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新規:飯店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他們提前“亮妙招”
來源:上觀2019.3.5

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調羹等餐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今年7月1日起施行,多項條款與垃圾產出的“大戶”——食品生產經營行業有關。
記者走訪發現,滬上多家餐飲單位、農貿市場和生鮮超市已經“未雨綢繆”,正在踐行各具特色的垃圾分類減量舉措。
智能回收機“近水樓臺”
一周前,下班買菜的朱先生發現,盒馬鮮生上海新薈城店餐飲區多了一臺藍色的機器。服務員告訴他,這是智能回收機,專“吃”顧客投放的塑料和玻璃制品。
頗感新鮮的朱先生掃描機器屏幕上的二維碼,在小程序里選擇要投放的可回收物種類,一個孔洞便自動打開。把一個塑料瓶扔進去,朱先生的賬戶上立刻增加了4點“章魚幣”,“章魚幣”可在兌換中心兌換手機話費或食用油、面粉、大米等商品。
消費者將塑料杯蓋投入智能回收機
記者算了一下,大概748個塑料瓶可換一瓶某品牌1.8升的菜籽油,75個玻璃瓶可換1元支付寶現金紅包,49公斤其他塑料制品(除了塑料瓶)可換3瓶1千克裝的洗潔精。
“投放才3天,機器就滿了,大概有600多個塑料瓶或玻璃瓶。”盒馬鮮生新薈城店客服主管藍天告訴記者,門店工作人員會建議在餐飲區的顧客把瓶瓶罐罐分出來,投入智能回收機。她覺得,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機器“吃飽”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將來,周邊社區居民也可能會專程跑來投放可回收物。
智能回收機運維商“章魚回收”相關負責人鄭富寧表示,設備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各類商戶實際產生的垃圾情況調整。比如,在綜合型商超,可增設紡織品回收柜;在寫字樓集中的商區,增設紙張回收柜等。可回收物將在“章魚回收”的專用中轉站分揀、壓縮,再送到專業的處置企業“變廢為寶”。
未來,“章魚幣”可能與支付寶徹底打通,用來兌換淘寶、天貓商城的購物幣、抵用券、螞蟻森林克數,或者直接兌現。
目前該智能回收機的積分規則為:1個塑料瓶=4個積分,1個玻璃瓶=2個積分,1千克其他可回收塑料(除了塑料瓶)=70個積分,圖為積分兌換中心
截至目前,共有5家盒馬鮮生上海門店投放了上述智能回收機,并計劃在今年年內覆蓋所有上海門店。
盒馬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條例》鼓勵采用“互聯網+回收”、智能回收等方式,增強可回收物投放、交售的便捷性,這一點踩準了以往可回收物交投的“痛點”——居民生活區域周邊沒有交投點,或交投不方便,且交投后無法即刻獲得積分、現金等正向激勵。
作為食品經營單位,盒馬鮮生每天會產生大量的塑料、泡沫、玻璃、紙等食品包裝廢棄物,在店內設置一個回收點,可以發揮“近水樓臺”的優勢,讓消費者“順便”分類投放垃圾,客觀上縮短了垃圾分類回收的路徑和周期,一定程度上還能為社區和公共區域的垃圾桶“減負”。
智能回收機屏幕告知投放者可回收物之后的去向,讓他們了解并認同循環利用的價值和意義
濕垃圾成蚯蚓“口糧”
《條例》明確,新建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場的,應當按照標準同步配置濕垃圾就地處理設施。已建成的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場濕垃圾產生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應當按照標準配置濕垃圾就地處理設施。鼓勵產生濕垃圾的其他單位配置濕垃圾就地處理設施。
江楊北路上的江楊農產品市場人流如織,平均每天在這里成交的蔬菜就超過1800噸,繁忙的交易、物流衍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僅果皮菜葉等濕垃圾和過期食品、不合格食品等不可食用廢棄物的日均產生量就在30噸左右。
記者在該市場的一處濕垃圾集中投放點看到,一大堆白菜葉被鏟車推到一個角落,足有3米高,兩名保潔員正爬上爬下,將泡沫盒、塑料袋等干垃圾從中挑揀出來;附近的豬肉庫房一角,管理員正將從攤位上收來的幾十斤“垃圾肉”(不可食用的生豬甲狀腺、腎上腺和淋巴結,以及品相差、沒人買的瘀傷肉等邊角料)放入專用冰箱。
經過分揀的果皮菜葉在腐熟后,將成為蚯蚓的“口糧”
江楊農產品市場相關負責人金陽告訴記者,經過初步分揀的果皮菜葉和冷凍過的“垃圾肉”將做毀形、切碎等簡單的初步處理,由專人回收,送往蚯蚓孵化養殖基地,成為它們的“口糧”。
據透露,原本江楊農產品市場的生活垃圾除了少部分得到資源化利用外,大部分仍通過環衛公司收運后送去填埋或焚燒的方式處置。去年3月起,該市場的生活垃圾處置與蚯蚓基地對接,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比例顯著提升,減輕了對填埋、焚燒這類生活垃圾處置“主力”造成的負擔。
把濕垃圾送給蚯蚓吃,還能大幅降低市場運營成本。金陽表示,蚯蚓基地從市場免費拿走濕垃圾,同時在垃圾清運費用上“打折”,和以前的環衛公司相比,清運費約低了兩成。
江楊農產品市場內每天產生的不可食用廢棄物均被記錄進了寶山區市場監管局監管的“食安保”系統,市場管理者向收運方發送請求后,前來收運的專員必須掃描市場管理者手機內的二維碼“簽到”并驗證相關信息,才能實施收運,確保廢棄物處置流程的合規,以及相關信息的真實、有效
此外,市場還能節省倉儲成本。以過期食品為例,《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采取染色、毀形等措施予以銷毀,或進行無害化處理,但無論是銷毀還是無害化處理,客觀上都需要時間,所以過期食品在得到規范處置前,要在冷庫中“過渡”。假設無害化處理從預約到處置需要3天,那么就要有可以堆放3天過期食品的冷庫空間,這對冷庫周轉能力吃緊的市場造成了負擔。
現在,與江楊農產品市場對接的濕垃圾處置基地預計今年計劃消納能力達到500噸/日,蚯蚓每天都“嗷嗷待哺”,使得濕垃圾產生后能快速進入末端處置環節,節省了上游食品生產經營者一大筆倉儲開支。
濕垃圾轉化成的腐殖質內,可以看到一些干垃圾,等蚯蚓吃掉所有腐殖質,干垃圾便一覽無余,如此“干濕分離”,是一種相當“自然”的垃圾分類處置方式
循環餐籃代替紙餐具
滬上眾多餐飲服務單位高度關注《條例》,尤其是“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調羹等餐具”這一條款,因為根據《條例》,違者將由市場監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除了筷子、調羹,還有哪些算不能主動提供的一次性餐具?餐盒算不算?”“對外賣而言,盛放飯菜的一次性餐盒無法替代,消費者下單后,飯店或平臺只能提供,這算不算‘主動提供’?”對上述條款,不少餐飲單位和網絡訂餐平臺都有類似困惑。
記者從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該局將制定餐飲服務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錄,最快將在今年5月出臺。該目錄以外的一次性用品,將視為“有必要提供”,餐飲服務單位可以提供給消費者。
盡管目錄尚未出臺,但記者發現,不少餐飲企業已經開始主動減少甚至取消部分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記者在茂名北路與吳江路交界口的肯德基餐廳注意到,原本用來盛放雞翅、薯條、雞塊、蛋撻等食品的一次性紙盒、紙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黑色的網兜狀餐籃,餐籃上墊了一層薄薄的防油紙,以免食物直接接觸餐籃,確保衛生,也便于打包攜帶。
代替一次性紙袋、紙盒的餐籃
可循環餐籃的使用方式
肯德基方面表示,這種可循環餐籃最早于2016年12月在山東濟南一家餐廳試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上海推行,目前正在全國推廣,已覆蓋至5000多家肯德基餐廳,預計每年將節約超過2000噸紙張,減少門店近兩成的用餐垃圾。
此舉還能為垃圾桶“減負”,因為被油漬等污染過的一次性紙盒、紙袋往往只能作為干垃圾,但這些干垃圾在投放時沒有經過壓縮,很占空間。可循環餐籃的使用,讓干垃圾桶的使用效率更高。
餐籃用得越久,節省的紙張越多,產生的垃圾越少,是垃圾源頭減量值得提倡的方式
更多資訊
-
50余家成員單位共商共治,上海這個科技園成立創新發展聯盟2023.9.21
9月20日下午,楊浦區灣谷科技園舉行創新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生命健康產業轉化創新研討會。創新發展聯盟由園區業主、重點企業和機構組成,常設理事會、業主聯盟、專家委員會和企業家聯誼會,重點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 查看詳情 >
-
從一間小實驗室發展成為汽車領域全球第二,上海自貿區如何賦能這些科創企業?2023.9.21
“我們從一家小小的實驗室,發展成為汽車領域亞太地區第一名、全球第二名。過程中,中科創達深度參與、見證并受益于上海自貿試驗區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10周年主題論壇創新… 查看詳情 >
-
一款智能新車的誕生:“黑燈工廠”造車,AI技術“傍身”2023.9.21
9月19日,極越01首批量產車在吉利杭州灣智慧工廠正式下線,24小時內訂單量就突破1.5萬臺。作為吉利和百度的“聯姻”之作,這輛新車的量產備受市場期待。 記者在探訪生產車間時卻發現,一些穿著極越工作服… 查看詳情 >
-
“摩天工廠”能幫上海守住制造?3年3000萬平方米,低端產業替換進行時…2023.9.21
正值第23屆工博會舉辦期間,2023“投資上海·相約工博”招商合作推介會9月2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行。 此次招商合作推介會聚焦上海“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創新舉措,向外釋放了上海堅守實體經濟的… 查看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