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百年園林修復用上“機器人建筑工”,完工后將成“無圍墻”景觀方便市民隨時親近
來源:上觀2018.12.26

今天上午,奉賢首個城市更新項目“南橋源”正式啟動建設。項目所涉及的9大歷史地塊和多個歷史保護建筑將在此次施工和修繕中,徹底打開圍墻,成為開放式的街區和市井街巷,方便老百姓隨時親近。此次工程也將是上海首個在歷史保護建筑修繕和城市更新中采用數字化機器人砌筑技術的項目。預計多個機器人“砌筑工”將于2019年3月前后正式入場工作。
南橋鎮是奉賢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后期。鎮域內遺留下來的百年以上的歷史遺跡、保護建筑有多處,包括沈家花園、卜羅德祠、鼎豐醬園、南橋書院等,是整個奉賢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歷史、活化空間,利用城市有機更新的手段復興南橋、還景于民,是此次“南橋源”項目的主要目的。
記者了解到, “南橋源”項目東起環城東路,西至南橋路,南起解放路,北至浦南運河,占地面積約900余畝。方案中包括四古溪行、沈家花園、文化廣場、鼎豐醬園、南橋體育中心、南橋書院、卜羅德祠、人民路歷史文化風貌復興街、運河水鄉9個地塊的更新改造,稱為“南橋九景”。項目總設計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教授袁烽介紹,項目將最大限度結合周邊水系,打開公共空間,完善城市功能,以“一廊,六街二十四弄”的慢行街巷為主體,建設成富有歷史情懷的文化街巷和有生活氣息的市井街巷。
當天首批開工的子項目“二號院”,既包括百年園林沈家花園(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有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民防工程,是一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區域。其中,位于南橋鎮解放中路的沈家花園,始建于上世紀初年,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私家園林,園內建有造工考究的西式四層主樓1幢,上為居住用房,下為舞宴大廳,三樓兩側均有陽臺、亭子。另有荷花池、觀荷亭、花房、祠堂等附屬設施。
不過,在當地老百姓的印象中,它一直是庭院深深、大門緊鎖的原奉賢縣(區)委、縣(區)政府大院。“南橋源”啟動后,項目組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打開”它的圍墻,在修舊如舊基礎上,把它打造成一個擁有歷史文化展覽展示功能的、開放式的公共活動空間。
袁烽介紹,在開工之前,設計團隊已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跟蹤走訪和規劃設計,發現當地的歷史遺跡保存現狀良好,但囿于老城內社區、單位眾多,大量圍墻將原本完整的歷史街區割裂開來。而此次更新,將從打破“沈家花園”這個政府大院的圍墻開始,陸續打開域內涉及的所有圍墻,真正還給老百姓一個可感可知的公共空間。
此外,“二號院”施工過程中,還將首度采用先進工藝——機器人砌筑。這是一種集計算機軟件及電氣自動化技術于一體的全自動智能化生產工藝,通過計算機和傳感器預設程序實現機器人和機械臂的精確定位,模擬人工搬磚、抹漿及砌筑等施工過程。
袁烽說,建筑外立面建造過程中,通過機器人自動抹灰與砌筑,輔以人工鋼筋鋪設與勾縫,形成人機協同的磚構數字化砌筑工藝,對于復雜的外立面形態能做到人工無法比擬的精準三維定位,實現歷史建筑修舊如舊。
更多資訊
-
北外灘又一新地標亮相!助力擦亮“金名片”2023.10.30
金融產業集聚、商業商貿繁華、配套愈加完善,隨著虹口全力打造“上海北外灘,浦江金三角”及“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桿”,北外灘世界級會客廳已崢嶸初顯。在近日舉行的“上海潮向 世界所向”國華金融中心項目品鑒會上… 查看詳情 >
-
33個重點項目落戶普陀,聚焦創新企業和創新培育項目2023.10.30
10月27日舉行的2023年上海市普陀區第五次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6家重點產業創新培育項目和27個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集中簽約落戶普陀,涵蓋了高端制造、城市更新、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 據悉,自2022… 查看詳情 >
-
打造千億級數據產業,匯聚百家頭部企業!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在上海臨港揭牌2023.10.30
10月27日,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合作大會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召開。會上,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正式揭牌,一批重點企業機構入駐,三大數據流動支持平臺成立。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唐浩在會上介紹了即將發布… 查看詳情 >
-
閔行建成131個“亮吧書房”,營造隨處可見、隨手可得、隨時可讀的書香氛圍2023.10.30
近日,閔行區政協“亮就亮吧”“亮吧書房”集體揭牌儀式在紫竹半島居民區舉行。當天,紫竹半島居民區“亮吧書房”、電信·莘家園“亮吧書房”、大零號灣“亮就亮吧”、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亮就亮吧”、福利界別“亮…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