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接回530名重點國家人員,虹橋街道扎緊上海口岸防疫戰閉環
來源:上觀2020.3.18

3月17日清晨5時剛過,長寧區虹橋街道網格中心主任姜海瀛就早早打開手機,核查前一晚從境外返滬,回到街道開始居家隔離的居民信息。街道微信工作群顯示,最后一條來自機場的人員登記信息,發自凌晨4時。就在姜海瀛醒來的幾分鐘前,居委干部才把前一晚最后一戶境外來滬居民送回家,在群里反饋了居民的登記信息。
但前一晚的人員轉送工作并未就此結束。姜海瀛要做的,就是核查每一位境外返滬居民的登記信息,從航班號到抵達小區的時間、在滬住址等等,事無巨細,“一點都不能出錯。”直到早上6時50分左右,前一晚的數據統計才算收尾。此時,浦東機場新一天的早班機已經陸續降落機場。
3月6日上海啟動境外重點國家返滬人員轉移接送后,虹橋街道已累計接回530余名從重點國家返滬的中外居民。歷經了3月8日首個境外返滬人員小高峰、3月13日和3月17日兩次重點國家名單的擴圍,境外居民超過2.6萬人的虹橋街道也在嚴防境外疫情輸入這場硬仗中,不斷完善和鞏固著基層防疫的重要閉環。
虹橋街道網格中心
【一】
“線上+線下”形成閉環
下午4時,剛從一個居民小區趕回街道網格中心的姜海瀛急忙打開平板電腦,查看街道“一網統管”平臺的后臺數據。“剛接回來4人,其中2名日本人。”聽到值班人員的匯報,姜海瀛稍稍松了口氣。自3月13日上海將境外重點國家擴大至8個以后,每天傍晚6時起,虹橋街道境外返滬居民轉送的“接單量”就開始攀升,直至深夜24時才從高峰回落。
作為上海境外居民尤其是日韓人士居住最密集的區域,虹橋街道自2月下旬以來,就面臨著不斷增長的境外返滬人員挑戰。此時,街道網格中心與“一網統管”平臺,就成為疫情防控“閉環”中一道重要關卡。這一過程,街道網格中心通過看不見的“一張網”,鎖定返滬居民的每一步蹤跡。
姜海瀛告訴記者,遇到需要街道去轉移點集中接送的居民,網格中心先與車上工作人員聯系,“接到人聯系一次,快到小區了聯系一次,送到小區又聯系一次,居委干部登記好、把人送回家了再聯系一次,每一個步驟網格中心都要記錄下來。”為何如此“瑣碎”?“萬一漏掉一人、送錯一人,那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問題。”
“線上+線下”人員信息排摸一清、返滬居民底數掌握清清楚楚的背后,是虹橋街道從網格人員到基層居委干部24小時不間斷的奔忙。姜海瀛介紹,3月9日起,網格中心就開始試行24小時輪班制,中心6位男同志“身先士卒”承擔夜間值班任務,凌晨3、4時接到人員接送需求是常態。
涉外小區門口設立的返滬人員登記點 (舒抒 攝)
3月8日,虹橋街道迎來意料之外的人員返滬小高峰,一天內90余人回滬,僅集中接送車輛就派出去10余次。當天,無論是街道網格中心,還是上海日韓人士居住最為集中的榮華居民區,基層干部和社工們都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就是在這一天讓我們意識到,不能只靠‘人力’做所有事,一定要把信息化、智能化工具用起來。”于是,3月9日,虹橋街道“一網統管”平臺就上線了機場轉運人員的專屬模塊,返滬居民的信息收集、歸納和分析都交給智慧化手段完成。通過將回滬居民按照國籍、集中居住的小區等進行分類比對,很快分析出了調整方案,幫助街道重新調配了駐守力量。
【二】
服務不分中外全覆蓋
“前往虹橋街道的入境人員占比接近長寧區入境總人數的一半,隊員們最多一天接了10班車將近70人。”周領是“虹橋街道入境人員接送工作隊”的領隊,他所帶領的8人小分隊也是打好“口岸防疫戰”閉環中的重要一環。
然而,日夜顛倒的輪班使得隊員們每天只有3到5小時睡眠。穿上就不能再隨意脫下的防護服,也讓隊員們為了避免去洗手間,而盡可能地不喝水、只吃干糧補充能量。由于近日來入境人員普遍行李較多,身穿防護服的隊員還要時不時幫助居民搬運行李。巨大的體力工作后,防護服、靴子和護目鏡幾乎都能“倒出水”。
虹橋街道入境人員接送工作隊
銜接“接送隊”完成下一環的,是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盛弘帶領的社區干部。被人們稱為“古北國際社區”的榮華居委有43個居民小區,1.6萬境外人士常年居住在此。
3月6日,機場人員轉運的第一天,盛弘和同事們就遇到一戶自英國起飛,但此前卻途徑意大利的外籍居民。當天早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根據工作流程需要,提前上門為前一晚“空降”的這戶居民測量體溫,并告知居委會相關信息。但居民區卻還有自己的疑問需要“刨根問底”。
“我們還是要上門了解一下,等他們休息好了,傍晚時候再去敲一次門吧。”盛弘對一旁新上任的居民區書記秦怡雯說。
事實上,虹橋街道正是通過在居民區形成“五源發現排摸工作法”,將居委和物業登記的“一戶一檔”、來自上海市健康云APP等渠道的數據云以及小區群防群治、門崗登記、居委上門溝通等三個線下渠道收集而來的人員信息相互補充、比對,才實現社區防疫的信息閉環和工作閉環,并能實時掌握境外回滬居民的動態信息。
物業協助居委會進行返滬居民核查 (舒抒 攝)
【三】
中外居民共同傳遞“正能量”
每天早上9時,虹橋街道市容協管隊隊長胡廣俊就帶領11名隊員出發,前往街道495戶居家隔離人員家庭收取他們的生活垃圾。為了實現最為高效、安全的垃圾轉運,虹橋街道不僅統籌設計了最佳收運路線,六路齊發確保收運家庭的全覆蓋,還實行了“人跑樓、車等候、邊收運邊消毒、車裝滿立刻走”的四步流水線操作。分布在40多個小區的120余個樓組能在3小時內完成收運,確保隔離人員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一線收運隊伍的高速推進,背后有一個緊密聯動的支撐團隊。面對來自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隔離家庭,胡廣俊和隊員們卻能與每一家都溝通自如,“秘籍”就來自街道和居民區提前發放的中英日韓四國語言“垃圾收運溫馨提示”。小區物業則在居委會牽頭下,每天嚴陣以待,對每一位進出居民和車輛“看證放人”。在高檔涉外小區古北國際花園,門口標有“返滬人員”的登記攤位,過去兩周來已經成為小區的“新景點”。
多語種版本的居民信息登記表和“防疫融情卡”
外籍居民志愿者為小區訪客量體溫 ?(均 舒抒 攝)
協助翻譯“四國語言”垃圾收運提示的,正是居民區內中文流利的外籍居民。在榮華居委會辦公室,儲物柜里常備著口罩、塑料手套、一次性浴帽和塑料雨披。這些物資不僅是為居委干部和社工們準備,也為所有說著不同語言、自告奮勇參與疫情防控的中外居民志愿者們準備。
從最基礎的防疫通知翻譯,到“接地氣”的小區門崗測體溫,來自意大利的“上海媳婦”安吉拉·布魯西諾參與了多種社區志愿服務。還有中文流利的韓國居民主動要求,陪同居委干部上門擔當“隨身翻譯”。更多的外籍居民則與中國居民一起,成為“正能量”的傳遞者,將自己在小區里、馬路等城市各個角落看到的上海疫情防控真實情況告訴海內外的朋友。
目前,無論中外人員,來自境內外重點地區的居民回到榮華居民區,都會收到一份“防疫融情包”,包含健康監測記錄冊、四國語言防疫“融情卡”和一只口罩、一個消毒片,提醒居家隔離時防護齊備迎接醫護人員的上門登記。像菲律賓籍居民王煊熔這樣來自古北市民議事會的“洋居民”成員,則早早承擔起為居民區防疫建言獻策的責任,主動了解小區外籍居民對口罩登記、人員接送流程的意見,第一時間與居委干部們交流。
更多資訊
-
50余家企業加盟!閔行這個大健康產業聯盟揭牌2023.11.3
11月1日,“擁抱進博·投資前灣”暨閔行區工商聯大健康產業聯盟成立儀式在華漕鎮舉行。 本次成立的大健康產業聯盟,聯合了信達生物、威高集團、生生物流等16家醫療產業類企業,成信、德一、松芝等6家園區載體… 查看詳情 >
-
從代工貼牌到領跑凈化設備制造行業,松江這家企業走出“逆襲路”2023.11.3
位于九亭鎮的上海禾益凈化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益”)創建于2001年,20多年里,該公司從僅有兩間房的小企業成長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從一家代工貼牌的公司成長為自創品牌產品暢銷海內外的凈化設備制… 查看詳情 >
-
“美麗樓組”目標建成率達90%!彭浦鎮構建美好社區建設新格局2023.11.3
11月2日,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實際行動不斷提高為民辦實事成效,彭浦鎮黨委、政府舉行《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2023年彭浦鎮黨… 查看詳情 >
-
探索集體經濟轉型,引領區域經濟共振!來看這家企業的上市之路2023.11.3
11月1日上午,上海汽車空調配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汽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這是新區首個成功在主板上市的鎮村集體資產控股制造業企業。 上海汽配成立于1992年7月,是浦東北蔡農村集體… 查看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