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垃圾也要乘“專車”了!這兩個老司機開的車多了,為何更“輕松”?
來源:上觀2019.3.8

上海正在全力建設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其中就包括對垃圾實現“專車專運”。為此,上海將大幅增加分類運輸專用車輛的保有量,司機們要開的“專車”更多了,往返垃圾箱房和中轉站的次數也增多了,同時,他們還要兼任垃圾分類質量的監督員。
盡管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56歲的費品才和53歲的施安成卻感覺更“輕松”,因為曾經那些“鬧心”的事情,都隨著全程分類的推進而去。心態好了,干什么都鉚足了勁。
村民的“難聽話”少了
3月6日早晨8點,崇明區長興鎮創建村的小路上,一輛電動短駁車緩緩駛來,每經過一戶村民家門口的組合式干濕垃圾桶,便會停一停。
費品才從車上跳下來,翻開垃圾桶蓋,仔細查看一番,確認沒有異物,便熟練地拎起垃圾桶,把里面的濕垃圾和干垃圾分別倒進車上對應種類的收集桶。這樣看似機械性的連環動作,費品才平均每天要做200多次。
2007年前進單位時,費品才就和垃圾清運這項工作結緣,一干就是12年。以前每家每戶都帶著自家垃圾桶,把垃圾倒進村里的集中投放點。那時,費品才只需騎著三輪車,把集中投放點的垃圾桶送到收運點就行。現在一天要倒400多個垃圾桶,工作量翻了這么多倍,不累嗎?
“反而輕松多了!”費品才回憶十幾年前,由于家家戶戶都只有一個垃圾桶,里面都是混合垃圾,搞得集中投放點臭氣熏天、污水橫流,要把投放點里的垃圾桶搬到三輪車上,剛開始的那段日子,簡直是對身心的煎熬。
讓費品才記憶猶新的是三輪車后面的平板,長期與各色垃圾接觸,每隔一兩年就因為腐蝕嚴重要大修甚至更換。三輪車騎了一路,臭水就淅淅瀝瀝地灑了一路。
2017年開始,崇明開始推行一家一戶設一組干濕垃圾桶,費品才的職責逐漸變為上門收集,為此,街鎮特地給他們配備了電動短駁車。
崇明在全區普遍推行“干濕兩桶”,每家每戶門口一組,分類做得好不好,直接打開桶蓋,一目了然
可當老費興沖沖地開著新車到村民家門口時,各種難聽的話便鉆入耳朵:“給我們兩個桶,要干濕分離,你們收運還不是混到一起?”“我肯定不分,要分你幫我分,又不是我領工資!”。
老費心里不好受,但和其他司機一說,發現大家都碰了壁,分析原因,還是因為過去一個桶扔垃圾的習慣根深蒂固,要短時間內改變,誰都會有怨言;收運單位雖然已經配備了干濕兩個收集桶,和家家戶戶的干濕分離對應,但過去幾十年“混裝混運”的情況從沒徹底改變,要讓村民短時間內相信“專車專運”,也不太實際。
身體力行勝過千言萬語,老費決定堅持下去。村民不肯分,他就當著大家的面默默分掉;村民不信垃圾專車專運,他就打開車載的收集桶,讓他們檢查,還有不信的,就帶去集中收運點,有沒有“混裝混運”,眼見為實。
大概經過了七八個月,有一天,老費突然感覺要抓出一個分類不合格的垃圾桶,竟成了難事;以前常掛在車頭的不合格記錄表,也被藏到了屁股下的箱子里,再難見光。
現在一個月也記不了幾個“不合格”
“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一長,誰好意思為難我這個老鄉?”老費感慨,“鐵杵磨成針”,這當中固然有農村鄰里講感情的作用,但根本在于政府部門徹底重視了“混裝混運”問題,重塑了居民對垃圾收運體系的信任,他們也就有了認真分類投放垃圾的動力。
現在,老費感覺自己的社會地位似乎還提高了一大截,其他村民看到他,都會客氣地說一聲:“來啦?要是挑出問題,立馬改正!”
愛折騰的“刺頭”沒了
和老費點了點頭,施安成從創建村的垃圾箱房里拖出3桶濕垃圾,放到垃圾車尾部的遙控升降臺上,升高后拖入車內,隨后發車開往長興鎮的濕垃圾末端處置廠。
濕垃圾桶裝滿發車
兩年前,施安成完全不會想到,他會成為一名專職濕垃圾車司機。2017年10月開始,隨著崇明推進全程“干濕分離”,新增的大批干濕垃圾車需要司機,施安成便轉職來到這一崗位。
說起近兩年最大的感觸,施安成覺得是從“折騰”變成了“不折騰”。
施安成登上濕垃圾車的那年,正好是上海全面推進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一年,全市公共機構及企事業單位逐步實現“不分類不收運”,施安成口中的“折騰”就和此有關。
“收運合同都是簽好的,怎么可能說不收就不收了?”施安成坦言,剛開始,許多單位對“不分類不收運”嗤之以鼻,以為只是“喊口號”,要是施安成較一回真,不收運了,對方還會出口威脅,甚至打電話投訴。
和居民面對“定時定點”“門前撤桶”等新措施,難以適應一樣,單位短時間內也很難接受“不分類不收運”。可放眼全球的先進經驗,垃圾分類本就是一場改變投放者生活陋習的改革,只有堅持推行各種約束舉措,讓投放者不習慣、不舒服了,才能逐漸讓他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必要性和不可逆。
養成好習慣需要時間,雖然過程很“痛苦”。老施說,去年5月,他還碰到過一家“刺頭”單位,沒分類也不愿意分。老施狠狠心,拋下一句“我運完其他單位再來一趟,這是最后機會!”揚長而去。
一路上,他心里很忐忑,擔心這家單位和他“破罐破摔”。但當天晚上,老施再把車開回去后,這家單位的領導當面認錯,把垃圾分得干干凈凈,讓老施拉到了車上。“師傅,你為我們加班了,對不起!”,這句話讓老施好一陣感動。
這一刻,他也意識到,不少單位的看法變了,他們知道政府部門動真格了,搗不了糨糊了!
上海所有垃圾按四分類實行“專車專運”,圖為干垃圾車正在工作
這件事過后至今,老施再也沒遇到過“折騰”事,他收運的幾個單位和社區,一天的濕垃圾量穩定在32桶左右,大約往返末端處置廠4次就能收工,不再為個別“刺頭”多跑一趟。
開了濕垃圾車,老施自家的垃圾分類也越做越好。“以前都是一個垃圾桶,現在至少一個干垃圾桶,一個濕垃圾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囤起來,送到指定收運點。”老施對家里的分類體系了如指掌。他笑稱:“我是開垃圾車的,要是再分不好,豈不是有傷垃圾車司機的形象,影響周圍人對分類的積極性。”
老施說,除了身在其職的使命感,督促他自己做好垃圾分類,更重要的是,他時常把濕垃圾運到末端處置廠,能夠看到這些濕垃圾變為滋養林地和花草的肥料,所以認準了垃圾分類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濕垃圾有專車接送,還能變廢為寶,知道了這些,就沒有道理不去分類!”
長興鎮的濕垃圾處置廠,濕垃圾桶被機器拎到高處然后傾倒,濕垃圾將在機器內帶菌發酵
變廢為寶,讓大家看到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價值
更多資訊
-
在浦江郊野公園走入彼得·潘的世界2023.5.30
“一書一世界·書房有約”閔行區全民閱讀推廣系列活動舉辦兒童節專場 “打開書頁吧,飛上天空吧,踏進永無島吧,和彼得·潘一起翱翔,一同歡笑。”5月28日上午,臨近兒童節,閔行城市書房浦江郊野館不時傳出歡聲… 查看詳情 >
-
龍華路1887—濱江新景觀,人文氣質濃厚2023.5.15
作為上海城市發展“主動脈”的黃浦江兩岸,45公里長的濱水岸線是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風貌與城市氣質最重要的空間,每一段岸線都有其鮮活的個性。其中,憑借50萬平方米公共開放空間、10萬平方米親水平臺的徐匯濱… 查看詳情 >
-
上海這個區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蟬聯”18年,率先實現國家衛生鎮全覆蓋2023.5.5
?近日松江區愛衛辦傳出消息:松江持續多年扎實推進國家衛生區鎮常態化管理,轄區內健康素養從2013年13.19%上升至2022年41.02%,高于全市和全國2030指標。去年區內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7… 查看詳情 >
-
公司周邊都是高檔小區租金太貴?上海這個國際社區提供便捷便宜的保障性租賃住房2023.3.29
為企業員工提供更便捷安心的住房服務,讓企業待得住、住得久。 3月28日,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舉行營商服務“入園進企”系列活動——光華社區開業典禮暨保障性租賃住房講解會,首批企業員工入住嶄新的保障性租賃住…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