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浦東》:不止有熱血沸騰的陸家嘴金融故事,還有熱氣騰騰的上海生活
來源:上觀2018.12.12

作為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作品,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二十一世紀威克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禮傲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電視劇《大浦東》,昨晚登陸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檔。
死摳細節,打造一部真正接地氣的上海精品
“時間只記住精品,藝術只承認一流。”《大浦東》的導演王義明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用這句話來總結這部劇的創作理念,“希望《大浦東》能真正走進觀眾內心,讓全國億萬觀眾通過這部劇能了解浦東,了解上海人,愛上我們的上海。”
《大浦東》在央視一套開播前的最后一個下午,王義明依然“孵”在北京的機房里,為《大浦東》最后幾集的后期播出效果精心調整。“這部劇是大家精誠團結、全力以赴的結果。我們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技術手段,用力爭完美的態度完成這部作品。”
王義明的家在黃浦區,中學先后就讀于浦東的乳山中學和風雷中學。“中學住校,每周一早上輪渡過江,周六再坐輪渡回家。”王義明回憶,乳山中學附近就是當年浦東的最高建筑——五層樓的消防瞭望塔,塔的周圍是一片農田。而風雷中學所在的區域,就有陸家嘴當時著名的爛泥渡路,一到雨天,泥濘不堪,也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浦東開發開放之后,當初的“爛泥渡路”早就變身為寬敞、平整的大馬路,曾經的最高建筑“五層消防瞭望塔”的記憶也早就被摩天大樓刷新。
《大浦東》將王義明親身感受到的這一變化記錄其中。“我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更是上海發展、浦東騰飛的親歷者和受益者,能有機會創作一部反映自己家鄉變化、人民走向幸福的作品,是我多年來的夙愿,更是責任。”
然而,鏡頭要拍下今日浦東的繁華并不難,要復現昨日浦東的味道,成了擺在劇組面前的難題。“《大浦東》要還原陸家嘴、浦東洋涇老街的風云變幻,要復刻那些早已消弭在發展中的上海老痕跡,是挑戰也是責任。”王義明介紹,現在的浦東早就沒有洋涇街了,為此,劇組在松江盛強影視基地搭建了一條街,參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洋涇老街,以1:1的方式實景搭建。“老街上有當時浦東人熟悉的公用電話亭、老虎灶、弄堂、剃頭店、廉價出租房等,還會有‘老街坊’‘老娘舅’‘四眼’等帶著市井氣的鄰里稱呼。老上海人拎馬桶、煤球爐上攤蛋餃等場景也都會復原。如此一來,改革開放、浦東開發帶來的民生改善,也能從劇中自然流露。”
值得一提的是,王義明要“盯”的后期制作里還有一個很多人都沒注意到的細節。“我們拍了很多上海的外景,雖然這些房子都是符合劇情需要的老房子,但這些房子外面有不少分體式空調。我了解下來,上海在1993年之前沒有分體空調,都是窗式空調。所以我們在后期中把不符合年代邏輯的空調外機都‘擦’掉了。”
在劇本的基礎上,他調整了一些細節,讓《大浦東》更經得起本土觀眾的審視。“劇本寫得很好,但是因為編劇不是上海人,所以在一些生活細節上可能不夠‘上海’,比如上海人的早飯往往是泡飯、油條之類,而不是包子;又比如,上海人過年時習慣攤蛋餃,而不是包餃子。”
為了更符合劇中角色的氣質,《大浦東》啟用了較高比例的上海本土演員,包括張芝華、姚安濂、周野芒等。“一開始接到任務,我就提出,盡量多用上海演員或者對上海有更多了解的演員,比如畢業于上戲的演員或在上海生活過的演員。”王義明透露,《大浦東》中符合這一要求的演員人數大概占到總數的60%至70%。此外,王義明對演員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依據劇本所提供的基礎,結合自身體會把握好人物的基調、人物關系,把平面形象變為立體形象,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性格鮮明的個體人物,抓準人物的性格、情感、命運、關系。”
但這并不意味著“排外”。相反,《大浦東》要表現的,正是上海這座移民城市“海納百川”的氣質。王義明說:“《大浦東》塑造的是一批金融人才的群像,他們中有上海人,有北京人,也有來自其他省市的年輕人,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海的城市特質。這部劇以大時代為背景,以人物為小切口,描繪他們在浦東的開放發展中勇于創新、艱苦創業的成長勵志故事,體現新時代的年輕人對夢想的執著追求與向往。”
除了切身感受,王義明也翻閱了大量資料去了解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及背后的故事。“比如,電視劇的開頭就是一張飛樂股票引發的故事,這是屬于浦東的真實故事。我們想力爭更完美地還原歷史大背景,講好那些感動人心的溫暖故事。”
大時代構建,小切口敘事,歌頌時代的追夢者
《大浦東》真實記錄了30年間浦東所發生的時代變遷,講述了在中國改革事業蓬勃發展之際,上海浦東開發步入新紀元,一批年輕的金融人才在浦東經濟大發展中不斷奮斗、幾經挫折,終于在金融市場站穩根基,成為上海金融界翹楚的故事。“以金融的視角,以30多年跨度去演繹浦東崛起的潮起潮落,這樣的影視作品應該是頭一回。”編劇張強表示。
張強眼中的上海關鍵詞有“時尚、絢麗、高雅、輝煌、繁花似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座魔幻瘋狂的遠東之城已成為過去。上海從舊時代的創傷中蘇醒,今日的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城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成為改革開放的象征”。他坦言:“電視劇《大浦東》力求以自然的、平實的,寫實主義的方式弘揚‘只爭朝夕、勇立潮頭、崇尚科學、開放包容’的浦東精神,去歌頌在時代中的追夢者、奮斗者。”
一條縱向的故事經線和一條橫向的故事緯線,構成了張強筆下《大浦東》的骨架。其中,金融發展的情節視角構成全劇的縱向故事經線。“我們用一組年輕人如趙海鷹、謝天陽、陳夢蕾、吳一白等人的成長軌跡,去看‘敢為人先’的上海在浦東開發開放后,創下的多個‘中國第一’: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個金融貿易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上海自貿區……也通過他們看到世界經濟大局在上海、在浦東投下的印記,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
橫向的故事緯線則是描寫上海這座城市在改革時代風貌巨變和生活的煙火氣。“有個上海朋友跟我講過,在今日浦東的高樓大廈夾縫之間,吳昌碩紀念館就矗立在陸家嘴東路15號,那座差點兒被拆掉的老建筑是個時代的符號,見證了浦東崛起的日新月異。站在紀念館前,我仿佛看見浦東的昨日,聽到了上海人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僅僅28年,南浦、楊浦等一座座跨越黃浦江兩岸大橋,東方明珠電視塔、浦東國際機場、張江高科產業園、世博園區等從無到有,這些點點滴滴共同構成了我們的故事。”
張強筆下的人物是《大浦東》中真正的血肉。他說:“時代洪流中的平凡人或迷茫或奮斗,組成了一幅生動、溫暖、勵志的美麗畫卷。《大浦東》里有上海人的成長史、創業史和夢想史,有金融從業者與普通百姓面對歷史機遇、時代發展和改革浪潮的個人命運。”他舉例,比如劇中人物趙海鷹的理念是“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趙海鷹用信仰決定人生,用能力來踐行理想。而謝天陽則不相信空洞的夢,他認為奮斗才是最大的機遇,機會就像手中的沙子,稍縱即逝,成功的關鍵就是要超越自己,才能贏得人生。至于陳夢蕾,則是優雅而倔強,她認為人生必須要有激情,尤其是獨立的女性,只有始終奔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才有動力去發現更好的美。”
劇中主要人物還有卓老、趙國平、謝東、徐翰之、陳建華等多位參與浦東開發規劃、建設、管理和為經濟政策建言獻策的基層領導干部、經濟學家、金融高管等親歷者。“他們從宏觀到微觀,從仰視到俯視,體現了各層各面人物在這段大時代中的改變與堅持夢想的努力。我們努力通過塑造鮮活的劇情人物,展現個人與時代、國家休戚與共的主題。”
以大時代構建,小切口敘事,《大浦東》娓娓講述陸家嘴、洋涇老街的風云躍變,曾經在老街生活的街坊家庭、兩代人之間的鄰里守望、情感糾葛,以及他們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幾個重要階段,勇于創新、艱苦創業的故事。“循著這樣的思路,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追尋時代記憶,在《大浦東》劇情創作中,努力把握時代脈搏的堅守與變革,歌頌浦東積極推進城市建設發展和金融改革,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爭當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先行者。”張強如是說。
更多資訊
-
北外灘又一新地標亮相!助力擦亮“金名片”2023.10.30
金融產業集聚、商業商貿繁華、配套愈加完善,隨著虹口全力打造“上海北外灘,浦江金三角”及“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桿”,北外灘世界級會客廳已崢嶸初顯。在近日舉行的“上海潮向 世界所向”國華金融中心項目品鑒會上… 查看詳情 >
-
33個重點項目落戶普陀,聚焦創新企業和創新培育項目2023.10.30
10月27日舉行的2023年上海市普陀區第五次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6家重點產業創新培育項目和27個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集中簽約落戶普陀,涵蓋了高端制造、城市更新、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 據悉,自2022… 查看詳情 >
-
打造千億級數據產業,匯聚百家頭部企業!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在上海臨港揭牌2023.10.30
10月27日,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合作大會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召開。會上,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正式揭牌,一批重點企業機構入駐,三大數據流動支持平臺成立。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唐浩在會上介紹了即將發布… 查看詳情 >
-
閔行建成131個“亮吧書房”,營造隨處可見、隨手可得、隨時可讀的書香氛圍2023.10.30
近日,閔行區政協“亮就亮吧”“亮吧書房”集體揭牌儀式在紫竹半島居民區舉行。當天,紫竹半島居民區“亮吧書房”、電信·莘家園“亮吧書房”、大零號灣“亮就亮吧”、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亮就亮吧”、福利界別“亮…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