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他們住在博物館地下室里守護文物
來源:上觀新聞2022.4.13
4月10日下午,上海博物館內安靜無聲。
安保人員在每層展廳例行巡邏,保潔人員開始又一輪消殺清潔,保管工作人員檢查記錄文物庫溫濕度環境……雖然沒了參觀者,但一切又都和往常一樣。
不過,上海博物館黨委副書記朱誠有些焦慮——剛剛補充的一批館內防疫物資,估計又要半夜才能送達。終于,這批物資在昨天0點到達,在裝卸區消毒整理完已是凌晨2點。
自3月21日實施駐館閉環值守起,一支122人跨部門組成的隊伍就留守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舍和龍吳路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周浦文物庫房。
“我們以‘文物安全是博物館工作的生命線’的確定性,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作為上海博物館閉環值守團隊帶班負責人,朱誠說,“目標就是防疫與文物‘雙安全’。”
目標是防疫與文物“雙安全”
盡管結束工作已是凌晨2點,朱誠還是在昨天(11日)早上6點,給自己做了一次抗原測試——除了轄區安排的核酸和抗原檢測之外,每天早上,上海博物館值守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要進行一次抗原測試,才能按工作日的節奏上班。
展廳之內,“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的195件/組文物依然靜靜安放。3月10日,受疫情影響上海博物館不得不宣布暫時閉館之時,這場展覽才剛剛開幕。如今盡管沒有參觀者,安保人員依然按過去的節奏,每天穿行于千年流傳的文物之間巡邏檢查。
展廳沒有參觀者,但工作如常
留守館內的不止安保人員。上海博物館3月21日開始實施駐館閉環值守,來自安全保衛、文物保護、工程物業、信息中心以及后勤保障等多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了一支值守團隊,確保閉館期間文物安全和場館正常運行維護。
下午時分,上海博物館各個部門會在疫情防控工作群報告當日情況。作為這個工作群的“大管家”,負責此次上海博物館疫情防控工作的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相當關注值守人員的情況,調度居家辦公的人員支持前方值守工作:從聯系物資供應方所有物資必須有保障且要留足余量,到全市核酸檢測前與疾控部門和街道確認“千萬別遺漏留在館內的工作人員”,群里的同事們成了值守工作人員的堅強后盾。
“我們目標是防疫與文物‘雙安全’。”據介紹,疫情發生的兩年多時間,上海博物館一直保持著較為充足的防疫物資儲備。今年3月初上海出現本土確診病例后,又補充了一批物資,3月31日再緊急采購了一批。“文博工作者習慣戴口罩和穿隔離防護服,因為日常接觸文物也需要這些裝備。”朱誠透露,值守期間消耗量最明顯的物資之一是隔離防護服,“因為按照文博專業和防疫的規定,接觸一次文物就要更換一次,一天接觸3次就得換3次。”
突發狀況總是不期而遇。不久前,一名在館內已閉環工作近一周的工作人員接到疾控部門電話:3月26日他曾在家吃過一頓飯,家中鐘點工剛剛被確定為陽性感染者。
這名工作人員立即被安排進早已備好生活物品的隔離場所,每天按規定檢測,送飯上門。如今這名工作人員隔離期滿,已經重新開始工作。原來,在上海博物館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部署下,保衛處副主任周錦輝和值守的同事們在過去應急預案基礎上進行了調整,還一起進行過兩次演練。朱誠說:“突發情況總會出現,但有準備就不怕亂。”
“我們大家在一起”
朱誠是3月31日進入閉環值守的上海博物館,接替前期已在這里閉環工作10天的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臨行之前,妻子問他是不是“5天之后就能解封回家”,他回答:“可能不止一個5天。”
眼見此次上海疫情形勢嚴峻,朱誠做好了封控措施升級的心理準備。他在行李中偷偷塞進不少自己喜歡的小零食,“物質準備也要有”。
值守團隊中13名黨員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不僅工作中沖在最前面,也承擔起了解大家想法、解決大家困難的任務。有些工作人員患有慢性病,只攜帶了用到4月5日的藥物量。臨時黨支部將這一消息發到疫情防控工作群,在館領導協同下,負責采購防疫物資的同事立即聯系上對接的醫療器械公司,列出用藥清單,通過他們配齊藥物,再和防疫物資一起送進館內。
昨天,上海首批“防范區”公布的消息傳來,一些工作人員難免心生波瀾。朱誠和黨員們向大家解釋,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肯定要等到上海社會面清零之后才能逐步恢復正常,所以“無論如何大家都要做好準備堅持到最后”。朱誠對大家說,“不管哪一天解封,我都跟大家在一起。上博所有人,我們大家在一起。”
令朱誠感動的是,盡管面對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值守的工作人員依然保持著樸實。昨天凌晨2點整理好新一批防疫物資,他對最后負責清理的保潔阿姨道謝說辛苦。阿姨笑了:“辛苦啥?現在的生活好了,能比過去干農活辛苦?”
線上線下同步點交文物
4月7日這天,上海博物館迎來了久違的“熱鬧”。
一大早,駐守館內的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就開始連網線、架機器,反復進行調試測驗,“這一次要多方連線,不光要交流順暢,實時視頻還得看清文物身上的每一條‘細紋’和每一個微小‘瑕疵’。”
一批借展韓國的文物在閉館期間回到上海博物館
3月24日,一批剛剛結束海外展覽的館藏漆器從韓國首爾回到上海。盡管韓國方面裝箱時已進行過消殺處理,進入海關后又再次消殺,但按照文物存放環境緩沖和疫情防控的要求,這批文物還是在周轉庫房里靜置了14天。
盡管此前已有詳細方案,楊志剛還是一早守在視頻前,遠程指揮現場工作;在現場的朱誠則負責值守部門工作人員間的溝通協調;文化交流辦公室著手聯絡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上海管理處、運輸代理公司,將相關材料給予確認;當初參與布撤展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則再次遠程“復習”資料,為點交做準備。
下午1點,線上線下各方人員就位。在多個攝像鏡頭的環伺監督之下,現場“全副武裝”的行政科人員用專業工具打開文物包裝箱,將文物從箱內逐層取出,再移交給保管部工作人員。
駐館的保管部的工作人員同樣口罩、手套、隔離防護服一應俱全,逐件接過文物,現場對比實物與出庫時的圖像資料、記錄信息,“每一處細節都要確認過。”文物細節的實時畫面不時被信息中心工作人員放大展示到視頻中——方便曾參與布撤展工作的工藝研究部專家和保管部工作人員在線觀察辨別。
歷經4個多小時工作,24件(組)文物經多方線上線下確認無誤,完成點驗、簽收,重新入庫。
“越是特殊時期,公共文化機構越要發揮文化輻射力、影響力。”首批負責閉環值守團隊工作的楊志剛,曾在上海博物館閉館后為觀眾和網友直播過一場在線導覽,他也希望疫情影響下無人押運、線上點交布展的創新方式,能讓更多博物館看到上海博物館的值得信任的實力,繼續國際文化交流。
上海博物館堅持“閉館不閉展”背后,有一群人默默努力。夜幕降臨,值守的工作人員們會在微信群里交流一天工作感受,分享拍攝的照片,從細小角度發現博物館之美:有人拍到文物的特殊光影,有人曬出辦公室臨時床鋪的文創虎年多功能枕……
在上海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有這樣一群人,默默付出,卻不問“值不值得”。
“作為上海市民,我們都是抗擊疫情的參與者。自律一點,解封就快一點,這是上海市民應有的自覺。”朱誠說:“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守護的是國家文化瑰寶。我們把工作做好,就是對這座城市抗疫的支持與守護。”
更多資訊
-
聚焦金色中環發展帶,金鼎地塊項目將新建8棟商務辦公樓2023.7.26
“金色中環發展帶”金鼎地塊項目有新規劃動態,即將新建8棟商務辦公樓,規劃總建筑面積超過18萬平方米,還配置了1棟展廳,具體內容如何?一起來看看↓ 建設項目名稱上海金鼎21-01地塊辦公新建項目 建設單… 查看詳情 >
-
將人才的租房支出控制在社平工資的10%,上海松江通過新城建設優化科創生態2023.7.26
7月25日,“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舉行松江專場。記者在會上獲悉,松江要以一流科創生態服務高水平科技創新,強化策源功能,探索“撥投結合”機制,支持前瞻性、引領性、顛覆性的早期技術項目,… 查看詳情 >
-
建成國內首個“開放創新中心”,閔行助力企業打造“出區”保稅展示廳2023.7.25
近日,全球最大肉制品高端加工設備制造企業馬瑞奧公司,在其位于莘莊工業區的展廳里,通過保稅展示交易新模式展示著多臺保稅進口狀態下的肉制品高端加工設備,此展廳成為該公司全球第7個“Demo Center”… 查看詳情 >
-
在鄉村會客廳看美景、在水上餐廳吃下沙燒麥……這個美麗鄉村將有新變化2023.7.24
位于浦東新區航頭鎮的牌樓村,白墻黑瓦的傳統農宅、整齊潔凈的鄉村道路、粼粼湖面上的木質藤廊……而今,這個擁有一派田園風光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將新建三個項目↓航頭鎮牌樓村新建鄉村會客廳項目 鄉村會客廳基地位…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