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秸稈還田做肥料、田間垃圾不出鎮,這個鎮垃圾分類有了新探索

來源:上觀區情2019.3.8

摘要:這里最神奇的要數兩臺農業廢棄物處理一體機。田間、綠化垃圾被機器吞到“嘴里”后,就有效實現了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在寶山區羅涇鎮花紅村,村民沈明全從去年底開始有了一個新習慣:每天晚上在家用塑料袋把垃圾按照干、濕兩類分好,然后早上拿出來,分別倒在自家院子門口的干、濕垃圾桶內。“以前都是扔一個桶的,所以剛開始分類時覺得挺煩的,后來村里不斷宣傳,我們對各種分類也弄清爽了,就比較習慣了。”沈明全說。

花紅村黨支部書記沈惠龍告訴記者,全村一共380戶人家,從去年開始不間斷地進行垃圾分類培訓,現在每家每戶門前都配備了30升的干濕垃圾桶一組。“垃圾分類”專門寫進了村規民約,生產隊長和保潔員會監督村民的垃圾分類情況,做得好的村民可以拿到生態保護獎勵費,所以現在大家都挺積極的。

據介紹,按照“集中收集、全程分類、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原則,羅涇鎮正在全流程做好垃圾回收、分揀、處理和再利用,形成“戶分類投放、村收集分揀、鎮集中處置”的工作制度,努力實現全區域、全口徑、全流程的垃圾分類全程管理。

簡單說,由農戶先將生活垃圾分成干濕兩類,每個宅設置有害和可回收垃圾場地,定時定點收集。在農戶初分的基礎上,由村宅保潔員每天兩次上門收集并放置各宅擺放點,再由垃圾拖運員每天兩次將其拖運至村二次分揀集中點;分揀員一方面糾正農戶分類中的錯誤,另一方面把干垃圾分為“好賣的”和“不好賣”兩類,將分出的“好賣的”干垃圾整理堆放于儲物間定期賣給物資公司,“有害的”則專門處置,以此有效實現生活垃圾“四分類法”。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農村特有的田間垃圾等,羅涇鎮專門成立了一個鎮廢棄物處理中心,通過“五集中法”,將田間垃圾、綠化垃圾、廢舊家具、建筑渣土、歷史存量垃圾等五類垃圾在這里集中處置。

羅涇鎮農業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朱廣力介紹,因全鎮共有1萬多畝糧田、4000多畝公益林和148條河道,因此產生了大量秸稈、綠化、水草等垃圾。同時,隨著農村建房數量不斷增加和各類整治深入推進,也產生了大量建筑垃圾。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最神奇的要數兩臺農業廢棄物處理一體機。田間、綠化垃圾被機器吞到“嘴里”后,就有效實現了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其中一臺秸稈制肥機,將常見的田間垃圾秸稈、水葫蘆按照8:2配比,一批次可以處理1.5噸,大約經過4小時后,再按萬分之一的比例添加酵母,發酵15天后,就變成了生物有機肥。

另一臺環模式生物質成型燃料成型設備,一小時可以處理1.5噸樹枝,將樹枝放進去以后,出來直接變身為一根根生物顆粒燃棒,作為糧食烘干之用。朱廣力說:“原先使用柴油烘干機烘干糧食,每斤成本大概要0.15元,現在使用這種燃棒烘干每斤只需要0.07元。”

在全鎮冬休的時節,秸稈等垃圾分外多,這兩臺機器也分外忙活,每一天都要處理4噸左右的田間垃圾。變廢為寶后的有機肥,則會結合村民的生態管理考核情況送給他們。也就是說,村民如果垃圾分類做得好,環保得力,就可以用秸稈、樹枝等東西換得有機肥和燃棒,從而再循環利用于田間地頭。而以前,這些垃圾只能填埋或者外運。

此外,在羅涇鎮廢棄物處理中心,也配備了專人和設備,在對建筑渣土、廢舊家具進行分揀、拆解的基礎上,通過農林水改造、河道整治、道路建設等工程,實現部分建筑垃圾由鎮自行消化利用,有效提升了垃圾消納能級和利用深度。歷史存量垃圾,則先由第三方檢測是否有毒有害后再進行分類處置。

羅涇鎮鎮長楊辛告訴記者,作為全國特色小鎮,目前羅涇鎮已將各基層單位垃圾分類情況納入年終考核,將各農戶垃圾分類情況納入“優美庭院、花園單位、特色樓道、美亮村宅”創評活動細則;把道路保潔、河道保潔、林業保潔和垃圾收集、分揀員等隊伍進行梳理整合,統一管理、統籌使用;并用村民能夠聽得懂、易接受、能操作的方式,通過自治機制,引導和倒逼村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之后,還將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潛移默化提升公眾垃圾分類意識和能力,最大程度提升垃圾分類回收水平和處置利用能力,有效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生態羅涇建設。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