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40年,居民收入增加270多倍!眼下,上海這個千年古鎮還有更大“夢想”

來源:上觀區情 2018.12.17

摘要:“1978年,泗涇鎮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170元,到2017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46435元,40年里增加了270多倍。”

接近年底,在松江泗涇鎮的劉五公路上,一座漂亮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已經結構封頂,計劃將于明年9月正式開學。據悉,今年一年,泗涇鎮新開了4所學校,預計明年還將開出2所。“我念小學時,鎮上只有4所學校,現在,兒子正在念小學,全鎮的大小學校已經達到了20多所。”1979年出生的泗涇本地人蔡愛華感慨道。

其實,這只是千年古鎮泗涇全方位“嬗變”的一個側面。“上世紀90年代,泗涇全鎮人口還只有2萬,到眼下,全鎮總人口已接近20萬。如何通過一個小鎮的全面發展,讓人們在這里幸福工作、生活?”泗涇鎮黨委書記沈雪峰告訴記者,目前,泗涇鎮正圍繞科創新鎮、文化雅鎮、生態美鎮、和諧暖鎮、內涵強鎮 “五個鎮”的目標,通過一系列項目的逐步推進,將千年古鎮打造成為智能制造的產業高地、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歷史文化的傳承地和美好生活的宜居地。

喚醒記憶,留住鄉愁

老鎮居民感受最深刻。這兩年,鎮里投入大筆資金,不僅完成古鎮核心區300多戶老宅居民的動遷,還啟動舊街坊整體改造,點點滴滴改善老鎮居民的居住條件。比如江川一村、江川二村,建造于上世紀90年代,由于缺少維護、自然風化等原因,房屋存在安全隱患,屋面滲漏嚴重,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去年以來,市、區、鎮三級財政拿出7400多萬元,實施整街坊改造共計14.8萬平方米。除了對所有房屋主體進行修繕,還實施了包括地下雨污管道的清理疏通、雨污分流改造、管線入地、海綿小區雨水花園、技防工程、綠化工程、停車位改造等在內的一系列改造項目,努力實現“面貌新、排水暢、路面平、功能全、環境美、交通有序”。目前,整體改造工程已接近尾聲,受益居民超過了2000戶。

“文化雅鎮”的未來圖景,是泗涇最被寄予厚望的方面。“幾十年來,我堅持面塑技藝的傳承,現在全家三代都是面塑高手。”70多歲的馬金城,是泗涇鎮上小有名氣的民間老藝人。他坦言,如今,讓自己最感到高興的是,剪紙、面塑、皮影戲、十錦細鑼鼓等非遺文化,都在古鎮上重新活了起來。據介紹,2017年5月,泗涇鎮正式啟動古鎮保護與更新,這兩年從“文化雅鎮”的頂層設計出發,一步步推進“館、書、戲、述、堂、景”六個系列工程,形成了不少看得見、拿得出手的成果。比如,在“館”方面,泗涇鎮正在打造古鎮規劃展示館、非遺民俗展示館、陶宗儀紀念館、鄉音茶館等,找回古鎮的點點滴滴記憶,逐步恢復江南小鎮的文化繁榮景象。在“書”方面,該鎮目前已經完成了《“泗水會波”說泗涇》、《南村映雪泗涇里》和《閑話漫談七間村》三本書的編撰出版,《陶宗儀文學第一卷?南村詩集》預計2019年春節前正式出版。在“述”方面,泗涇鎮正尋找具有代表性的老泗涇,錄制“古鎮口述歷史”,喚醒記憶,留住鄉愁,讓泗涇人講述泗涇的故事。

為了建設一座“生態美鎮”,泗涇鎮不遺余力。這幾年,泗涇鎮共拆除了200多萬平方米違建,關閉了9個市場,清理了267家三高一低企業和80多家無證企業,不僅“拆”出了整潔的環境,更“拆”出了未來發展的空間。今年12月,在前期整治69條段河道的基礎上,泗涇鎮還將啟動古鎮“母親河”泗涇塘的清淤工作,未來泗涇塘兩岸將成為古鎮的核心風景帶。到明年上半年,泗涇鎮還將完成三片生態廊道的建設,總面積800多畝,完成公益林2500畝。

提升小鎮核心競爭力

“1978年,泗涇鎮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170元,到2017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46435元,40年里增加了270多倍。” 55歲的徐新舟,是泗涇鎮本地居民,也是鎮商貿辦主任。在最近鎮里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他用一連串數據對比了泗涇鎮這些年發生的巨大變化:“1990年,泗涇鎮的三業總產值3.54億元,其中農業4000萬元,工業2.8億元,第三產業3400萬元;2017年,泗涇鎮三業總產值已達314億元,是1990年的80多倍,其中,農業比1990年下降了13%,工業、第三產業則分別達到了1990年的47倍和467倍……”

瞄準“科創新鎮”的目標,泗涇鎮今后的產業定位將主要聚焦在“三智”領域——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智聯元件。記者發現,近兩年來,積極融入G60科創走廊建設的泗涇鎮,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為了一座智能制造產業小鎮,吸引了柯馬、凱盛、敦和、爐石等幾十家相關領域的上下游企業集聚過來,年產值連續翻番。該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了一批低端市場,通過G60科創走廊的強大輻射效應,轉型打造高端產業園區。輔仁藥業,就是泗涇在民峰鋁材市場關閉后引入的高端企業,該公司將投入42億資金在此打造大分子生物醫藥中心、全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華東地區營銷中心。與此同時,該鎮還瞄準前沿領域,形成了商用密碼、5G研發測試等在內的智慧安防產業集群。目前,泗涇鎮正以華東地區唯一的商用密碼(上海)檢測中心落地為契機,發展與密碼檢測相關的產產業集群。

“和諧暖鎮”建設,則將聚焦有溫度的民生工作。鎮上的新凱社區,正在積極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最近三年,這個基本單元將完成劇場、體育館、社區活動室、醫療服務設施、商業配套等,在居民步行可達范圍內配齊基本服務場所和公共活動空間,構建活力便捷的社區。同時,以商品房小區居民需求為著力點,會波社區則將打造“共享融合圈”,有機整合區域內黨建資源、社會組織、信息平臺等,為居民提供更豐富、更專業、更有溫情的服務。不僅如此,鎮里還探索形成了“月末周二”疑難信訪定期研判制度,重點攻關破解各類涉及百姓民生的“疑難雜癥”和“頑疾”。

而“內涵強鎮”的計劃,則聚焦干部素質和居民文明素質,在內涵上提升小鎮的核心競爭力。沈雪峰打開電腦,記者看到,一個平臺上,大小干部的每天工作行程和成績“一覽無余”,有跡可循,也便于監督。在今年的大調研工作中,泗涇鎮領導干部帶頭下基層,深入群眾了解需求,全年走訪居民9.3萬人次,走訪企業1.2萬家次,收集問題1500余條,并積極落實問題整改。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