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文稱,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長江沿江各省市積極踐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得到大發展的五年;是長江沿江各省市經濟社會實現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五年。
??長江經濟帶,這一新戰略涵蓋了沿江11省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國土面積占比達20%,承載了6億人口。
??數據顯示,2016年,長江經濟帶生產總值(GDP)達33.3萬億元,較2012年增加了9.7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3.1%,較2012年提高2.2個百分點。長江經濟帶地區以占全國約1/5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國2/5以上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撐帶。
??同時,長江經濟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快速增加,地區差異逐漸縮小。2016年,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56470元,高于全國2490元。長江經濟帶中有5個省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比2012年多2個。也就是說,在原有的上海、浙江和江蘇的基礎上,又有重慶和湖北兩個省份的人均GDP高于53980元的全國平均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近幾年來,長江中上游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尤其是上游的貴州、重慶,中游的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近幾年經濟增速在各省份中名列前茅。
??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胡曉登對第一財經分析,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產業結構相比東北、西北等地而言更為豐富,能源與經濟體系的構建較為完備,受近幾年能源下行的沖擊小。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游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發展良好。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也告訴第一財經,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產業層次搭配更好。這些地方也有不少重工業,但相比東北等地,長江中上游的重工業如重型機械等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這些地方的勞動力比較充沛、水資源豐富、更貼近市場,是產業轉移的主要選擇地。
??國家統計局的文章分析,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沿江各省市加快**建設步伐,**規模不斷擴大。2013~2016年,長江經濟帶累計完成固定資產**888213億元,年均增長16.5%,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