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大會圓桌對話:雙碳目標下的城市更新
來源:澎湃新聞2022.10.14
城市更新是“十四五”期間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方面。“雙碳”目標下如何推進城市更新?又如何看待和利用老建筑?
近日,上海報業集團| 澎湃新聞成功舉辦了主題為“低碳友好”的2022澎湃城市更新大會。在大會的圓桌對話(二)環節,嘉賓主持人gmp建筑師事務所合伙人兼執行總裁吳蔚,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學會副理事長李振宇,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DCA)合伙人陳立繽,AECOM 中國區高級副總裁、ESG 可持續戰略與發展負責人張祺,以及融僑集團商業資產管理總公司總經理俞波共同就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發展綠色金融、充分利用老房子、建立共享空間等成為場上關鍵詞。
吳蔚: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實現雙碳目標,AECOM發揮什么作用?如何實現?
張祺:碳排放問題對于AECOM是全球戰略問題,AECOM承諾在重大基礎設施減碳50%,去年已經實現了運營碳的近零排放。
建筑能耗是在城市更新過程當中非常需要被關注的,全國有400億平方米的建筑,城市在全部的碳排放中占70%,建筑占了將近50%。從能源的角度看,近乎90%碳排放和能源相關,所以如果沒有建筑能耗的碳中和,我們城市更新的碳中和不可能實現。
中國現在已經杜絕了大拆大建的模式,根據計算,可以減少超過20%的碳排放。我個人認為在城市更新里面這種認識非常重要,還有一些綠色建筑、低碳生活等,都已經取得了很好的共識。
還有一點要強調,實現城市更新的低碳目標,需要綠色金融的支持,中國去年有15.9萬億綠色信貸余額,但是其中90%是綠色貸款,包括綠色基金、碳基金、綠色債,未來在城市更新里面需要把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實現我們在城市更新里面的低碳目標。
吳蔚:歐洲很多年輕建筑師認為“新建房子是罪惡”,應該改造現有的房子,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振宇:我過去五年在研究一項內容:共享建筑學。對于城市更新,對于低碳,我們團隊提出了一個想法“少建多用”。如果我們能夠想一個辦法,使得我們用共享的方式,讓一棟樓起到超過一棟樓的作用,那我們就可以少建。
新建就是罪惡,這話我不同意,濫建才是罪惡。比如我們有一個“上海之魚”的功能亭,可以觀景可以辦公還有衛生間,這是最小的案例。我們還在海南做了160萬平方米的校園,里面有很多學校,我們要求每一所都有1000平方米的開放空間。為每一位市民服務,不專屬于學校。所以,我們欣喜地看到上海音樂學院的圍墻正在拆除,讓社會共享,這就是我們的愿望。
還有一個愿望,上海有很多公益的文化設施,為了節能開放時間很有限。我們思路是倒過來的,希望能多投入管理經費、設計經費,讓更多人使用,這樣就能減少總的建筑量。
俞波:融僑作為一家開發、建設和運營的企業,資本是制約我們達到理想化的城市建設的重要因素。拿AFA上海融僑中心項目舉例,我們是抱著極大的誠意和情懷參與到上海的城市建設當中,定位就是“共創、共享的藝術公園”,我們希望這個建筑群能夠和鄰里友好,跟我們的商務客人友好,甚至跟我們的動物友好,在城市生態當中,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節點作用。
在整個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我們和非常多的專業機構進行探討,如何實現建筑功能、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能夠做到節能減排,為碳中和作出貢獻。這也是我們期待的。
我們的空間尺度非常大,會很好地和自然融合,我們也盡量避免浪費。這個原則如何在實踐、實操當中運用到,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陳立繽:現在談的很多雙碳或者環保,都基于一個技術層面,其實從節約的角度來說,可以思考如何更多地利用老房子。
第一、老房子有很多作用,大家知道很多新潮的藝術家沒有錢,有了錢,藝術家才可以建很好的房子,所以一個城市如果要有活力,某種意義上需要老房子;第二、對于老房子的價值認識不一樣,導致我們對老房子的處理結果不一樣,當價值觀統一,就可以保留很多老房子;第三、現在大家討論的保護老房子,可能更集中于一些有名的建筑,其實每一棟老房子都有它的歷史和價值,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吳蔚:在“低碳友好”的背景下,對于老房子的保護更新有什么思考?
李振宇:現在有很多城市的老房子拆了,人走了,中心城區空心化了。如果我們只是把老房子當作一種物理資源,那永遠算不過賬。但如果把它當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你就明白該怎么處理,我們要看到文化價值才行。工業遺產更是如此,給我們社會城市帶來了特殊的肌理,那個肌理很大,里面可以做很多文章,包括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文化設施,所以現在關鍵的問題就是怎么把它串起來,實現共享,我講的是更廣義的共享,共享最主要的就是為不同的人所用,不是我的東西只能我用。
每個人都有手機,這是個人移動終端,靠個人移動終端,可以打開所有的建筑,這樣共享就不難。所以我們的城市空間會因為個人移動終端的改變而改變整個運行方式,對此我充滿信心,要認識它的價值,一定要有共享的思維。
俞波:融僑有一個廠房,6000多平方米,原來是一個煉鋼車間,現在把它保留下來了正在做修繕,未來它就是一個共享空間。有音樂廳,有藝術展館,有各種各樣的展館,它就是城市當中公眾能夠共同享有的空間。
同時,我們犧牲了很多建筑指標完成這件事情,原來我們有一些地下室,都沒有做,就是為了它可以更好地和城市和社區融合,可以實現友好、共享的功能,這是我們希望的。我們堅定地認為未來只有這樣的項目才有出路,才會贏得廣大市民的喜愛。
更多資訊
-
?新賽道為何涌向梧桐樹下小馬路老房子2023.8.30
編者按:“梧桐區”是網友對上海市中心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昵稱,這里有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保護規模最大的歷史風貌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愚園路、新華路、南京西路等歷史文化風貌區,擁有諸多老洋房、“網紅店”… 查看詳情 >
-
130萬株行道樹有必要全面體檢,效率和成本是難題,在研“怪車”有望解決2023.8.30
上海地區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列行道樹出現在1865年12月,種植于外灘(蘇州河河口至洋涇浜口一線),150多年后,130余萬株行道樹已成為上海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行道樹也會帶來“甜蜜的煩惱”,… 查看詳情 >
-
五個新城綠環啟動段全面建設實施,空間亮點搶先看,低影響少介入如何變更美?2023.8.29
上海五個新城建設迎來重大進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28日)從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獲悉,于今年1月獲批的五個新城綠環專項規劃,啟動段方案編制已經完成,進入全面建設實施。預計9月底,部分建設項目將呈現… 查看詳情 >
-
上海芯片界一根保險絲的自證之旅:過去憑戶口本講不清,如今靠數字供應鏈秒放2023.8.29
8月28日凌晨4時,浦東國際機場,一批集成電路進口元器件剛完成卸貨,正執行理貨與報關動作。10時,這批貨物到達浦東合慶鎮泓明供應鏈倉庫。下午2時,貨物中部分微小但關鍵的保險絲已配送至上海及周邊數家半導…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