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機場聯絡線、滬通鐵路將啟用挖隧道新技術,施工效率至少提升30%
來源:上觀2021.4.19
180年前,依靠人力手工勞作,人類在泰晤士河底挖出了世界第一條盾構法隧道。今天,依靠人工智能技術,中國隧道建設在精度和效率方面不斷破題。
4月18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越極限·越無限”2021中國(上海)國際隧道工程研討會獲悉,上海市域鐵路機場線和滬通鐵路將啟用盾構掘進新技術,隧道掘進施工效率可提高30至50%。
盾構機有“地下蛟龍”之稱,是挖掘隧道的神器。傳統的盾構施工工序是串聯模式——“推進、停止、拼裝”,即盾構機向前掘進一環,原地停下,完成一環管片拼裝,再繼續掘進,從而保證盾構掘進時的狀態穩定。但如此“走走停停”,施工效率難以提升。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自主研發的“推拼同步”技術,將掘進與拼裝兩個環節“并聯”,同步進行。
“我們將盾構機的頂進油缸進行編組,通過數字化模塊進行控制,實現不同組別分時頂進,在保證盾構機掘進姿態穩定的情況下,讓拼裝工作可以同步進行。”上海隧道機械制造分公司總經理龔衛介紹,模擬試驗數據表明,“推拼同步”技術較傳統方式效率提升30至50%。
隨著地面地下的空間利用日益飽和,未來隧道的地下深度和直徑更大,一次性挖掘頂進的距離也更長,“推拼同步”技術將迎來巨大的應用空間。
智能盾構通過自我學習,還會變得越來越“聰明”。目前已有盾構機實現“自主巡航”,并在杭州至紹興的城際鐵路工程區間、上海地鐵14號線昌邑路站應用。
“與傳統的盾構機相比,智能盾構有一位人工智能‘司機’,可以自行感知、分析、決策、控制,完成掘進任務。”上海隧道盾構分公司總經理劉喜東介紹,“AI司機”可以精準捕捉掘進中地質特性、施工參數、盾構姿態、環境影響等近千組數據,通過分析做出行動命令,可以說是“視野清楚、思路清晰、執行準確”。
當前城市地下空間環境越來越復雜,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面臨著風險、效率、環境等諸多難題,數字智能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總經理裴烈烽表示,目前正積極組建數字盾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焦數字隧道建造標準、數字隧道建造技術、數字盾構裝備技術、數字隧道配套技術等四個方面,減少施工過程中人為因素造成的各類隱患。同時,通過數據深度挖掘以及快速交換共享,實現工程質量、施工風險、建設進度、盾構設備的全方位智能管控。
更多資訊
-
亞太地區首個!這家全球內窺鏡領域領導企業自建制造基地將落戶松江2023.11.8
11月6日上午,全球內窺鏡領域領導者卡爾史托斯在第六屆進博會上宣布,其亞太地區首個自建制造基地落戶上海松江。基地預計將于明年底投產,進一步踐行企業深耕中國市場的堅定承諾。 作為卡爾史托斯在亞太地區的首… 查看詳情 >
-
寸土寸金的黃浦,公共運動空間越來越多,又美又智慧2023.11.8
“健全健身服務體系”是2023年黃浦區“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是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浦區體育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整合區域體育資源,扎實開展“為民辦實事”工作,用心用情… 查看詳情 >
-
亮出最優質產業載體空間,寶山街鎮園區主動出擊進博會用心推介招商2023.11.8
連日來,進博會場內外,寶山區各街鎮園區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平臺功能和進博會溢出效應,融招商于推介,通過系列推介會展現寶山區建設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的“品牌力”,搶抓招商引資機遇。 把握進博平臺機遇,“以商… 查看詳情 >
-
?市區聯動破題,上海“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全國首發”的背后2023.11.8
10月中旬,陳冉和張家慶第一次走進位于徐匯濱江西岸傳媒港的新辦公室,他們創辦的大模型開放生態和社區型企業“開放傳神(OpenCSG)”,成為首家入駐上海“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的公司。嶄新的工位上貼著…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