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徐匯田林街道裝了2000個傳感器,群租戶“聞風喪膽”,居民掉了銀行卡卻不著急
來源:上觀區情 2018.11.26

居民樓普遍房齡超過30年,但每隔500米就有一個星巴克,在徐匯區田林街道,老工人新村的“煙火氣”與現代社會的時尚感交相輝映,也使這個地處上海徐家匯商圈與漕河涇開發區之間的大型居住區兼具了人口密度高、人群結構復雜、人員流動性強等特點。
去年下半年,田林街道啟動智慧社區建設,由街道黨工委牽頭成立智慧社區聯合指揮中心,今年初起圍繞基層黨建、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區工作最基礎的“三公一建”,在10個小區展開智慧社區應用。基于居民需求布置傳感器,圍繞社區大小事再造工作流程,田林街道黨工委借助“社區智腦”,有效管理起這個實有人口近10萬人的大型居民區。
一張門禁卡解決管理難
田林十二村居民區
11月21日中午,上海秋雨“凍人”,家住田林十二村56號的居民張先生發現自己的銀行卡遺失,急忙來到居委會內的智慧社區治理指揮室查看監控錄像。
“銀行卡有密碼,實在找不到就打電話掛失,但還是想先到居委會來找找看。”張先生此前獲悉有鄰居丟失了一條貴重項鏈,最后通過小區大門和小區內的監控探頭一路找回了失物,這回自己遇上同樣的事,就第一時間想到先找居委會幫忙。“沒想到效率很高,即使沒找到但也安心,說明小區哪里都有人管。”
同大部分老式居民區一樣,建成于1985年的田林十二村是售后公房小區,9萬多平方米居住空間內有2078戶約6000多人,居民區9個黨支部共計有黨員285人。田林十二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趙國慶說,從居民人數到黨員規模,十二村都像是一個“大型企業”。
大型企業不好管,大型居民區的治理也不容易。2015年,田林十二村的小區物業、業委會和居委會等居民區“三駕馬車”負責人均開始由黨員擔任,大家遇事不再推脫找借口,很快推進了小區道路平整、路燈整治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更新,并于2016年4月實現了整個小區居民樓門禁卡的身份證實名登記。
田林十二村物業監控室
小區消防栓安裝太陽能供電系統和警報器后與街道智慧社區平臺關聯,隨時監測水壓確保正常使用
除了門禁卡聯網,田林十二村正在個別居民樓試點人臉識別進樓道
今年5月,田林街道將田林十二村作為首個智慧社區平臺試點小區,街道黨工委和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時間想到,是時候喚醒已經“沉睡”了2年的門禁卡大數據,為基層治理“三公一建”賦能。
“進出公司上班要刷卡,進出居民樓一樣也要刷卡,如果同一張門禁卡每天刷卡次數都超過10次,說明很可能存在群租現象。”趙國慶介紹,租賃戶占田林十二村居民總數約1/3,杜絕群租一直是治理難點。居民樓門禁卡與街道和居民區的智慧社區平臺聯網后,無需依靠人工巡查或“朝陽大媽”們上報,一旦發現進出異常,居委會就第一時間上門排查。若門禁系統顯示8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連續48小時未進出居民樓,居委會也會根據數據反饋主動上門看望。
“總之,要在居民遇到問題前就想辦法解決。”趙國慶說。
智慧“眼耳鼻”洞悉所有事?
田林街道智慧社區聯合指揮中心
在田林街道智慧社區聯合指揮中心現場,一面巨大的電子屏幕成為全部23個居民區的“眼耳鼻”:“眼睛”包含分布在田林街道4.19平方公里的10大類近2000個神經元傳感器,包括人臉識別、智能監控、電子嗅探等“觸角感知”設施;“耳朵” 集合了“12345熱線”、信訪、司法等平臺數據,代表群眾呼聲;“鼻子”融合了街面網格監督、居民區網格工作站、志愿匯、微上報等平臺,主動嗅取問題。
“眼耳鼻”與全區黨建、綜治、網格、民政等26個數據庫展開交互協同,使街道黨工委能夠敏銳感知區域實時的整體情況。
負責智慧社區平臺設計的儀電集團智慧城市設計院常務副院長陳正偉表示,智慧社區的亮點并不在于監控安裝得有多密集,而在于基層管理部門如何在這些物聯網神經元的關鍵部分下力氣。
如田林十二村在安裝智能停車系統后,臨近下班時若小區內停車數仍超過80%,門衛就會提前知悉預警,并暫停外來車輛入內停車,確保小區業主下班后有車位可停。小區的自行車、助動車車主們則通過人臉識別“刷臉”進出車棚,保障車輛安全的同時也提升了停車的便利度。
“智慧小區建設有了看得見的成效,居民區的凝聚力也大大提升。”趙國慶說,如今要在十二村推行以往較艱巨的工作,居民區黨總支能夠“一呼百應”,召集到許多“好幫手”。
點擊智慧平臺頁面顯示的任意居民區,就能隨時獲取社區實時情況畫面
田林十二村垃圾房經過改造后與社區智慧平臺聯網,并在濕垃圾箱上安裝感應探頭,發現分類問題能調看視頻找尋相應責任人。
今年3月起,田林十二村開始在整個小區試點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如何在短時間內改變6000余位居民扔垃圾的習慣?小區居民和“三駕馬車”一致決定,將門禁卡系統引入垃圾分類,刷卡打開垃圾箱投放時,綠色賬戶積分也同時計入門禁卡中,無需另外刷卡。較易混入干垃圾的濕垃圾箱上還安裝了感應探頭,環衛部門清運時如發現濕垃圾內混有異物,居委會就能調看監控鎖定責任人后上門了解。在居民的主動建議下,小區6個垃圾箱房都安裝了感應洗手池、透明雨棚和感應路燈,方便程度的提升也帶動了居民們的自覺分類意識。
今年以來,田林街道“群租”等頑癥問題投訴量同比下降76%,智能設施布局完成的小區均無群租和違建發生。田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棟梁表示,基層黨組織的重要職責就是引領居民“你一言我一語”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借助“社區智腦”將居民區的閑置數據變有用、有用數據變精準、精準的數據變精細,基層治理才能真正實現“小事抓細、大事抓實”這一根本目標。
技術提效能效果看民心?
智慧社區平臺“黨建分布熱力圖”
田林街道智慧社區平臺上還有一張特殊的“黨建分布熱力圖”,實時顯示街道各居民區和駐區單位的支部信息、基層黨員位置、支部人員結構。王棟梁介紹,通過可視化、可量化的熱力圖分析,街道黨工委能夠及時掌握基層黨組織的動態變化,摸清區域單位黨組織的需求清單、服務清單、項目清單等“三張清單”。
在今年年初的大調研中,田林街道黨工委牽頭成立了76支調研團隊,從街道所有社區和六小單位中搜集到問題4442條,其中792條與物業管理和停車難有關。于是,街道將投訴高發區與當地的區域化黨建資源進行比對,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一套小區資源分布、資金調配的模板。今后再遇上類似問題,居民區黨組織可選擇相對應的“急救”措施,第一時間聯系相關駐區單位解決,處置問題的靈活度大幅上升。
如今,田林街道近1300名基層工作人員都安裝了智慧社區的手機APP,“三公一建”領域的3大類、19小類事件處理流程都形成了“發現—推送—處置—協調—監督—反饋”的閉環管理模式。無論是居民區干部還是街道分管領導,大家都逐步學會了從數據中掌握自己負責區域的動態變化。
田林街道智慧社區聯合指揮中心指揮長戴文蔚向記者展示了智慧社區平臺一組特別的紅綠曲線。紅色曲線代表“主動發現”,綠色曲線代表“投訴信訪”,即被動發現。試點智慧城區近一年來,紅色曲線波動愈發活躍,綠色曲線則趨于平穩,街道各類問題的被動發現與被動發現比例從原先的7:1下降至3:1。
“人工智能、大數據都是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但關鍵還是要為基層黨組織建設提質增效,以一流的治理換取老百姓的民心。”徐匯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
更多資訊
-
?昔日亞洲最大水泥廠“重啟”,探索工業遺存活化利用十載,西岸迎來新篇章2023.10.13
車駛入龍耀路,一路往東,盡頭就是龍騰大道,目之所及是水波蕩漾的黃浦江。 2021年前,大多數車輛到了這里都會往左拐一路向北,沿途依次經過油罐藝術公園、西岸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跨過龍華港橋來到龍美術館… 查看詳情 >
-
全球最大鋼企錨定“老大”變“強大”,靠“四化”沖破鋼鐵行業下行周期2023.10.13
今年年中,中國寶武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半年度工作會議。特殊之處在于,這次工作會以“對標找差”作為主題。僅僅一周之后,《財富》雜志公布了2023年世界500強企業的最新名單,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近16… 查看詳情 >
-
上海浦東發布全市首部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指南,提供多種策略2023.10.12
10月11日下午,《浦東新區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會在上海市浦東軟件園舉行。 《指南》由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和浦東市場監管局聯合組建編寫組,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鑒定專家等專業人… 查看詳情 >
-
又一家世界名企落戶蘇河灣→2023.10.12
日前,全球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WPP旗下知名廣告公司GREY GROUP CHINA葛瑞中國,正式落戶蘇河灣功能區內的蘇河灣中心,為蘇河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專業廣告服務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悉,葛瑞…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