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這張月浦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要從“寶鋼建設”說起

來源:上觀2018.12.28

摘要:月浦鑼鼓年會已舉辦了十四屆,會場也從室內活動室走進了劇院、從劇院走進了公園,從公園走到了馬路,從馬路走到了校園;而演出團隊,既有本土藝術團隊,也有國內非遺傳承團隊,還有來自日本、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的3000多名民間藝術家共同參與。

鑼鼓是中國最為普及的樂器,“民間無樂不鑼鼓”。在寶山,提到鑼鼓,月浦鑼鼓藝術堪稱一絕。

每至年關,月浦鑼鼓團隊成員們總是馬不停蹄地奔波于部隊、醫院、工廠……為的就是在中國傳統佳節——春節來臨之際,為各單位的迎新活動送去大振士氣的震天鼓聲。此時的月浦鑼鼓,既寓意著過去一年工作的圓滿成功,又象征著大家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戰。

近日,記者見到了月浦特色鑼鼓隊——月浦鋼城鑼鼓團團長劉素芬與她的團員們。她們樂呵呵地說,“我們鑼鼓隊成立二十多年了,是一支由退休人員組成的老年鑼鼓隊,別看我們年紀不小,敲鼓可是越敲越開心。”采訪就從月浦鑼鼓的前世今生說起。


一度瀕臨絕跡卻枯木逢春

月浦,素有“鑼鼓之鄉”的美稱。

傳統的月浦鑼鼓,起源于清朝中期,最早是小商販走街串巷用來招徠顧客的小鼓,直徑25公分左右,單面蒙皮,音量較小,但音色清脆。后由單皮鼓演變為“八仙隊鼓”,通常由八只小鼓“對奏”,因在鼓沿上圍有八仙圖案的彩綢,“八仙隊鼓”便由此得名。那時的月浦鑼鼓,形式比較單一,藝術特色也不夠鮮明。

月浦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負責人王晨說,“說到月浦鑼鼓,不得不提寶鋼的建設”。對于這點,在場的幾位阿姨都能說上一二。王晨介紹,新中國成立后,以“八仙隊鼓”為代表的月浦鑼鼓一度瀕臨絕跡。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為支援寶鋼建設,龐大的冶建大軍開進月浦,將具有北方風情的山西威風鑼鼓、太原鑼鼓、絳州鑼鼓、風格迥異的四川鬧年鑼鼓、浙江浙東鑼鼓等帶到了月浦,各種鑼鼓藝術相互交融,月浦鑼鼓枯木逢春。在不斷探索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了現在具有海派特色的“月浦鑼鼓”。

民俗活動為鑼鼓提供了表演機會,鑼鼓也為民俗活動增添了色彩。月浦鑼鼓在參與民俗活動中,也遵循了眾多傳統慣例,祈福禳災、共力共享、農耕文化、娛樂競技等功能,均得以承續。阿姨們說:“每當端午、元宵節或鄰近農家有結婚喜慶,都會有鑼鼓的身影。”

據劉素芬介紹,月浦鑼鼓表演的樂器配置中也有喇叭、嗩吶、笛、笙、招軍、號筒、彎號等吹管樂器,配置并非千篇一律,視演奏曲目而定,大規模曲目需配置十幾種甚至更多的樂器種類,小規模曲目僅用其中的數種樂器。

目前活躍在月浦的鑼鼓隊,既有氣勢恢宏的廣場大鼓,也有像劉素芬的鋼城鑼鼓,還有獨具特色的女子勁鼓隊、舞臺表演的女子打擊樂隊、颯爽英姿的社區腰鼓隊,更有充滿朝氣的少兒對鼓隊、活潑可愛的幼兒搖鼓隊、藝術常青的鑼鼓舞蹈隊等9支鎮屬鑼鼓團隊。形式各異但都極具海派特色,活躍在大街小巷。

2016年,月浦鑼鼓文化指導工作室成立,經過兩年的實踐和探索,在今年10月舉辦的第十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暨第十四屆月浦鑼鼓年會上,正式將工作室命名為“海派鑼鼓月浦工作室”,進一步指導繼承發展非遺文化精華。


全國首個鄉鎮“百鼓陳列館”建成

鑼鼓藝術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也總在適應著當地的環境。“寶鋼建設時期,主要以廣場鼓為主,還加入了排鼓、十面鑼、銅響器等,大大增強了氣勢,敲出了建設工人的精氣神。”劉素芬介紹說,“當時,最著名的團體當數上海寶鋼冶金建設公司工人鼓樂團了。”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廣場藝術得以舞臺化,月浦鑼鼓開始走向舞臺,鼓樂小品《水》,單皮鼓舞蹈《鼓鄉神韻》、鼓樂《哪吒鬧海》、《鋼城鑼鼓》、《春江水暖》等一系列可供舞臺演出的鼓樂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舞臺表現形式愈加豐富。其中,《水》曾獲得“第三屆全國鼓藝大賽”金獎;《鋼城鑼鼓》獲香港“第八屆世界華人中老年國際藝術邀請賽”大金獎;《哪吒鬧海》獲“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金玉蘭獎’音樂舞蹈藝術大賽”金玉蘭花最高獎……

月浦鑼鼓盛行時期,有正式組建的鑼鼓隊18支,鼓樂愛好者超萬人,鑼鼓隊員遍及機關企事業員工、社區居民、幼兒、中小學生、部隊官兵、殘疾人等社會群體。

“鑼鼓愛好者蠻多的,團隊以老帶新,慢慢就可以學會的,但能獨當一面會譜曲的人卻少之又少。”青年鑼鼓隊隊長吳鴻英說,“目前,老、中、青、幼各年齡梯次都有鑼鼓隊,作為青年階段的頂梁柱,青年鑼鼓隊的隊員們也正在不斷努力,練就本領將鑼鼓藝術傳承下去,讓鑼鼓藝術傳承不斷檔。”

2005年,全國首個鄉鎮“百鼓陳列館”在月浦建成,陳列館里林林總總、造型各異的鑼鼓達上百件,不少“寶貝”頗具看點,有面積達1平方米大的“蘇州龍鼓”及由若干大小、厚薄、音高不同的銅制小鑼組成的十面鑼,聲音或響亮或柔和;有將一段樹木鏤空,兩端裹以鼓皮,中間開一道發音孔,謂之“木肚小鼓”;還有用蟒皮制作的鈴鼓,以及在木柄上穿系一面小鼓或在小鼓上穿系一面小鑼的撥浪鼓等等。

月浦鑼鼓在海納百川中一舉成名后,成了月浦鎮的品牌文化。2006年,月浦鑼鼓入選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晨說,月浦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均與月浦鑼鼓保持著緊密的關系,無論是表演藝術,還是造型藝術,都從不同側面反映著月浦鑼鼓的內容,挖掘著月浦鑼鼓的歷史底蘊。唱月浦鑼鼓的歌,跳月浦鑼鼓的舞,演月浦鑼鼓的戲,繪月浦鑼鼓的畫,攝月浦鑼鼓的影,在月浦已是司空見慣。如,月浦常青藝術團排練了名為《鼓鄉神韻》的節目,人鼓合一,以肢體語言演繹了月浦鑼鼓的神態風韻。


月浦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劉素芬率領的月浦鋼城鑼鼓團現有團員71人,都在六七十歲左右,最“年輕”的也有58歲了。劉素芬曾帶領她的團隊作為文化交流使者,2007年出訪比利時、荷蘭,參加當地的民間藝術節表演。2008年年初,月浦鑼鼓藝術團隨寶山民間藝術團參加了新西蘭“華人元宵燈節”活動,并受到了新西蘭總理的親切接見;2012年,為慶祝中德建交四十周年,代表上海市赴德國交流演出。

據介紹,為培養新一代鑼鼓藝術新人,月浦下了大功夫,先后建立了月浦實驗學校、滿天星幼兒園、月浦中心校、小紅帽幼兒園四個“少兒鑼鼓藝術培訓基地”,普及鑼鼓知識,培養孩子們對鑼鼓藝術的興趣。滿天星幼兒園黃麗紅老師說,“滿天星幼兒園將鑼鼓作為特色課程引進了校園,老師與孩子們人手一只腰鼓,每周都會有半天腰鼓課,腰鼓已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群孩子們雖說年紀不大,卻也是上過“大”舞臺,見過“大”世面的。在第十四屆月浦鑼鼓年會上,記者曾見到過這群小朋友的表演,踩著節奏,手敲腰鼓,朝氣勃勃,有模有樣,萌翻了一群長輩。

與其他非遺項目不同,月浦鑼鼓以團隊傳承模式為主。劉素芬、吳鴻英、黃麗紅作為不同年齡層次的月浦鑼鼓的代表,無一不對鑼鼓充滿熱情,她們以老帶新,都在致力于讓鑼鼓藝術走向更大更寬廣的舞臺。在月浦鑼鼓發展過程中,王晨和吳鴻英都有這樣的擔憂:能獨當一面會譜曲的人少之又少。創作一首真正的鑼鼓舞曲,首先要掌握識譜、音準、音層、和聲等樂理知識,還要具備鋼琴基礎、指揮技能等系統訓練,專業技術水準要求較高。為此,月浦鎮除搶救、挖掘,讓傳統鑼鼓樂得以再現外,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專門聘請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創作編排了《喜慶鑼鼓》《雷鳴》等作品。

月浦鑼鼓年會已舉辦了十四屆,會場也從室內活動室走進了劇院、從劇院走進了公園,從公園走到了馬路,從馬路走到了校園;而演出團隊,既有本土藝術團隊,也有國內非遺傳承團隊,還有來自日本、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的3000多名民間藝術家共同參與。近年來,“月浦鑼鼓”深入社區、深入校園、深入農村演出、傳承,將鑼鼓藝術團隊表演和交流作為傳承主線。

月浦鑼鼓,已成為月浦鎮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