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改造,空間本就不富裕的老小區要往里退2米,打動居民們的是……
來源:上觀新聞2022.10.8
今年國慶,家住長寧區華院小區的居民周榮華發現,家里門口的蘇州河景觀步道和中山公園,突然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白鷺、小松鼠,還有許多五顏六色、叫不上名字的鳥類,每天早上推窗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在這里住了30多年,現在是生態最好的時候。”
讓周榮華發出由衷感嘆的,是今年9月剛剛打開圍墻、實現融合開放的中山公園,還有去年9月完成提升的蘇州河華政段景觀步道。伴隨百年校園、百年公園的煥新,擁有150余年歷史的懸鈴木、有近百年歷史的20路公交站也展露新顏。
這當中,蘊含了長寧作為上海最早實施全域城市更新戰略的城區所摸索出的經驗:既要保留風貌、提升功能,更要人民共建。
日前舉行的長寧區“寧聚慧”系列活動上,中山公園融合開放的背后故事逐一揭曉。
保留風貌
國慶前夕,翡世景觀合伙人潘晶再度來到了中山公園位于萬航渡路凱旋路路口的3號門。看到夕陽下,有市民愜意地坐在臺階上欣賞日落美景,作為此次中山公園空間改造的設計方,她倍感欣慰。
令人意外的是,相較公園徹底打開的北側圍墻、展露真容的“華東第一懸鈴木”,最讓她難忘的改造節點,是位于公園2號門、與華東政法大學相對的20路公交車站。
“第一次看到車站的圖片,尤其是煤精亭的照片,我們都不清楚這是做什么的,只覺得它顏值不敢恭維。”潘晶說。即便是附近的老居民周榮華,年輕時也一度以為這是一座“瞭望臺”。
作為設計師,美觀始終是潘晶考慮的重點。于是,最初制定改造方案時,設計團隊想過能否將煤精亭遷移至他處。但與公交公司溝通后,大家總算弄清楚這個小亭子的重要作用。
“20路是電車,車輛都有兩根‘小辮子’,為了保證通行的安全,要定期在上面涂一層煤精,維持潤滑性。”而煤精亭就是有線電車重要的附屬設施,不僅不能撤走,位置還不能距離車站太遠。
如何讓工業特征鮮明的煤精亭,與即將融合開放、變得愈發柔和的公園相得益彰,設計團隊和相關部門動足了腦筋。直到公園改造工程進行過半,才商討出車站最終的改造方案:候車亭與煤精亭都采用與中山公園風格相近的英倫風,在外形上充分展現二者的功能。
如今,人們走到20路車站,眼前不再是以往酷似集裝箱板房的藍色候車室,取而代之的是玻璃穹頂構建的候車亭。白色的煤精亭上,在人的視線平行處有幾行小字,介紹這一工業時代沿用至今的歷史遺存。
“城市更新,是為了更好地保留風貌。”長寧區副區長岑福康說。20路車站的改造,凝結了上海城市更新的諸多縮影,既要與中山公園的百年歷史風貌融合,還要與公園入口新建的種子花園等現代園林景觀相配,同時還要保留并彰顯20路電車“百年公交”的特質。因此,車站煤精亭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電車維修裝置,而是要與車站一同成為傳承歷史風貌的標志。
“希望人們來到車站,坐在長椅上休息、在煤精亭下等候友人時,能留下故事和記憶,讓這里成為一個有故事的車站。”
提升功能
“我們家現在打開北窗是蘇州河,南面窗外是中山公園,我每天都會沿著林蔭步道,到公園里走幾圈。”周榮華所說的林蔭步道,是中山公園北側與萬航渡路相互融合后,所開辟的步行空間。原先這里是高聳的圍墻和狹窄的人行道,如今實現了人車分流,也徹底將公園里的綠化景觀“透”到了城市界面。
而這條600多米長的林蔭小道,則凝聚了設計師、建設者、規劃和綠化市容等部門的多方心血,不僅設計方案幾易其稿,改造團隊還拿著粉筆,在現場不斷劃分和調整小道的彎曲形態,力求在不同維度都能達到美觀與實用兼備。
“現在展現的林蔭道,每個拐彎都是有道理的。”潘晶說。原來,由于中山公園周邊的樹木都年代久遠,改造時要保護每一棵樹的生長條件,盡力將每一棵樹都完好無損地保留,因此林蔭道的路線都要根據樹木的位置調整。此外,林蔭道也保留了地坪起伏,人們行走時,無論是前行、回頭還是遠眺,都能看到流暢的景觀,實現“人在畫中走,人是景中畫”的美好意境。
“蘇州河景觀步道華政段啟動時,就對中山公園和華政校園周邊的城市更新展開了整區域規劃。”岑福康表示,土地資源的局限性,使長寧成為上海最早邁入全域城市更新的城區。而城市更新實則聚焦兩大內容,一是城區形態更新,另一個是功能業態的更新。因此,城市更新并非簡單的由舊翻新工程,而是如何持續運營、長久維持這種更新的能力。
但在實際操作中,在復雜的存量空間做更新設計,難度遠大于在一張白紙上畫藍圖。中山公園北側的公共廁所,就為設計師潘晶帶來了難題。
“公園圍墻打開后,原先被灌木叢包圍的公廁徹底顯露出來,屹立在嶄新的景觀里顯得很突兀。”考慮到廁所設施新換不久,推倒重建并不經濟。因此,設計團隊最后沒有改動廁所本身,而是做了兩件事——在廁所外立面新增了一層景觀幕墻,然后把廁所轉向萬航渡路開放,使其成為能同時服務中山公園和蘇州河步道往來行人的公共設施。殘障設施、第三衛生間也根據市民呼聲做了補充。
“城市更新的改造設計,要遵從場地原有的空間氣質,在這一基礎上因地制宜,為人的需求而設計,然后再兼顧美感。”參與中山公園的改造更新,也讓潘晶對設計師的職能有了更深的認識。
人民共建
而今,漫步在打開圍墻的中山公園,鮮少能看到“禁止踩踏”“禁止通行”一類的指示牌。
“公園大門、景觀入口、通行的步道……所有能打開的門,我們都盡可能去打開。”長寧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王曄菲說。事實上,與2016年中山公園在上海率先嘗試24小時開放一樣,這次打開圍墻,對公園的協同管理又是一次挑戰。因此,長寧區綠化市容局也與公園所在的華陽路街道共同發出了題為“梧桐公約”的倡議,倡導市民在成為公園開放的受益者同時,也爭當美好環境的建設者、守護者。
周邊居民既是公園開放的受益者,也在公園改造施工期間展現了莫大的支持與理解。而這份寶貴的支持,其實來之不易。
華陽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仲靜云,對緊鄰公園3號門的萬凱小區記憶猶新。這里如今是眺望公園3號門梧桐廣場的最佳景觀小區,與公園僅一墻之隔。但此前長達20余年,這個始建于90年代初的老小區一直沒有物業,保潔、保綠、保修都需要小區80多戶居民自己承擔。在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時,小區居民一度因沒有額外區域建造垃圾廂房而犯愁。
得知家門口的中山公園要改造了,居民們既“心心念念”,又“惴惴不安”。
不安的主要原因,是梧桐廣場的改建需要把小區圍墻再往里縮進2米,讓廣場的進出道路能“走直線”,便于通行。但這意味著萬凱小區的大門、門衛室、水泵房、垃圾房都要再往小區里退。本就感到小區空間不富裕的居民,一開始都對此不甚理解。
于是,華陽路街道牽頭,公園改造的設計方與萬凱小區居民、蘇一居民區黨總支一起開了多次協商會。設計方負責優化方案,居民們則如實說出內心的想法和訴求。在此期間,公園改造的施工節點陸續完成,居民們每天看著圖紙上的林蔭道、百年梧桐、休閑廣場一個個變成現實,對家門口的美好環境有了更大的期待,也逐步理解并支持公園的改造。
“城市更新當中,好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說服力。”仲靜云說。而伴隨精品小區改造的推進,萬凱小區的門頭、門房間、水泵房、垃圾房以及圍墻都進行了整體優化,居民們真正實現了“走出家園,就到公園”的美好愿景。
今年國慶前夕,華陽路街道以“吾百家園”為主題,組建了圍繞蘇州河步道和中山公園融合開放的攝影隊、志愿者服務隊,其中的主力軍就是萬凱、華院等小區的居民,在這片誕生了上海基層黨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土地上,詮釋著“打開,是為了更好地凝聚”。
更多資訊
-
“世紀劇院”第二季啟動,世紀匯廣場以精神內涵賦能商業升級2023.7.28
上海世紀匯廣場第二屆“Century Theater世紀劇院”暨“Grow Up申長”公共藝術展演計劃近日啟動。作為世紀匯廣場打造的獨家IP,“Century Theater世紀劇院”以共創與互動形式… 查看詳情 >
-
全面拉動“智慧”引擎!靜安這個“智慧園區”究竟“智慧”在哪?2023.7.28
園區管理人員通過特定AI攝像頭的人臉、人體算法識別,便可快速高效生成如在園區內走散兒童、黑白名單等特定人員的行動軌跡,定位所處位置,成倍縮短人工查看比對時間,大大提高了尋人效率;園區入駐企業只需點點手… 查看詳情 >
-
預計惠及10000戶家庭,寶山“數字生活100”行動計劃發布2023.7.28
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型技術飛速發展,全方位、深層次、零距離的數字生活正在到來,打通數字新基建“大動脈”成為構建數字生活的重要支撐與堅實底座。當前,上海寶山正大力推進地下停車庫信號覆蓋… 查看詳情 >
-
?金山與普陀、臨港、商飛攜手啟動“鑫講堂·合伙人計劃”2023.7.27
今年5月,由中國商飛自主研制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完成商業載客首航,而今,在金山的華東無人機基地,一架展出的同比例縮小C919模型也受到了前來參觀市民的“追捧”。這個場景,正是金山區聯合中國商飛等多家…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