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昔日鹽堿荒地變身“海洋硅谷”,臨港新片區瞄準海洋產業,崛起藍色未來

來源:上觀區情2019.9.6

摘要:昔日海邊的鹽堿荒地華麗變身為“海洋硅谷”,成為藍色產業“深耕者”青睞的一方沃土。

國務院國資委昨天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就深化合作,共同推進落實國家戰略舉行簽約儀式,在簽署的央企與地方合作項目中,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簽訂的“深海風電”項目受到市場關注。面朝大海,坐擁世界級樞紐大港的臨港新片區,發展海洋產業,崛起藍色未來,正當其時。


海洋產業集聚明顯

位于長江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交叉點的臨港地區,具有中國沿海中部、長江出海口、國際航道邊、國際空港和海港旁的門戶優勢區位,具有發展海洋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臨港地區在海洋新能源裝備產業、大型船用高端關鍵件產業、船舶及零部件產業、海洋工程高端裝備產業、工程機械產業、船用裝備產業等主要支柱產業上集聚效應明顯,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船舶和海洋工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在臨港地區壯大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生機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和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得到培育成長。

如今,在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里,同濟大學國家海底觀測重點實驗室、“彩虹魚”深海高科技公司相繼落戶,雄程海工裝備、崇和船舶重工等公司已陸續入園,國家海洋工程裝備創新中心、高端裝備產業鏈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也接踵上馬。而此次簽約后,中海油將在臨港新片區設立中國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聚焦清潔能源開發。

目前,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已經構建了以深淵科學研究、深海材料研發為主,以彩虹魚、遨拓深水裝備為代表的深海高科技產業生態圈,可以滿足中國企業走向深海的技術需求。昔日海邊的鹽堿荒地華麗變身為“海洋硅谷”,成為藍色產業“深耕者”青睞的一方沃土。

未來,臨港地區將打造以深海技術、海洋觀測、船舶關鍵技術、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的先進產業鏈,形成海洋設備、資源開發利用的產業集聚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研究集聚區,海洋裝備產業力爭實現年產值500億元。


海洋文化深入人心

臨港地區瀕江臨海,具有典型海岸帶地域系統特點,作為受海陸氣候交互作用影響的過渡地帶,區域內擁有大量的濕地、林地等原生態自然資源。城市建設以生態為先,滴水湖、城市公園、森林綠地、鮮花港更是造就了獨特的生態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臨港地區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第一個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世界級海洋主題項目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室內滑雪項目冰雪之星、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等,都是臨港海洋文化的重要地標。

發展海洋產業,臨港還有雄厚的海洋科技實力。臨港地區擁有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涉海院校,一批涉海科研院所、設計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機構。此外,臨港還擁有海洋工程、河口海岸、海洋地質等海洋領域的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一批國家“863”、“973”海洋項目學科帶頭人和海洋科技專業人才。

每年6月,臨港地區就會變身為一個巨大的海洋嘉年華現場。在這里,一年一度的上海臨港海洋節將如期舉行。海洋節期間,海洋文化藝術節、海洋詩歌節、海洋美食節、海洋風車節、海洋主題電影節、滴水湖音樂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依次上演,在多種多樣的品牌活動中,海洋文化逐漸深入人心。


面向長三角打造藍色經濟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提出,臨港新片區要加強與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支持境內外投資者在新片區設立聯合創新專項資金,就重大科研項目開展合作,允許相關資金在長三角地區自由使用,支持新片區優勢產業向長三角地區拓展形成產業集群。

面向長三角,深耕海洋產業,打造藍色經濟,正是新片區未來要做的事情。去年6月,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舟山群島新區海洋產業集聚區、彩虹魚(舟山)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園、寧波梅山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江蘇省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5個產業園簽約成立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協同創新發展聯盟。

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給臨港新片區發展海洋產業帶來新的機遇。“園區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但我們必須發揮引領作用。”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劍認為,對于長三角眾多涉海類企業來說,臨港具備其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

“未來,我們要把臨港海洋高新園區打造成國內‘海洋高新科技集聚區、海洋科技創新示范區、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區’,最終建設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園區。”王劍說,園區將面向長三角,面向全國,積極打造上海海洋高端裝備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以產業為支撐,以資源為依托,加快實現長三角海洋科技領域的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成果的持續轉化和產業化,集聚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頂級科學家、學科與實驗室,爭取把臨港新片區打造成海洋高新技術發展的高地。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