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上海60歲以上“數字體驗官”作證:處置小區消防通道占道,從一周變半小時

來源:上觀2021.12.7

數據賦能,耳聰目明之外更需敏捷行動。

不久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上海站活動中,華為一位政府業務部負責人道出當下城市數字治理痛點——“數據匯聚有余,信息賦能不足”“圖景呈現有余,場景響應不足”。

當下,上海數字化轉型火熱進行,城市管理者在大數據助力下愈發“耳聰目明”。街道作為城市數字化治理中的最基本單元,能否破解這些難點?近期,記者跟隨上海“數字伙伴計劃”,與部分作為“數字體驗官”的市民志愿者代表走進上海多個街道,得到了來自街道的回答——“耳聰目明”之外,數字治理更需要敏捷行動,這其中關鍵,在于“人數協同”。

田林街道設立迄今36年,擁有7.8萬戶籍人口,但其探索數字治理的風格偏“樸素”。比如,在田林十二村,居民一張門禁卡用了十余年,其功能卻不斷疊加。最初只是進出社區及非機動車停車庫的門禁卡,上海實行垃圾分類后,門禁卡增加了垃圾分類箱房的開門功能,還能同步實現綠色賬戶積分。近年,小區電梯改造,門禁卡又成了梯控卡。近期,考慮到疫情常態化防控需求,該卡還在疊加體溫記錄、實時反映健康碼等功能。對這張“萬能卡”,一位居民一語道破,“數字化千萬不能花哨,我們小區老人多,絕不能因為數字化而產生新的數字鴻溝。”

這種物盡其用的樸實做法,也沿用到了解決居民最為關注的飛線充電、電瓶車進電梯、消防通道占用等問題。此前,傳統解決方案“自上而下”,即問題被居民發現后,致電“12345”熱線并產生工單,工單從市級轉至區級,再轉交街道網格中心專人處置,這一流程用時約一周。如今卻不同,田林街道巧借徐匯區城運中心監控視頻流的“30路并發”,疊加算法進行實時分析,一旦監控到消防通道被占用超過5分鐘,即觸發區城運中心自動派單至街道網格隊伍,“格中人”即赴現場處置,從“自主發現”到完成處置和評價的閉環,前后不過半小時。而且,由于屢發現屢高效處置,居民或訪客愈發自覺地規避再犯,而今占用消防通道的相關工單已從過去每月80余單縮減至不超過10單。

“事實上,我們很省錢,并沒有為數字治理而新建一套系統,未添加任何新設備,使用的也都是成熟技術。”田林街道負責人介紹,他們只是獲得了區城運中心的數據并發支持,街道為此甚至都沒有設置數據存儲器,而派單和處置系統也完全依附于原渠道。“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將業務流程的閉環完美嵌入原渠道,這樣一來,一旦獲得數據分析的結果,就能立馬支撐我們的行動,實現人與數據的高效協同。”

這類務實做法,宗旨就一條,數據要用起來。同樣是利用現成的監控探頭,田林街道建立了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周邊就醫、停車等數據模型,并主動共享給六院,以此作為醫院新建骨科大樓和停車場的參考。據透露,六院正新建的地下三層停車場,被設計為“回轉壽司”托盤狀。正因為有了田林街道的數據加持,停車場原規劃方案中“托盤”一分鐘轉一圈,被修改為一分鐘轉三圈,以最大限度提升取車效率。另外,田林街道正設想在六院門前設置實時更新的周邊小區、商務樓、商場閑置車位數,引導車主適當分流,讓數據作為重要支撐,真正在優化決策中發揮作用。

在長寧區北新涇街道,數據同樣不花哨,而是執著于解決問題。北新涇街道有2300多名殘障人士,而相關殘疾人的政策多達30項。在街道愛馨苑康養服務中心大屏上,清晰顯示了街道殘疾人的救助、就業、求職、事務辦理等信息。同時,數字治理系統會針對轄區內殘障人士的肢體、聽力等殘障級別進行“智能分揀”,篩選相符的政策,定向推送給當事人,實現“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另外,由于每位殘障人士都擁有專屬二維碼,可實現情況實時跟蹤,一旦有系統預警,助殘員就會及時上門。

去年底,上海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北新涇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城市數字治理不能僅僅被理解為在社區多安裝了一些智能設施,最根本的是要真正發揮數據的作用,加速數據的聯通和流程的再造,實現城市管理者耳聰目明之后的敏捷行動,讓社區居民有真正的獲得感。

上海市經信委透露,根據《2021年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重點工作安排》中對各類數字化轉型標桿場景的打造要求,在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由上海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數字體驗官”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調研體驗活動已經啟動。

“數字體驗官”由60歲以上老年志愿者組成,他們除了走入上海各街道數字街區外,近期還將體驗美團、叮咚買菜等適老化無障礙互聯網應用改造企業,以市民實際感受為考量,推動融合普惠的數字生活應用場景的打造。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