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老人等不到新房建成那天!彭浦新村迎著比“天下第一難”還難的“拆落地”快上
來源:上觀區情2019.7.15
摘要:這些年,彭浦新村街道通過創新“拆落地”等方式推進非成套住房改造,讓1919戶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這背后離不開彭浦新村黨員干部的堅持與付出。

靜安區聞喜路上,一排排鵝黃色與褐色相間的高層樓房在一眾低矮的老舊房屋中,格外醒目,這是去年建成的彭三小區“四期”。原來缺少獨用廚衛的不成套老舊住房,通過原地拆除、改造,建成為帶電梯、綠化與停車場、廚衛獨用的“新房”,423戶居民徹底改善了居住條件。因變化巨大,“彭三四期”被業內專家稱為上海改善程度最大的“拆落地”改造項目。
舊改被稱為“天下第一難”,推進“拆落地”項目卻比舊改還要難:不但要讓居民歡歡喜喜搬走,還要讓居民在改造后滿意回搬。這些年,彭浦新村街道通過創新“拆落地”等方式推進非成套住房改造,讓1919戶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這背后離不開彭浦新村黨員干部的堅持與付出。
樣樣都管的“舊改辦”
彭三小區的一處底樓內,是街道“舊改辦”的辦公場所。
“舊改辦”是彭浦新村具有區域特色的一個“部門”。彭浦新村是上海有名的工人新村,有一大批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不成套住房,缺少獨用廚衛,再加上年代久遠造成房屋老舊,居民生活亟待改善。2004年,街道開始推進不成套住房改造。當時,考慮到舊房中的居民大多數上了年紀,而“老同志的工作還是由老同志做比較好”,街道就從區內各個條線聘請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退休干部組建了“舊改辦”,全名叫“彭浦新村街道舊住房改造辦公室”。
那時,須炳榮剛從區房管局退休不久,有著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被返聘到“舊改辦”作為負責人,一直工作到現在。他身高1米78,腰板挺拔,說話聲音洪亮,看著像60多歲,今年卻已75歲了。如今,“舊改辦”內與他一起的還有5位退休返聘的老黨員,六個人的平均年齡65歲。
須炳榮
彭浦新村的非成套住房改造是逐步探索深入的,最初是在有條件的住房外“搭搭放放”,拓展出廚房、衛生間;到后來創新出了“拆落地”方式,先拆后建,改善程度大幅提高了,再到現在的彭三小區四期,實現了多層變為高層,有了更多空間增加電梯、停車場與綠化等現代化設施,改善更為徹底了。
在這個過程中,“舊改辦”的工作內容不斷拓展。如今,他們要走進居民家調查情況,把居民的意見帶給設計建設部門,再在居民與設計建設部門之間反復溝通,直到居民滿意簽約,還要幫助居民過渡搬遷,一直負責到居民回搬進新家等等,事無巨細,一切指向讓居民滿意。
比舊改還難的“拆落地”
與舊改不同,很長一段時間,非成套改造缺乏政策支撐,只有靠黨員干部一家一戶到居民家做工作,讓居民同意、滿意后,才能實施。但往往這個時候,鄰里矛盾、社會矛盾、家庭矛盾就會統統爆發出來。
在彭三小區四期改造中,曾有兄弟兩人同居一戶,但關系不好;在改造初期,他們提出要兩套住房。這樣的訴求完全超越了拆落地的原則。“舊改辦”的成員們反復上門做工作,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
彭三四期改造前
“今天這兩個人上門,做不成功;明天換兩個人再去。面對不合理訴求,有時候我們也會忍不住和居民‘吵起來’,但第二天還是要再上門做工作。”“舊改辦”黨支部書記黃曙在這里工作近15年了,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戶居民他們上門動員了60多次。
在非成套住房改造中,彭浦新村黨員干部創造與總結出了“群眾工作八法”:黨員帶頭法、鄰里勸說法、關鍵人物突破法、見縫插針法、排除干擾法、幫助關心法、朋友關系法、單位聯系法等,成為打開居民心門的鑰匙。
彭三四期改造后 唐燁攝
設計方案是最有說服力的動員材料,但“拆落地”改造在上海是一項創新,設計方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于是,“舊改辦”就成了設計師與居民之間的橋梁——一次次反復溝通,直到居民首肯。在彭三小區四期改造中,“舊改辦”一家家走訪居民,歸并出39個房型,提供給設計師設計。設計師如搭樂高一樣,輾轉、騰挪,進行設計,再反饋給居民、聽意見想法,再修改設計。400多戶居民如此反復了12次,“舊改辦”與設計師次次都要向居民解釋:設計改變在哪里,為什么要這么改。
“舊改辦”在居民中扎根最深,也最能理解與體會居民的疾苦,他們處處站在居民角度考慮問題。“拆落地”項目的基本原則是讓居民生活都有改善,所以根據戶型與面積不同,改建后居民每家都有一定面積增加。在彭三小區四期中,曾有個一室半戶型涉及60多戶居民,最初“舊改辦”在居民家做工作時,承諾會普遍增加室內面積2平方米左右。但在設計中,設計師怎么都設計不出這些面積,幾易其稿,最終拿出來的方案增加了不足兩平方米。
在內部討論會上,須炳榮“寸土不讓”,他說:“我們向居民承諾過的,我們一定要做到,不能差一絲一毫。”后來,須炳榮想了一個辦法,將一面墻壁向外擴50厘米,這個房型整體就能再增加0.9平方米,這一方案最終獲得居民的一致通過。“我們就是居民的把關人,要站在居民立場上考慮問題,在我們這關都通不過的,居民那里肯定通不過。”須炳榮說。
去年,彭三小區五期拆落地項目啟動,在彭浦新村黨員干部的努力下,878戶居民贊成改造的簽約率達到了100%。但麻煩又來了:簽約后,所有居民要在一個月內全部搬離。
這可是一項浩大工程:如此多居民短期內全部搬遷,房源在哪里?居民中不少高齡獨居老人、生大病的居民,沒人肯租房給他們,他們往哪里搬?而一戶無法如期搬家,前面再艱苦的工作就都白做。
一批黨員干部的共同擔當
推進非成套住房改造,不是一個團隊在戰斗;遇到困難,始終有一批彭浦新村街道黨員干部共同擔當。
街道組織社區干部收集了周邊房產中介提供的租房信息,寫在小區內的告示欄內,供居民選擇;發動社區干部排摸街道轄區內居民可供出租的房屋,為雙方牽線搭橋;還協調養老院,接收了部分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暫時安頓。須炳榮帶領“舊改辦”成員,幫助弱勢群體一套套看房源,與房東討價還價,讓他們有了妥善的過渡之處。在彭浦新村街道黨員干部的努力下,終于在一個月內,878戶居民全部搬遷,又創造了搬遷100%的新奇跡。
彭三五期改造前?唐燁攝
“只要‘舊改辦’提出解決不了的難題,我們就100%全力以赴支持解決。”街道黨工委書記任偉說。任偉沒事時就拿著一個簡易馬甲袋跑施工現場,不少施工人員、困難家庭居民,他都能叫出對方的名字,項目中遇到難題,他第一時間想辦法解決。在彭三小區四期改造初期,一度因為政策上的變化,造成房源減少近100套。房源平衡不了,老百姓往哪里回搬?任偉立刻找到靜安區領導,申請在全區范圍內平衡房源,使這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33位老人離世”的觸動
直面難題的勇氣與毅力背后,一定飽含著對群眾的深情。
與彭三小區四期一街之隔的是彭一小區,居住條件非常差,涉及2096戶居民。今年,彭一小區將迎來改造項目的啟動。按照以往“拆落地”項目改造經驗,2000多戶居民的拆落地改造應分為兩期進行;但靜安區與街道大膽決定:一期內完成。
這背后有個小插曲:任偉做了一個調查,從去年8月彭三小區五期改造簽約以來,居民中有33位老人離開人世。“他們沒有等到我們五期新房建成!”任偉說,彭一同樣有很多高齡居民,我很擔心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33位老人離世”的消息也觸動了靜安區領導,區領導提出“一期完成建設”的設想。因為有過前期調查,任偉果斷接下了這個任務。
違建地變居民身邊的綠地 唐燁
近年,街道還有意往“舊改辦”輸送年輕血液,讓年輕黨員干部在一線歷練中成長。有9位年輕干部先后在這里掛職鍛煉,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向老前輩學習,磨煉了意志,也與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走家串戶中,有年輕干部因為路走太多了,本來就不太好的膝蓋嚴重水腫,他卻不肯休息,堅持拄著拐杖走家串戶;有年輕干部結束掛職要離開,到熟悉的居民家中告別,不少居民都流下不舍的眼淚。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講奉獻”一直被稱作“彭浦精神”。任偉說,“彭浦精神”始終作為街道黨員干部的座右銘,更一直體現在街道非成套改造隊伍之中,鞭策黨員干部為群眾的福祉拼搏進取。
更多資訊
-
在浦江郊野公園走入彼得·潘的世界2023.5.30
“一書一世界·書房有約”閔行區全民閱讀推廣系列活動舉辦兒童節專場 “打開書頁吧,飛上天空吧,踏進永無島吧,和彼得·潘一起翱翔,一同歡笑。”5月28日上午,臨近兒童節,閔行城市書房浦江郊野館不時傳出歡聲… 查看詳情 >
-
龍華路1887—濱江新景觀,人文氣質濃厚2023.5.15
作為上海城市發展“主動脈”的黃浦江兩岸,45公里長的濱水岸線是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風貌與城市氣質最重要的空間,每一段岸線都有其鮮活的個性。其中,憑借50萬平方米公共開放空間、10萬平方米親水平臺的徐匯濱… 查看詳情 >
-
上海這個區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蟬聯”18年,率先實現國家衛生鎮全覆蓋2023.5.5
?近日松江區愛衛辦傳出消息:松江持續多年扎實推進國家衛生區鎮常態化管理,轄區內健康素養從2013年13.19%上升至2022年41.02%,高于全市和全國2030指標。去年區內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7… 查看詳情 >
-
公司周邊都是高檔小區租金太貴?上海這個國際社區提供便捷便宜的保障性租賃住房2023.3.29
為企業員工提供更便捷安心的住房服務,讓企業待得住、住得久。 3月28日,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舉行營商服務“入園進企”系列活動——光華社區開業典禮暨保障性租賃住房講解會,首批企業員工入住嶄新的保障性租賃住…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