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賣菜書記”到了遵義,為山區農民帶來什么?楊浦全區學習“賣菜書記”的創業精神
來源:上觀區情2018.12.14

上海楊浦有一位“賣菜書記”。兩年前,他從楊浦到貴州道真縣掛職,深入當地的崇山峻嶺,帶領農民種菜賣菜,走通了蔬菜產銷對接的路,讓產自道真的蔬菜遠銷到重慶、上海、成都等大城市。
他是周靈,楊浦區商務委副主任、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干部、貴州省遵義市道真自治縣委副書記。今天上午,楊浦區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行周靈先進事跡報告會,全區數百名干部和群眾聆聽了這位“賣菜書記”在道真的扶貧故事。
周靈作主題報告。
給道真農業掘一口源源涌流的“泉”
“到遵義之前,我一聽到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滿腦子都是吊腳樓、木寨子和少數民族的畫面。到了道真縣城,看著寬闊的馬路、干凈的街區,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哪里是貧困縣?”然而隨著調研的深入,周靈下農村、進農家,才知道,“好肉都在臉上”。
道真縣位于貴州省最北部,是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平地在這里異常珍貴。“平原‘壩子’都集中在縣城,資金也匯聚在這里,而道真6.32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大多散落于2157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嶺。”山間角落,越往里越往上,群眾的生存條件越艱苦,這時他才真切感受到脫貧攻堅的壓力和責任。
道真縣城。 黃尖尖 攝
道真山區。 黃尖尖 攝
精準扶貧,就是給貧困戶找準一個他們能做得了的產業,做給他們看,帶著他們做成。“蔬菜種植銷售有短平快的特點,貧困戶也有意愿,我認為發展蔬菜很適合道真,但面前卻有三大難題制約著道真發展蔬菜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銷售渠道不暢,技術水平落后。”
山里農民種地千百年,基本靠天收,地上長的原本都是用來自己吃的。許多貧困戶家庭抗風險能力極低,戶均兩三畝的土地是他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陽溪鎮陽溪村的農戶張學翠住在崎嶇的山坳間,從她家坐車到縣城就要2個多小時,大山的阻隔把道真蔬菜擋在了商品化道路的門外。
周靈發現,自2014年以來,縣里陸續引進了一些蔬菜種植大戶,但總體規模不大,渠道不穩,帶動和覆蓋貧困戶的作用較小。曾經有種植大戶來教農民種菜,但蔬菜種出來以后,碰上價格不好,就沒有人來收,菜全部爛掉了。因此面對鎮村干部的動員,貧困戶們反復確認:“種出來東西沒人收怎么辦?賣不出去怎么辦?拿不到錢怎么辦?”而這一次,他們得到的回答是:“菜怎么賣你們不用考慮,我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山野上的蔬菜基地。 黃尖尖 攝
2017年5月,周靈率先激活了陽溪鎮利民蔬菜合作社,大膽改革了合作社的組織架構和利益分配方式。合作社由集體控股,貧困戶以扶貧小額信用貸款“特惠貸”入股分紅,由村集體帶著大家干。有了集體的擔保,成效明顯,這種模式一下子在7個鎮13個村推廣開來。
利民合作社。 黃尖尖 攝
掛職的這兩年多,周靈一頭扎進大山,一腳踩進田坎。有人說:“你掛職而已,不用那么認真”。但周靈有自己的考慮。“一是千里之外,我不僅代表自己,更代表上海干部認真的特質,二是我肩負使命,責任重大,要用有限的時間,給道真農業掘一口源源涌流的‘泉’。”
“上海來的書記,能懂賣菜嗎?”
道真的天很藍,一片片菜田分布在山野間,塑料薄膜覆蓋之處,菜苗成行成列。自從周靈來了以后,當地農民經常能在田埂上看到一位身材清瘦、著白襯衫的男人穿行其間,時而蹲下身去查看菜苗情況,時而凝望著菜田盤算下一步的銷售計劃。
周靈在田間。 黃尖尖 攝
道真自治縣洛龍鎮的代立回憶起初見周靈的畫面,那是在一次道真與重慶永輝超市的產銷對接會上。“我們都聽說過這位從上海來的縣委副書記,他看起來文質彬彬,一副書生氣,他能幫我們賣菜?他懂菜嗎?我心里不禁犯嘀咕。”
來自道真的代立回憶跟隨周靈工作的故事。
那是2017年春節,道真的花菜滯銷了,周靈跑遍了上海的超市,最終將目標鎖定了“永輝超市”,通過一次次“電話騷擾”和登門拜訪才與永輝超市華西區負責人談成了第一次合作,對方表示愿意先給2000萬元的供貨額度試試看。
2017年5月13日凌晨三點,代立忘不了這一夜。“3.5噸花菜,捆好裝在一個個紙箱里,用大型貨車打包好,由陽溪鎮利民專業合作社向重慶永輝超市發出。當時在場很多人都激動得哭了。” 緊接著,9月6日,滿載22.7噸道真菜、遵義歷史上直接發往上海的第一車菜,也駛上了征程。
道真冷鏈運輸車。 黃尖尖 攝
兩年來,代立一直跟隨著周靈在山里東奔西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有時候我都累得筋疲力盡了,但周書記卻有用不完的精力。”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年8月25日,道真蔬菜產業的鄉鎮干部到上海考察產銷對接。“考察結束后,大家都各自回去休息了,我心想周書記應該也要回家吧,畢竟難得回上海一次,家里還有老人、妻子和孩子……”可周書記卻叫上他們一起到上海農產品批發市場去“采風”。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高峰期一般在半夜。凌晨3點,周靈疲憊又興奮地帶著大家在山東蔬菜卸貨區,邊觀察邊與山東菜商討教產銷經驗。凌晨4點,又轉到云南蔬菜區。周靈不停地追問云南菜商,“你們離上海那么遠,保鮮卻做得這么好,損壞這么少,有什么絕招啊……”
走出上農批的時候,天空已經泛起魚肚白。“周書記來上海三天,每天都忙到凌晨,顧不上回家看一趟父母妻兒,就和我們一行踏上了返回道真的路途。”
周靈與村民在一起。
如今還有半年時間就掛職期滿回上海了,周靈經常憂心忡忡。“我最擔心的是時間不夠用。我怕掛職期滿回去了,還沒有把種菜賣菜的團隊帶出來,還沒有把群眾的觀念轉過來,還沒有把道真的蔬菜產業做出來。”
每一句“沒有”,都讓道真人感到揪心又暖心。“我知道周書記是真的把道真當成了家,把我們道真的百姓當成了家人。”代立說。
“他是創業者,又不僅僅是創業者”
蔬菜種出來,賣出去只是萬里長征的開始。如何從扶貧幫困真正走向市場,從打情感牌到打質量牌,讓道真果蔬真正風行天下?還要靠講故事。
“我首先明確了道真果蔬的定位。聯系了上海農科院在當地試種滬綠96號西蘭花、培育寶塔花菜、紫花菜、黃秋葵等中高端蔬菜品種,建立起智能化育苗大棚,標準化冷鏈物流中心,以解決量小成本高的困難,從產地直通超市,把所有環節的增值部分都留在農民手里。”周靈還建立起了“干凈菜”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每個果蔬上都有二維碼,打開微信掃一掃,每一棵菜都可追根溯源。
蔬菜分揀中心。 黃尖尖 攝
在蔬菜的產銷道路上,上海商務扶貧聯盟理事長、淘菜貓公司總經理王華是周靈的“戰友”,負責幫他對接上海的蔬菜銷售。“周書記給我最大的印象是,他更像是和我一樣的創業者。”白天,周靈在山區里走訪經常收不到信號,王華和他的通話往往發生在深夜。“其實扶貧和創業是一樣的,起步前只有一個方向,但怎么做、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數。”周靈就是用這種創業者的狀態,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扶貧這條創業路在這3年不到的時間里走了出來。
王華講述與周靈賣菜的故事。
去年11月,道真第一次嘗試銷售蜜本南瓜。“我們訂了幾噸南瓜用專車從道真運到上海,南瓜很好,但因為第一次嘗試,南瓜的標準、分揀、運輸、品控等環節問題層出不窮,說實話連我自己都對這次操作不抱希望。”這時候,周靈的創業者狀態就體現出來了。
問題來了,他永遠都直面問題,絕對不繞過去。“標準化有問題,就專門立項,做農產品標準化項目,從南瓜開始,再逐步到其他品種;分揀有問題,就建立分揀中心,培訓貧困戶成為合格的分揀員,不僅讓農戶通過種南瓜掙錢,更通過分揀工作獲得收入;運輸有問題,就購買冷鏈車,或用專車集單,減少損耗;品控有問題,就加大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從道真到上海來學習好的方法。”問題反復出現,周靈就堅持不斷地解決問題,現在道真的蜜本南瓜已成為菜市場的一個優勢品種,開始深受上海市民的喜歡。
道真南瓜。 黃尖尖 攝
“我想,周書記是個創業者,但又不僅僅是一個創業者,他做這些事不是為了私利,而是懷揣著一顆‘公心’,為著人民和集體的利益。”
去年12月,一批原本要供應上海市場的道真花菜突然遭遇霜凍天氣出現了變色情況。周靈當機立斷做了兩件事情:第一,有變色情況的花菜一顆也不能供應上海,保證道真蔬菜的高品質口碑;第二,發動全縣之力盡可能找到有品質保障的花菜裝滿發貨,保證道真做生意的信譽。
“其實當時只要標準稍微松一點,很多花菜還是可以上車的,但周書記堅決維護道真蔬菜的口碑。”然而農戶們一開始并不理解。“部分農戶不愿意只把好的花菜給我們,因為好的拿掉了,變色的花菜就完全賣不出去了。”周靈親自帶隊挨家挨戶去做農戶的思想工作,告訴農戶如果這一單把好的和壞的混合起來給顧客,那么今后他們就再也不會買我們的花菜了;但如果只把好的花菜給顧客,表面上是損失了一點,但是顧客今后還會推薦更多人來買,上海市場就可以一點一點打開了……
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心,大量的扶貧工作才能被一點點走通。自2017年啟動“遵品入滬”以來,僅道真農產品入滬就達1000余噸,銷售收入近1000萬元,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近300萬元。
道真蔬菜。 黃尖尖 攝
對于對口扶貧縣來說,周靈或許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但他心中更在意的是三年過后,當他離開時給這片土地留下點什么。第一年賣菜,第二年種菜,第三年建模。他提出“1+14+83”蔬菜產業模式,在縣級層面成立1個國有公司牽頭,14個鄉鎮成立分公司組織銷售,83個村培育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專心種菜。
他提出一個鄉村振興“千百十計劃”,為道真培育1000名職業農民、100名農技骨干和蔬菜經紀人,建設10個千畝以上的標準化基地。“用一年時間,把隊伍培養起來,把成熟的經驗固化下來,我要讓蔬菜產銷的全產業鏈模式惠及道真的每一畝土地、每一戶人家。”
周靈在田間。 黃尖尖 攝
更多資訊
-
北外灘又一新地標亮相!助力擦亮“金名片”2023.10.30
金融產業集聚、商業商貿繁華、配套愈加完善,隨著虹口全力打造“上海北外灘,浦江金三角”及“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桿”,北外灘世界級會客廳已崢嶸初顯。在近日舉行的“上海潮向 世界所向”國華金融中心項目品鑒會上… 查看詳情 >
-
33個重點項目落戶普陀,聚焦創新企業和創新培育項目2023.10.30
10月27日舉行的2023年上海市普陀區第五次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6家重點產業創新培育項目和27個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集中簽約落戶普陀,涵蓋了高端制造、城市更新、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 據悉,自2022… 查看詳情 >
-
打造千億級數據產業,匯聚百家頭部企業!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在上海臨港揭牌2023.10.30
10月27日,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合作大會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召開。會上,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正式揭牌,一批重點企業機構入駐,三大數據流動支持平臺成立。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唐浩在會上介紹了即將發布… 查看詳情 >
-
閔行建成131個“亮吧書房”,營造隨處可見、隨手可得、隨時可讀的書香氛圍2023.10.30
近日,閔行區政協“亮就亮吧”“亮吧書房”集體揭牌儀式在紫竹半島居民區舉行。當天,紫竹半島居民區“亮吧書房”、電信·莘家園“亮吧書房”、大零號灣“亮就亮吧”、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亮就亮吧”、福利界別“亮…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