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謀劃未來發展要“突破邊界”,也要照顧這些“不花大價錢”的細節
2022.11.2
環境、貧富差距、人口等等,已經成為全球城市普遍面臨的挑戰。上海地處長江與東部沿海岸線T字形交互點,坐擁大尺度下生態系統和海陸線交匯的樞紐位,又是“亞太城市帶”(北至東京南至新加坡)的中間點。得天獨厚的節點方位,需要上海提出更有代表性、前瞻性和“接地氣”的可持續發展方案。
有人覺得環保是專家的事兒,共同富裕只要分好蛋糕就夠了,“強制造”就是把制造業占比拉到最高。真的是這樣嗎?在今天(1日)舉行的2022年世界城市日人民城市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謀求高質量發展,就要跳出盒子想問題。
開發強度夠了?仍有提升空間
高樓林立、廠房遍布,這是上海的城市特征,也是高開發強度的一個側影。
“在傳統意義上,我們的開發強度已經足夠,但如果放在更大的視角來看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以東京都市圈舉例:東京都市圈面積1.3萬平方公里,人口3700萬,開發半徑約50到80公里。而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區面積是1.1萬平方公里,人口3100萬,若按照東京都市圈開發半徑來算,從上海人民廣場可至昆山乃至蘇州市中心,全域開發強度約29%,由此來看,人口集聚和開發強度提升都還有很大的余地。
在都市圈視角,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上海規劃“新城”的深意。陸銘認為,新城就是要為上海拓展發展空間,在新城需要進一步拓展人口和經濟的承載力。
在東京和紐約都市圈,“八爪魚”般發達的軌道交通系統讓生產要素觸及各個角落,城市外圍、新城與市區幾乎無縫對接,上海大都市圈還有提升空間。就拿數據來說,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包括地鐵和城際鐵路)長度2750公里,如果以最大統計口徑測算上海大都市圈內的地鐵里程和城際鐵路里程,約為1700公里,所以仍需推進交通一體化。
在大都市圈中,新城尤其要思考如何對接城市內外的流量、擔任樞紐。以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為例,雖受疫情影響,但今年1到9月的主要指標逆勢增長60%,其區位條件和綜合交通優勢帶來的源動力可見一斑。
“上海在思考發展問題時一定要突破管轄邊界,從都市圈意義來謀劃。”陸銘說,未來都市圈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首先要做到規劃統一,較為典型的案例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制造業集聚區。陸銘提醒,“強制造”并不意味著要不斷提高制造業的比重,從經濟學理論和發展客觀規律來看,制造業越是現代化,服務業占比越高。制造業的附加值來自現代服務業,服務業中的研發設計產業可以為制造業賦能。
當城市群整體制造業變強時,空間格局會有新變化,即中心城市的服務業占比會提高。在上海大都市圈中,制造業和服務業要并重發展,不同城市之間應形成一種分工深化、優勢互補、梯度發展的格局。
其中,核心大城市要以生產型服務業賦能制造業,“15分鐘生活圈”就是建立在服務業基礎之上;相對外圍且地理條件較好的城市要集聚較多制造業,比如蘇錫常、浙江沿海地區都市帶、安徽沿長江皖江都市帶,在下一步制造業發展理念將產生更大的發展機遇;更外圍的城市需要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尤其是資源型產業、旅游還有農業,如皖北、皖南、蘇北等地。
環保靠專家?從身邊做起一樣重要
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綠色生態是繞不過去的話題,很多人覺得它很宏觀、很遙遠,但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章新勝看來,這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他在德國和法國調研時發現,比起熊貓等全球生態多樣性旗艦物種,當地居民更關心身邊的生物變化。一項調研顯示,人們身邊的鳥和蟲已經分別減少40%和60%。
“這個結論值得我們思考:普通人關心生態不需要宏大,我們可以從關心身邊的小區、花園、街道、河壩、溪流、池塘的生物開始。”章新勝說。
上海作為一個擁有海線和陸線結合的重要生態位的城市,其生態系統的韌性能力構建影響很大。作為超大型城市,上海綠色轉型的重要目標是建設一個具有韌性的城市,面對種種外界沖擊,可以有很強的抵御能力和再生能力。
章新勝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把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的解決方式,從依靠經濟為主轉向基于自然的,還要更重視氣候變化,落實“雙碳”目標。
新城“異軍突起”,不花大價錢也能實現
當人們漫步在街道,在他目之所及的城市界面里,建筑、道路綠化、城市家具各占1/3。“可以說,城市家具和機動車、非機動車、人行道‘三行系統’最能直觀反映城市品質和軟實力。”東華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鮑詩度說。
在他看來,如果是新建城區,做好城市家具和“三行系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異軍突起”,并不需要投入太多財力物力,不過,目前還沒有一個城市具備非常完整且系統的配置。
這樣的現象是“點性思維”造成的。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一些城市管理者會把安全、秩序和美化剝離開,以“串聯”而不是“并聯”的思維順序來考量城市,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規劃。
“哪怕只是一個人行道,如果能把景觀和通行結合起來,就能打造一個很好的界面‘亮點’。”鮑詩度說。實際上,上海已有相關探索。從2018年啟動到2021年底,上海已累計完成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567公里,打造的黃浦區一大會址、龍華烈士陵園、蘇州河沿線等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區,以及南昌路、高安路等,就屬于全要素整治示范道路。也就是在整治架空線和路桿的同時,把周邊景觀、城市家具,以及美麗家園和美麗街區建設一并納入考量,從而避免道路的反復開挖。
分好蛋糕,也要更注意做大蛋糕
共享發展是一個全球化問題,在世界范圍內,貧富差距依然存在,這也是“人民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認為,實現共享發展需要注意城鄉差距和行業差距。“浙江正在探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其中一個原因是其城鄉差距較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都很發達,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權衡說。
行業之間的差距常常被人忽視。權衡說,不同行業的人力資本含量、技術含量和勞動生產率不同,客觀會帶來差距。比如,從事科學、技術、信息產業人群整體收入較高,居民服務業則偏低。但要注意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圍內。
“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勞動報酬才能提高。不能讓勞動報酬提高的速度,快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那就變成只分蛋糕,沒有人去做大蛋糕。”權衡說,當收入多了、來源多了,還要注意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想辦法擴大人力資本,發揮企業家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包括建設勞動的技能型隊伍方面的建設,最終使整個社會中等收入群體能夠進一步擴大。
更多資訊
-
森蘭北塊綠地建成開放啦!你去打過卡嗎?2023.8.25
森蘭綠地是上海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大型楔形綠地,該區域由外高橋集團承擔全面開發建設任務。 森蘭綠地面積約相當于2.5個世紀公園,它以“陽光下自由生長”為設計主題,涵蓋了區域城市生態、風景游憩、運動健身… 查看詳情 >
-
1300㎡滑板公園、約3000套租賃房,集商、住、休閑于一體TOD來了!2023.8.25
據申通地鐵集團介紹,位于閔行區顓橋鎮、毗鄰“大零號灣”的元江路TOD上蓋正在全力建設,元江路保利光合上城一期正在加速建設階段。如今從高空俯瞰,則能看到錯落有致的景觀帶環繞住宅社區。預計自2025年起,… 查看詳情 >
-
上海地鐵60余個出入口已建成未開啟?官方:已明確計劃,推進“應開盡開”2023.8.25
“13號線金運路站建成的8個出入口,只有三個開放通行。早晚高峰車流量大,非機動車都擠在一起,關閉的出入口是否可以開放分流?”乘客的訴求,已經有了回應。上月底,該站點正式啟用多個新出入口,方便周邊市民通… 查看詳情 >
-
除了樹、草坪和凳子還能有什么?上海45座公園已“變身”2023.8.25
上海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集,無法依靠城區的無限擴張來創造更多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所以,在有限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注入功能,成為一個突破口。公園是窺見這個變化的一扇窗。在上海,許多公園已經跳出“幾棵樹、幾塊…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