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上海這個鎮用一條42公里長林蔭小道,串起18個村的美景與特色

來源:上觀區情 2018.12.17

摘要:42公里小道大致呈一個橫放的“日”字型,巧妙地把金匯鎮18個村莊完整串聯在了一起,便于村與村之間的聯系、走動,這是小道設計的初衷。

奉賢區金匯鎮正修建一條長達42公里的林蔭小道。按規劃,待全部貫通后,它可以承接各類馬拉松比賽。如今,除了5公里樣板段竣工,其余路段仍在建設中,大規模賽事未見,可小道卻已名聲大噪。每行至一村,總有村民發自肺腑地向外人推薦,“看我們的路,修得多好”。

一條路能“收服人心”,甚至還發揮著更大的作用,記者日前走進金匯鎮,沿小道屢走屢看,尋訪當地修路背后的深意與未雨綢繆。

鄉間跑道移步異景

位于奉賢北片的金匯鎮交通發達,水網密布,全鎮18個村莊沿川流不息的城市主干道依次排開,靜謐恬然,卻又不失浩穰人煙。隨意拐進一座村莊,一條委蛇的曲徑便闖入眼簾。路寬三四米,足以通車,兩側植有花草和樹苗,將一戶戶蒼老卻質樸的農房點綴地甚是好看。

42公里小道大致呈一個橫放的“日”字型,巧妙地把金匯鎮18個村莊完整串聯在了一起,便于村與村之間的聯系、走動,這是小道設計的初衷。金匯鎮黨委書記王建東介紹,很長一段時間里,金匯村與村的交通,要通過外部的城市干道來連接,老百姓不僅通行上不便,更不利于相互的交流學習和發展。借林蔭小道建設契機,金匯鎮干脆將村與村的斷頭路、斷頭河打通,讓小道建設的生態紅利為村民共享,也讓農村的自然資源外溢。

自從修了這條小道,連同周邊的景觀和活動場所也都成了“標配”。特別是首期完工的5公里樣板段,所涉新強、金星等村不僅率先完成了工程配套的違建拆除、企業減量、河道凈化,還按照“3里一小景、5里一古橋、10里一驛站”等理念要求,重新勾勒了鄉村面貌。

小道周邊,一個接一個頗有農家野趣的小景交相呼應:原木搭就的涼亭,石板鋪成的小徑,還有便民的活動器械和鄉味十足的雕塑;河岸之間,水上連廊曲曲彎彎,移步易景,垂釣者的身影不絕如縷;就連鎮域內原有的30余座古橋,也陸續實現修舊如舊,變成郊野大地上恰如其分的裝飾。

杜晨薇 攝

小道變成“致富路”

各村皆美,老百姓倒也“互不羨慕”。可隨著大批市區、近郊的“跑友”、徒步者、參觀者循著小道和美景而來,平靜的村莊里開始涌動著新的渴望。

金匯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自從年初林蔭小道樣板段工程竣工,村莊道路環境、水環境都有了質的提升,人氣一下子旺了。每月都能接到許多來自徒步組織或是公益跑項目的咨詢電話”。而老百姓創業致富的想法也此起彼伏。新強村黨總支書記曹懿介紹,不久前,村里2組的幾戶小青年,明確表示想搞采摘園;5組的老百姓,多次詢問是不是可以出租房子搞民宿……

而一些執行力強的村民,甚至已經行動起來了。11組的潘菊華,早年在緊鄰林蔭小道的位置,承包了近30個大棚,和兒子一同種植多肉植物。“前幾年,新強村里幾乎沒有外來客,線下零售十分慘淡,銷路主要依仗批發電商。可如今,現場銷售越來越火爆。我還自己‘招商引資’,把閑置的大棚租給了花卉種植和盆景種植的本地農戶,大家一起富裕。”潘菊華說。而就在潘菊華大棚背后不足100米的地方,8戶人家更是率先嘗試將宅基地流轉給村委會,由村委會引進社會資本,整體打造成片的企業總部或田園綜合體,讓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流連鄉下。

為充分利用林蔭小道帶來的人氣,合理發揮各村現有資源稟賦,不久前,金匯鎮進一步通過納入各村特色產業布局,完善鄉村規劃。例如,資福村以桑田種植為中心,打造桑葚采摘、桑葉泡茶、桑葚釀酒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鏈;墩頭村的特色水果草莓,已在標準化規模化的種植管理下,逐漸形成規模的采摘園;新強村的多肉植物,通過智能化多肉大棚種植,已實現大規模生產。

不久的將來,當人們再次漫步金匯的林蔭小道,可感可知的恐怕不僅是美景,還有一年四季摘不完的水果和品不完的鄉間特產……

杜晨薇 攝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