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尋訪上海寶藏女制琴師:鉆研50年,像造原子彈一樣造古箏

來源:上觀2022.9.2

驅車50公里,抵達松江區大江路,走進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三層車間。繁忙的流水線上,是一臺臺未完成的古箏,和一個個暗暗較勁的制琴師。因為,一年一度的“敦煌杯”古箏制作比賽很快就要開始了。

55歲的沈志強,瞇著眼,把他自制的寶貝工具一一排開,細細修復箏頭的裝飾。獨自在車間一隅,外表與世無爭的他,卻是位制琴好手,去年拿下比賽第一名,今年盤算著再戰一回。問沈師傅制一臺好琴的秘訣,他笑著看了一眼剛剛經過的一位女師傅。


55歲的沈師傅,去年拿下“敦煌杯”古箏制作比賽第一名

她正是我們此行要尋找的人——李素芳,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技師、調律師和質量總監,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今年65歲的李素芳,短發,穿著藍色工作服走過流水線,她的皮膚是現在流行的“小麥色”,那是在長年戶外運動中被陽光調成的顏色。

“琴要做得好,更要調得好,今年和去年一樣,還得仰仗李老師來調。”沈志強說。這不,李素芳開口,請沈師傅閑下來為她做一套工具,沈師傅連連點頭,眼鏡從鼻梁上滑下來。


車間一隅,細致活兒

一臺古箏的制作,要經過近兩百道繁復的工序。最后一道,也是最能妙手生花的一道工序,正是調律。李素芳擁有傳說中的“絕對音準”,每年約有2萬臺敦煌牌高端古箏要經過她耳朵的檢驗,方可出廠。

15歲進入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工業中學就讀,18歲進廠,成為“古箏之父”徐振高唯一的女徒弟。到今年,李素芳已與古箏相伴50年,鉆研50年。50年間,古箏這件樂器,也完成了它的“逆襲”。

50年前,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古箏年產量僅幾十臺。而50年后,古箏年銷量最高已超十萬臺。李素芳調過的琴里,最貴的小葉紫檀木“海上鳳韻”金箏,標價128萬元一臺。古箏“熱”的背后,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國潮的崛起,也離不開幾代制琴師孜孜以求,對民族樂器的不斷革新。

李素芳說:“到我這個年紀,回想起來,人這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我要做的那件事,做了50年,還沒做完呢。”


車間里的李素芳

傳說中的耳朵

“小李你過來一下。”

剛進廠子不久,李素芳曾被分到揚琴組調律。第一天報到,老師傅打算考考她:“你聽聽,這個音是高了還是低了?”

沒想到,李素芳脫口而出:“高了兩個音分。”

“那這個音呢?”

“低了三個音分。”

“音分”是英國音樂家愛立斯首創的單位,每個“半音”被分為100個音分,若無專業儀器測量,常人耳朵極難分辨精確到音分的誤差。

李素芳完美通過了老師傅的測試,令他刮目相看:“廠里除了我,你是第二個耳音這么好的人!”


李素芳給古箏調律,這是古箏制作最后一道工序

耳朵靈光,不光音準要好,還要敏銳把握每臺古箏的個性。1998年,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琵琶)制作大賽在北京舉行。臺上拉著幕布,坐在臺下的李素芳通過辨音,能依次說出10臺上海參賽琴的制作者,甚至能聽出某琴的產地是蘇州還是北京,無一判斷失誤。

就是這場比賽令李素芳一戰成名,也成了一個“傳說”。有人開玩笑,說李素芳的耳朵,要算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重要資產,“值得買保險”。

這雙耳朵,究竟是如何煉成的?李素芳說:“大概是特異功能吧,可能每個人都有特異功能,我的就是耳朵靈敏。當然,除了天賦,經驗也十分重要,一臺琴的振動模式、聲音傳導方式或手感的區別,需長年累月磨煉才能分辨。當然,要說煩惱也有,就是如果你唱歌跑調別讓我聽到,我聽了會格外難受。”

調律時,只要給李素芳一個標準音,她幾分鐘就能調好一臺琴,一天能調60臺琴。調律不光是把音調準,每個音區要平衡,手感和張力也要協調。“給我一臺琴,我就要把它最佳的狀態調出來。”

這樣的自信,來自對古箏每一個部件、每一道工序的了然于心。


古箏制作有近百道工序

她還記得,剛開始學習古箏制作時,還沒有如今的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當時廠里給她的指標是,一個月生產一臺古箏。從木材開料起,近兩百道工序,她從頭到尾全靠自己完成,連琴盒、琴架也得自己做。

這終究還是件體力活。難怪制琴這行,女師傅不多,且大都專注于做輕巧的配件,或完成刷漆這樣的精細工序。李素芳的優勢在于,她身高168cm,又愛打籃球、羽毛球,精力充沛,再加上肯吃苦,不服輸。男師傅擅長的體力活,她能干;男師傅不大擅長的細致活,她也能干。

這也許,就是“古箏之父”徐振高收她做徒弟的原因之一。

幾代制琴師的執著

“我這輩子,能跟著我師父徐振高學藝,算是值了。”李素芳說。

前不久,她看古箏大師王昌元1976年演繹經典的《戰臺風》,一眼看到,王昌元用的琴,就是師父徐振高制作的。“那是他40多年前制作的琴,現在聽起來,還是覺得聲音那么好。”

在古箏制作的江湖,徐振高是個傳奇,他對古箏這件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民族樂器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革新。

徐振高的師父繆金林也是大名鼎鼎,他曾是上海大同樂會的成員。百年前在上海發起的大同樂會,曾是中國民族音樂的搖籃,繆金林就在那兒學制民族樂器和改良樂器。繆金林只收過徐振高一個徒弟,并在自己病重期間,毫無保留地將古箏制作工藝和經驗傳授給了他。

徐振高與繆金林等共同研制的“S型”岳山21弦古箏,就是改良的一大突破,如今已成為全國通用的標準樣式。這一改變,讓琴弦振動更統一、融洽、和諧。此外,徐振高還在琴碼調整、琴弦改良、引入標準化制箏模式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車間一隅,琴比人高

徐振高不僅讓古箏更好聽,也讓古箏更好看了。李素芳記得剛拜徐振高為師,師傅就給了她一張白紙一支鉛筆,讓她從學畫開始,“用藝術的眼光看待古箏”。

“我師父說,老早以前,他每次背著古箏走在路上,不認識這件樂器的人,都說他背的是棺材。他下定決心,要讓古箏變得好看起來。”

于是,徐振高天天去城隍廟,在雕梁畫棟間尋找靈感,并跟雕刻師傅探討,設計出新圖樣。“雙鶴朝陽就是我師父原創的圖樣,還有荷花、龍鳳等,在上世紀70年代看來,十分前衛。他的很多圖樣我們沿用至今,只是現在借助機器,比之前的雕刻更精細了。”李素芳說。

如今,徐振高已駕琴西去。李素芳說:“師父教會我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學藝要先學做人,做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人。扎扎實實,從點點滴滴做起,不玩虛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今,李素芳也有了自己的徒子徒孫,徒孫里不乏“00后”,也算“后繼有人”。“我收徒弟也是一樣,先從做人開始教起。我常常跟他們說,從工人到工匠,中間有很遠的距離,你必須有一顆匠心,不計較個人得失地去努力。”


車間一隅,風扇吹動劉海

車間里的秘密

在車間里穿梭,李素芳44歲的徒弟徐仲榮說得最多的是“不”:這個不許拍,那個也不許拍。那些剛生產好還未對外公布的新品,那些聯名定制款,那些正在研發的新型古箏,全都是藏在車間里的機密。

從師父徐振高那里繼承了探索精神,李素芳參與、主導了多項古箏改革,擁有多項專利。比如,和中央音樂學院李萌教授共同試制的多聲弦制箏,一臺琴上既有五聲音階,又有七聲音階,既可以演奏中國傳統作品,也可以演奏外國作品。


這間房間是李素芳的實驗室

近幾年,李素芳還與團隊一起成功研制了低音古箏、便攜式短箏、智能交互古箏等。徐仲榮是她的得意門生,李素芳有什么想法,常常通過徐仲榮的巧手付諸實踐。

在一代又一代制琴師的努力下,古箏這件樂器不斷“逆襲”,學古箏的人越來越多。“2000年,我們廠就在盛產桐木的河南蘭考縣開了子公司。王國振廠長當時很有遠見,他說,‘古箏就是中國式鋼琴’,因為它好聽,易學,未來一定會被普及。2000年以后,我們的古箏銷量突飛猛進。”

如今的李素芳,還有個心愿——攻克古箏“轉調”的難題。

“古箏的轉調,目前依然是一個空白。攻克了這個難關,古箏這件樂器還能再上一個臺階,演奏更多元的曲目。我們目前在跟上海交通大學力學實驗室合作研發,他們有非常齊全的設備,可以對樂器進行科學化數據分析,促進古箏的創新,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不斷往前跨越。”


兩位師傅在車間討論

看李素芳的認真勁兒,有人開玩笑:“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在造原子彈呢。”

“就是要拿出造原子彈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造出更好的民族樂器。”李素芳回答,“西方古典樂器經過多年演變,已相當成熟。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發展,也需要不斷革新,出更好的演奏家、更好的作品,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復興。”

疫情中,古箏“轉調”的研發一度停滯,因為離開車間的實踐環境,研發也就無從進行。為了加快進度,如今的李素芳,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

“這是一件很艱難的事,也是我現在最想做的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把古箏的‘轉調’踏踏實實真正攻克下來,也就了無遺憾了。”

作者:文/吳桐 攝影/董天曄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