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簽批,這項改革在全國推開,率先試水的浦東拿出了自己的樣本
來源:上觀區情2018.10.11

今年,浦東新區迎來了開發開放28周年。
28年前,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開發開放浦東的戰略決策,上海和浦東由此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快速道。
28載倏忽而逝,曾經農田廣袤、房舍低矮的浦東早已今非昔比。
回眸歷史,浦東開發開放的歷程見證著國家戰略的高瞻遠矚,體現了抓住機遇先行先試的價值和成果。展望未來,浦東將繼續勇當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標桿,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再出發,以更大的責任擔當、更好的精神狀態當好排頭兵中的排頭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證照分離”改革形成浦東樣本
西班牙服裝零售品牌ZARA深受中國消費者歡迎,其當季最新款服飾最快兩天內就能在上海門店上架供國內消費者選購,上海自貿試驗區在國內首創的“區港直通道”在背后功不可沒。通過“先入區,后報關”、“先入區,后報檢”、“預檢驗”、“分批出區,集中報關”等無縫銜接的創新政策實現通關作業流程再造,最快3小時40分的出關紀錄再一次刷新“上海自貿速度”。
2013年9月29日,中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浦東誕生。5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正是以不斷先行先試的“自貿速度”,使區內新設企業數達到設立前的1.5倍,以1/50的面積創造了上海40%的貿易總額,實現了浦東新區3/4以上的生產總值和50%的工業總產值,浦東80%的金融機構與跨國公司總部聚集在自貿試驗區。
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當天,首發的“負面清單”列出了190條管理措施,36家中外企業成為首批入駐自貿試驗區的 “嘗鮮者”。而中央交給上海和浦東的任務,正是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以開放為引領深化改革,強化制度創新。
于是,“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和浦東的座右銘。
2015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浦東試點“證照分離”改革。如今,所有改革事項已實施并取得初步成效,隨著試點不斷深入,在有效破解“辦證難”的同時,逐步形成了以“企業主體、協同聯動、系統集成、法治引領、信用支撐”為特征的“放管服”改革浦東樣本。
去年12月,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先行先試“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一改醫療器械產品注冊和生產許可“捆綁”模式。在有效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釋放了市場活力,也標志著浦東用不到2年的時間,將“證照分離”改革從1.0版提升至了2.0版,改革再次助推“自貿速度”。而就在日前,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正式印發了《關于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的通知》。
浦東新區常務副區長姬兆亮表示,下一步,浦東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全覆蓋、便民化、強監管”為抓手,研究探索“證照分離”改革試點3.0版,進一步提升企業感受度、市場活躍度和部門協同度,力爭使浦東新區成為“市場準入最精簡、風險防范最穩固、政務服務最便捷”的善治之區。
打造創新活力世界一流科學城
站在浦東張江的高處俯瞰,眼底盡是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上海光源二期,以及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等“1+4”項目落戶張江,和已投入使用的上海光源一期、超算中心和蛋白質中心,構成了耀眼的張江科學設施集群。
回看1992年,在浦東新區峨山路當時的童涵春堂藥廠,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當時的張江,不過是片待墾的荒原。26載斗轉星移,張江科學城而今已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載體落地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對標的是美國硅谷、新加坡瑋壹科技園、日本筑波科學城,打造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充滿創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北有中關村,南有張江園。”從阡陌縱橫的鄉間土地,到國內高科技園區的著名品牌,“張江”兩個字,已成為國內創新高地的代名詞。目前,張江園區注冊企業1.8萬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低碳環保等為重點的主導產業。國家新藥研發機構有30%來自張江,張江也是我國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等一批國字級平臺落戶張江……
今年,張江科學城首輪73個項目實現全面開工,張江將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基本框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大科學設施群之一,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一花獨放不是春,除張江這塊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外,浦東還有一塊承載科技創新中心功能的海邊熱土,那就是位于新區最南端的臨港地區。經過十余年開發,臨港已成為上海乃至全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領導者,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裝備、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船舶關鍵件、海洋工程、工程機械、民用航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6+1”產業格局,工業總產值保持30%的年均增幅,稅收收入保持24%以上的年均增幅。
未來,通過“張江—臨港”南北創新走廊的聯動,浦東將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產業支撐、空間布局、收益共享、政策共享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機制,打通制約區域協同發展的政策和機制瓶頸。依托張江科學城的創新源泉,充分利用臨港的“雙特”政策優勢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空間,加強區域創新協同和產業轉型升級,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一網通辦”又成改革新名片
開發開放28年來,浦東始終在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進行著探索。如今,全面打造“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又成了浦東改革的新名片。
浦東企業服務中心大廳,單日接待量超過2000人次。每天9時,注冊窗口準時開啟,企業申請人拿著材料魚貫而入。自貿區注冊許可分局企業注冊科副科長施文英在窗口工作了20年,每天她要經辦兩百多份企業注冊執照,小到個人獨資、民營創業企業,大到央企、國企。
如今,浦東市場主體已超過40萬戶,平均每天有超過100家企業在這里誕生。然而,企業數量越多,增速越快,對營商環境的考驗就越大。近年來,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設在浦東企業服務中心的窗口辦事效率不斷提速,施文英的工作節奏更快了。“自貿區成立以來,政策不斷更新,一線窗口作為直接與企業打交道的平臺,幾乎每天都會遇到新問題。每一次改革,放到窗口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小小窗口就是改革的最前沿。”
去年4月27日,浦東正式啟動企業市場準入“全網通辦”,企業的市場準入事項通過網上政務大廳一口登錄、紙質材料快遞寄遞,申報、預審、受理、審查、決定、發證等六個環節網上辦理,新注冊企業可實現“當天預約、當天辦理”。如今,全區327項涉企審批事項全部實現“一網通辦”和“最多跑一次”,其中“不見面審批”已經達到53%,實際辦理時間比法定時限壓縮了85%。
今年1月,浦東推出企業登記“1+1+2”辦理模式,對于企業變更登記類事項1日內當場辦結,使用可選用名稱的企業設立登記1日內當場辦結,而使用非可選用名稱的企業設立登記2日內辦結。“今天收進來的材料,必須當天清掉,這是過去所無法想象的。”施文英說,“當日辦、當日清”是浦東對企業的承諾。
上海達美樂比薩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上海擁有72家分公司的外資企業。近日,該公司擬變更分公司負責人,涉及變更的分公司達60多家,數量龐大,為保證經營秩序,企業希望能盡快辦理。針對企業需求,市場監管局結合窗口工作實際,采取專人負責制,為企業量身打造實施方案,建議申請人分三批前來辦理當場辦結的變更服務,有效幫助企業節省了等候時間和往返次數。
今年3月,上海全面打響“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面向市場主體和市民的服務事項,要力爭做到一網受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逐步實現協同服務、一網通辦、全市通辦。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和浦東已實現由原來在99個窗口分別辦理18個審批部門、129項審批事項,向每一個窗口綜合辦理的轉變。
更多資訊
-
?昔日亞洲最大水泥廠“重啟”,探索工業遺存活化利用十載,西岸迎來新篇章2023.10.13
車駛入龍耀路,一路往東,盡頭就是龍騰大道,目之所及是水波蕩漾的黃浦江。 2021年前,大多數車輛到了這里都會往左拐一路向北,沿途依次經過油罐藝術公園、西岸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跨過龍華港橋來到龍美術館… 查看詳情 >
-
全球最大鋼企錨定“老大”變“強大”,靠“四化”沖破鋼鐵行業下行周期2023.10.13
今年年中,中國寶武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半年度工作會議。特殊之處在于,這次工作會以“對標找差”作為主題。僅僅一周之后,《財富》雜志公布了2023年世界500強企業的最新名單,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近16… 查看詳情 >
-
上海浦東發布全市首部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指南,提供多種策略2023.10.12
10月11日下午,《浦東新區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會在上海市浦東軟件園舉行。 《指南》由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和浦東市場監管局聯合組建編寫組,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鑒定專家等專業人… 查看詳情 >
-
又一家世界名企落戶蘇河灣→2023.10.12
日前,全球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WPP旗下知名廣告公司GREY GROUP CHINA葛瑞中國,正式落戶蘇河灣功能區內的蘇河灣中心,為蘇河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專業廣告服務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悉,葛瑞…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