > 正文

老總幫員工分類午餐盒,員工帶客人到垃圾箱房內參觀,上海這家外企將垃圾分類當作時尚

來源:上觀區情 2018.10.9

摘要:不同圈層的群體相互借鑒經驗、共享資源、化解難題,逐步形成垃圾分類“生態圈”。

西裝筆挺的員工從私家車里拎出兩袋在家里分好類的的生活垃圾,提到辦公室、丟到公共區域的分類垃圾桶中;垃圾箱房干凈整潔、無異味,員工可以把客人帶到垃圾箱房內部參觀;集體吃好工作餐,老總在角落里分類大家丟棄的午餐盒……去年6月,位于安遠路上的外企公司玫琳凱啟動了垃圾分類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垃圾分類成為玫琳凱員工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種時尚行為。

老總一個人在角落里分類大家的午餐盒

垃圾分類,是這樣圍繞著玫琳凱員工的一天展開的——

走進大廈的電梯,一抬頭,電視屏幕上循環播放著垃圾分類廣告;坐在辦公桌前,桌子下藏著兩個垃圾桶,藍色的投放可回收垃圾、黑色的投放干垃圾;打開電腦準備工作,屏幕上跳出公司特別定制的“垃圾分類”屏保;在公共區域喝咖啡、吃午飯,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等三個垃圾桶藏在柜子后面,每個柜子門上都清楚標注著每種垃圾投放的內容……

玫琳凱最初想到在員工中推廣垃圾分類,與一個“故事”有關。有次,大中國區總裁麥予甫召集公司中層干部會議,到了中午時間,大家一起在公共區域吃了工作餐,吃完后就將午餐盒丟到了垃圾桶。麥予甫也和大家一起吃好了午飯,但他沒有立刻回到辦公室,而是一個人在角落里收拾大家丟棄的午餐盒,進行干濕垃圾的分類。

這個故事“刺激”到不少員工。

在麥予甫的帶頭下,玫琳凱主動找到靜安區江寧路街道進行垃圾分類工作的指導,并很快成立了推廣垃圾分類的跨部門工作小組。

拿出做化妝品行業的策劃本領,跨部門工作小組設計了一套推廣垃圾分類的方案:原來播放公司產品廣告的電梯間大屏幕、員工的電腦屏幕,全部換成垃圾分類廣告,讓提醒無處不在;以游戲的形式在每個部門舉辦生動活潑的垃圾培訓,讓員工人人都掌握分類知識;發動員工志愿者在各個樓面執勤,檢查員工工位、公共區域的垃圾分類投放情況,將垃圾分類落實到位;當員工逐漸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后,部門間要進行垃圾分類“流動紅旗”評比,獎品是一盆小小的綠植,將垃圾分類作為一種部門榮譽。

用做市場做產品的理念推廣垃圾分類

經過對員工垃圾分類一段時間的觀察,跨部門工作小組發現了新問題:最初推廣中設計的一些方案并不符合員工習慣。

比如,工作小組曾為員工工位配備了一個藍色垃圾桶,因為覺得在工位上產生最多的垃圾種類應該是以紙張為主的可回收垃圾;但很快發現,在工位上產生最多的是擦手紙、餐巾紙、塑料袋等干垃圾。

“推廣垃圾分類,其實是對人的行為的一種塑造,人性化、符合使用習慣的設計,會讓人更愿意進行垃圾分類,這與企業做產品做市場的理念相通。”玫琳凱相關負責人說。

于是,工作小組及時在工位上增加黑色的干垃圾回收桶。

又如,很多員工在公共休憩區域用餐完,會在洗手池洗手,使用餐飲紙擦手。濕了的擦手紙,應該丟到哪個垃圾桶?還是干垃圾桶。但公共區域的垃圾桶都隱藏在柜子中,不少員工洗手后不愿意再打開柜子門投放垃圾,于是工作小組就請施工方在臺面上打了一個洞,濕了的擦手紙可以直接從這個洞投放到柜子里的干垃圾回收桶內。

“都是一些很小的細節上的改變;但往往改變了這些細節,垃圾分類的效果就明顯提升了。”這位負責人說。

打造垃圾分類的“生態圈”

玫琳凱大廈裙房內有個很漂亮的小花園,里面種植著一些綠植。最近,在與街道的溝通中,玫琳凱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幾百米之外的“兄弟單位”同樂坊引入了一臺餐廚垃圾處理“神器”。餐廚垃圾進去,能出來可回收利用的綠植肥料。

“如果我們能讓員工更加清楚地看到,分類后的餐廚垃圾可以再循環利用,成為我們身邊有用的東西,相信可以推動更多人一起探索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位負責人說。

同樂坊也有意幫助玫琳凱達成心愿,街道為兩家企業牽上了線。“目前,同樂坊的餐飲企業與樓宇白領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通過這臺濕垃圾生化處理設備,能夠實現垃圾減量化90%以上,油水分離后的殘渣可以用作工業洗滌以及農田肥料。這臺處理設備的‘產能’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我們愿意幫助其他企業處理產生的餐廚垃圾。”同樂坊物業經理東林軍說。

玫琳凱、同樂坊,正是江寧路街道推廣生活垃圾分類中的兩家示范企業。街道負責人說,街道正在探索生活垃圾“四圈協同”的模式,在生活圈、商業圈、辦公圈等不同層圈中,精心打造一個個“示范點”,帶動、輻射著圈內的其他主體。當一個個不同圈層的群體形成后,它們還可以相互借鑒經驗、相互共享資源、相互化解難題,最終產生“蝴蝶效應”,形成垃圾分類的生態圈。

玫琳凱與同樂坊共享資源,新閘路上的五四中學與海關二村則相互影響。五四中學在師生中推廣垃圾分類已有7年了,垃圾分類的習慣與理念被學生們帶到了家庭中,不少學生來自于一街之隔的海關二村,目前海關二村是全街道垃圾分類居民參與率最高的小區之一,新業主與租客搬進來最先知道的小區“守則”就是垃圾分類。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