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智慧空間 > 正文

蘇州河畔九大產業園區“蛻變”

來源:上觀2019.7.29

摘要:精心打造的園區載體,催生了藝術設計、新媒體、電子商務、智能硬件、手機游戲等新興產業。

蘇州河畔,有著星羅棋布的產業園區:從2000年春明粗紡廠轉型藝術產業園區開始,這里掀開了上海創意園區業態的一頁。

昔日民族紡織工業園區,被改造成創意辦公空間,引入各種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百年前設計的車間、倉庫、廠房等等,又精心打造成產業載體,濃濃工業風得以延續;依托一批老牌科研院所,又一批科創型園區宛若新生……目前,普陀廠壽地區8.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10余家大小產業園區,記者一一進行走訪。


新老“弄潮兒”交相輝映

莫干山路50號M50創意園,可以說是上海文化創意園區的濫觴。這里最初是成立于上世紀30年代的信和紗廠,幾經變革,更名過上海第十二毛紡廠、春明粗紡廠。1999年底,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實行關停并轉。暫時空置的春明粗紡廠,卻被藝術家薛松發現了,2001年,他把個人工作室開進這里,成為第一位入駐廠區的藝術家。這讓政府和企業看到了轉型的機遇。經過清理改造,廠區于2002年掛牌成立M50藝術產業園區,名字源自門牌號莫干山路50號。此后,藝術家工作室、畫廊等紛紛入駐,目前M50的入駐單位以藝術機構和設計創意公司為主,約有150多家,分別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得M50成為國際知名的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

這次成功轉型,使得這片從上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筑得以保留,意外成為目前蘇州河沿岸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紡織工業園區,并被列為普陀區文物保護點。

徜徉在展示各流派藝術作品的畫廊、售賣精致文創產品的店鋪、喝咖啡、拍照發朋友圈,工業風建筑和現代藝術的糅合,吸引了大批游客,時而還會邂逅明星大咖。但要想吸引游客再三光顧,就不能守著“鐵飯碗”。

近年來,M50推出多個品牌活動。5月舉行的M50藝術季“UNFOLD 2019 藝術書展”,涵蓋藝術書展、藝術講座、藝術市集、藝術體驗、音樂聲場等多個板塊,集中呈現了M50所提倡的“藝術走進生活”的主旨,為期三天的活動共吸引上萬人次參觀。

這已是M50舉辦的第二屆上海藝術書展,規模是去年首屆的近4倍,187家出版單位或個人帶來了藝術出版物,以及名目繁多的藝術衍生品,包括手作書籍、帆布袋、迷你雕塑、掛毯等。同時,33場免費藝術講座帶來了出版商、創作人、書店等相關從業者的觀點意見和創意思維。

同樣在蘇州河畔,2018年,“創享塔 the x tower”在葉家宅路100號誕生,這也是長壽商務區時下最年輕的創意園區。這座帶瞭望塔的建筑最初屬于1918年創辦的寶成紗廠,曾是德國人設計的倉庫。其后成為日商紗廠、日軍的軍服縫制工場、國民政府的軍政部上海被服廠等。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是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生產部一○二廠,生產軍備物資。改革開放后,工廠外遷,曾用作辦公、倉庫、建材市場等使用。

同樣作為普陀區文物保護點,被服廠舊址曾因為后期搭建加蓋而顯得不起眼。在改造工程中,拆除了六千多平米違章建筑,露出老建筑本來外觀,并盡量保留其歷史原貌。另外,意大利設計師在改造中又融入了簡潔現代的包豪斯理念和蒙德里安風格,在建筑外展示出經典的幾何圖形與線條,營造簡約舒適的觀感。

園區底樓有咖啡館、酒吧、便利店、健身房、古董店、潮牌服裝店等,樓上將老廠房的大空間做了重新分隔,形成LOFT獨立辦公室、共享辦公區域、會議室等。大到辦公桌椅,小到文件架、電源插座均已配備,客戶可拎包入駐。

創享塔的特色在于“潮”,目標為時尚創意產業打造集創作、展示、體驗與銷售為一體的創新生態。辦公區入駐了各類創意公司、設計公司;部分商鋪將服務于快速迭代的創意零售空間,商家可以租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天,也就是時下全球正流行的“快閃店”,這更適合于創業初期的新品牌、小眾品牌,也為消費者帶來新鮮感,每個月逛一次創享塔,都能看到新店。


工業遺產再續使命

蘇州河畔的這片沃土上曾誕生了一大批華商、外商工廠,在產業調整的大潮下,這些老廠搬遷騰退,留下的廠房倉庫或拆或留,其中一部分便選擇轉型成為產業園區。這份轉型名單中,除了M50、創享塔,還有中華1912、景源時尚產業園等。

澳門路477號中華1912創意產業園,外墻上懸著“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的銘牌。現代派風格、立面簡潔,這是建于1935年的中華書局印刷所澳門路廠舊址,由英國公司設計,包括車間、倉庫、辦公室等十幢樓,是我國唯一保留完整的出版機構舊址。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2007年,印刷廠搬遷青浦。經過兩年的空置后,決定轉型為文化產業園區,傳承書局文化血脈。改造修復工程花了10個月時間,總耗資達上億元,加固內部結構,拆除加蓋建筑,還原歷史原貌,并在不破壞老建筑的基礎上,在印刷廠早期掛有大銅鐘的位置,增建了標志性的鐘樓。

細節上也經過細細打磨.比如,工程隊找到老建筑內上世紀30年代的黑色鋼窗,重新原樣定制,替換后來安裝的白色塑鋼窗。文革期間外墻砌上的白瓷磚和花崗巖貼面也全部去除,恢復拉毛墻面原貌。另外,部分建筑空間還改成200余套人才公寓,供周邊上班族租住。

集辦公、休閑于一體的中華1912創意產業園,于2010年開業,新名字源自創辦于1912年的中華書局。園區致力于文化傳媒創意產業發展,包括廣告設計、商務咨詢、多媒體制作、文藝創作、教育培訓等行業,現已入駐百余家企業。園區還設立了旨在扶持和促進青年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孵化基地,目前已有百余家孵化企業和團隊。

附近的另外一處景源時尚產業園,深藏于長壽路一條弄堂內,是蘇州河畔的一處寧靜“世外桃源”。這里最初是日商麻袋廠及日商內外棉株式會社第十三、十四工場。從獨棟別墅到舊廠房,園區內保留了14幢從上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各時期的工業建筑。臨河而建的有一幢二層倉庫和曾作為配電間的塔樓,是“普陀區文物保護點”上海麻袋廠舊址。

2009年,業主上海市紡織原料公司完成了對該地塊廠房的改造,掛牌成立景源時尚產業園,定位以時尚、文化、現代為特征,構筑紡織、服裝服飾設計、建筑設計等與時尚品牌發布為基礎的創意產業。一大批知名創意類企業,以及上海國際時尚教育中心看中了景源時尚產業園懷舊、安靜的氛圍,相繼入駐。主題咖啡館、西餐廳、瑜伽館等更平添了幾分休閑文藝的氣息,成為創業者們分享資訊、交流業務、商業洽談、激發靈感的場所。

園區的上海國際時尚教育中心依托于上海紡織集團,是少數擁有完整時尚產業鏈背景的國際時尚教育機構,設有時尚買手學院、服裝學院、新媒體學院、時尚學院等,走出的學員有的自主創業,成立自己的買手店,有的供職于各大時尚品牌、連鎖百貨。而時尚創意的初階訓練課堂“尚學堂”,使更多普通白領也能趁著工作之余,涉足文學、美學、設計、攝影、藝術等領域,學會時尚鑒賞和推廣。

同樣由工廠轉型的還有,宜昌路751號的E倉創意園、光復西路1003號開倫·江南場。

與景源相鄰的E倉曾是上汽集團的零配件倉庫,由多棟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的廠房組成。空間設計別具一格,每棟樓之間的小弄堂,交錯搭建著鋼板通道和樓梯。陳舊的木窗替換成了大玻璃窗,使得整個園區通透敞亮,充滿了后工業時代的建筑美學效果,入駐的多為藝術設計、動漫設計、文化推廣等方面的創意公司。

曹楊路橋旁的開倫·江南場,前身是創始于1925年的江南造紙廠,是上海造紙業大型骨干企業之一,但也為門前的蘇州河帶來了嚴重的污染。2004年,造紙廠產業轉型,宣告停產。在空置數年后,于2010年啟動轉型調節,投入約5500萬進行全面整修。

2015年底,這座集文化創意、互聯網科技辦公為一體的歐陸風格創意辦公園區建成開園。整個園區共有8棟樓,經過美國設計師的改造后,灰撲撲的水泥舊廠房變化出各種風格,用做舊鋼板、清水紅磚和大理石重新裝飾的外立面,或現代或古典,簡約新派之中又保留了原有的工業風,誰會想到這里曾是鍋爐房、白水回收間和老漿間?其中還設立了創客空間,為年輕創業者提供孵化空間。專門設立的“開倫創客中心”,可為創意類初創企業提供扶持與服務。


院所孵化科創新星

以武寧路為主軸的科創發展軸上,匯聚了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華東電力設計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測繪院等一批老牌科研院所,在科技氛圍的帶動以及院所的背景下,這里也誕生了一批科創型園區。

武寧路501-509號武寧科技園占地6.7萬平方米,有商務辦公、研發檢測、產業化用房共33幢,連同有著上千名員工的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也包含在內。而武寧路209號的電科大廈是整個科技園的標志,26層的智能型寫字樓也是園區對外的招租重點。

武寧科技園成立于2003年,投資方是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也是上海第一家科研院所投資創建科技園區孵化器。以智能電工及相關技術領域為發展目標,現已成為行業內國際知名、技術領先的科技研發、咨詢服務、檢測認證、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企業的聚集地。依托科研院所,園區擁有低壓電器及中小型電機相關產品試驗測試中心共5個,設有可靠性實驗室、智能交通實驗室、電機性能實驗室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這些實驗室雖然歸電科所所有,但園區入駐企業也可享受到使用優惠,對科創類企業很有吸引力。

在電科大廈內,目前在孵企業有五十余家,范圍涵蓋智能電器、電機及系統節能、智能交通、網絡化集控、船用電機電器、電器電機檢測等。其中,多家孵化企業先后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軟件企業。武寧科技園也竭力為之提供完善的孵化服務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園區還會牽線搭橋,安排市科委專業創業導師前來提供指導,咨詢費用由市科委“買單”,孵化企業可“坐享其成”。

武寧科技園相鄰的武寧路423號,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研究所。2012年起,50所逐漸遷往桃浦新址,只留下部分下屬公司留守。2014年,50所與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合作,共同創建園區,50智慧產業科技園由此誕生。

3號樓“創業星工廠”是眾創空間,有開放式和獨立式的辦公空間,開放式空間約有40個工位,可以讓創客們拎包進駐。1、2、18號樓三幢屬于孵化器,供一批更成熟的中小型企業辦公。特別是2號樓一樓原是50所的生產車間,層高較高,進行上下分隔后,改建為LOFT格局,很受文創類公司歡迎。院所的員工宿舍6號樓,則改成園區企業員工的人才公寓,現有100個單元套間。

目前,50智慧產業科技園入駐的企業大致可分為科技、商貿、設計三大類。在楊浦科創中心的專業扶持下,入駐企業可享受到更全面的服務,以孵化服務為主體,兼具技術轉移和科技金融。孵化服務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創業導師、項目申報、科技招商、法務及知識產權咨詢、投融資、國際孵化、專業培訓等多個服務平臺;技術轉移方面,借助楊創的國家技術轉移東部平臺,可以聚集國內外頂尖技術并實現交易,推動技術市場和資本有力結合;科技金融方面,楊創開發有多種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度身打造的集成創新型金融產品,并提供一站式、個性化的公益性融資服務平臺。

距離武寧路不遠的談家渡路上,還有普陀區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建立的創業園。2009年,民企上海盛泉實業有限公司將原本安心做“房東”用于出租的談家渡路28號寫字樓,轉而打造成有著近2萬平方米空間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談家28-文化·信息商務港”這也是普陀區首家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目前主要業態包括新媒體、電子商務、智能硬件、手機游戲等。

民營企業對創業孵化有著另一種理解和方案,談家28選擇的發展道路是與企業捆綁成長。為此園區成立了一大筆投資基金,對符合產業導向、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做少量入股投資,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成了股東后,既要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市場開拓、專業培訓等服務,又要監管其財務,有針對性地指導,也是對孵化器運營管理的突破性探索。在談家28的培育下,這里已成功走出了一批新興企業。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