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張園局部啟動平移,增設8萬平方米地下空間,老建筑“向下”發展可行嗎?
來源:上觀新聞2023.1.6
上海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庫門群張園局部煥新之后,迅速聚集人氣。最近,張園二期啟動保護性開發,計劃新增8萬平方米地下空間,9棟老建筑要暫時移位。整個開發過程中,一共會有25棟老建筑平移或托換。
盡管在業內給老房子“搬家”已不稀奇,十幾年里全國就有數百個案例,然而每當有國內外相關視頻流出時,還是會吸引一波流量。有人擔心,“脆弱”的歷史建筑是否能夠挪動,以及為什么要暫時搬家。
張園煥新
日前,22位國內外院士和眾多知名學者齊聚上海科學會堂,參加由華建集團承辦的“2022建筑可持續發展國際大會”,共同探討城市更新與地下空間發展。
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經路徑
“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標,是保護歷史城區的整體歷史關系和空間肌理格局,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推動城市更新和環境提升。”全國工程勘查設計大師、華建集團總工程師王衛東說,上海共有44處歷史文化風貌區、1058處優秀歷史建筑,量大面廣,但不能否認的是,一些片區存在地上建筑密度高、商業氛圍不足、軌道交通不連通、道路交通壓力大、生活設施不完善等痛點,品質有待提升。
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是,在歷史建筑或風貌區的周邊或者底部“向下”發展,拓展地下空間,這樣既能滿足歷史價值傳承,又能滿足區域功能轉型、交通和經濟發展需求,不斷延伸城市建設的深度和廣度。
給張園老房子“搬家”,正是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在南京西路商圈工作的上班族們深有體會,到南京西路地鐵站換乘其他線路,需要先刷卡出站才能換乘。初到此處的游客,如果沒有進行提前了解,總是容易“犯迷糊”。可是,上海市區“寸土寸金”,在建筑和管線密集的黃金商圈,更難開辟出單獨的聯通要道。因此,張園二期增設的8萬平方米地下空間,就有一部分用于地鐵聯通,其他空間用于停車和地下大型綜合型商場。
建筑密度飽和片區,如何提高區域能級?外灘第二立面更新啟動探索,這里涉及20多個街坊,141棟建筑,坐落在歷史文化風貌區,是上海最早開發的城區。由于地面建筑已經飽和,規劃設計就把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間擴容。“外灘第二里面是上海非常重要的區域,在這里開發地下空間,可以給外灘金融集聚帶擴容增能。”王衛東說。
如果直接在歷史建筑下部開挖空間,可能會帶來破壞。所以,才有了老建筑的暫時搬家,等地下工程告一段落后,再進行平移歸位。就好比是進行一場大型“華容道”游戲,盡可能在局促的空間、高難度的歷史建筑保護前提下,完成地下空間更新。
給老房子移位,也可以保護老房子本身。2021年備受關注的百年鄔達克建筑、上海市文保單位華東醫院南樓(1號樓)整體頂升,解決了因為沉降導致的暴雨天雨水倒灌難題,使得老樓的壽命得到了延續。
華東醫院南樓頂升示意圖
“黑暗空間”不等于低品質
乍一看,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城市里往地下發展,似乎是不得已為之的選項,總是為了解決這樣或那樣的難題,很難開發得“漂亮”。但真實情況并非如此。
“以前提到地下空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地下車庫、機房、庫房,都是比較暗的空間。如果換個思路呢?好的設計可以拓展地下空間的想象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說。
我們可以把目光看向全球一流城市。巴黎、紐約、東京很早就開始探索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在提升黑暗空間的舒適性和體驗感上做足了文章,目的是把地下空間“地面化”。
什么是地下空間“地面化”?一流城市給我們做了示范:巴黎盧浮宮將博物館主要的公共空間都放在盧浮宮歷史建筑前廣場的地下。玻璃金字塔不僅是展館主入口,而且為地下空間帶來了更多自然光線,盡管建造之初曾引發爭議,但如今已成為巴黎的著名地標。紐約世貿中心地下有地鐵站和高鐵站,建筑師就把車站和世貿中心用一座地下廣場巧妙連接,形成了當地網紅天棚“眼窗”,魚骨架般的天棚結構也能讓陽光自然穿透,置身其中的人們反而不覺得是在地下。
巴黎盧浮宮前廣場
紐約世貿中心與車站連接的地下廣場
中國是文化大國,歷史街區在更新中利用地下空間,不僅僅是上海,更是全國城市建設不可避免的討論話題。在中國很多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里,很多文物建筑開始探索“向下延伸”并給空間賦予內容,強調文物和空間的融合。
崔愷介紹,位于西安古城的碑林博物館,在擴建中挖掘出一處地下遺址,為了保護古城歷史街區的小尺度,同時展示地下的最新考古發現,設計團隊決定把博物館的主要展示空間放在地下。但是,一些古石碑體量很大,怎么辦?設計師就把地下空間的高度拓展到7米左右,深度大給人的封閉感就會越強,所以設計師就把自然光線引入地下。游客從地上步入地下,反而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受到更加嚴格風貌管控的北京頤和園區域,正在思考,在頤和園博物館二期擴建方案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并把光線、空間、景色和文化延伸到地下。
數字技術提高開發科學性
相比設計理念的成熟度,我國為了方便開發地下空間而進行的老建筑移位技術,反而走在前列。“如何更科學、更合理地進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這與是否具備行業創新且成熟的開發技術息息相關。”王衛東說,上海在這方面更是在加速發展,體現了全國一線城市的先行示范作用。
近十幾年,我國建筑物整體移位、糾偏、托換、加固、改造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發展。記者了解到,上海最早的老建筑移位出現在1993年。當時,建于1844年的外灘天文臺為配合外灘二期改造工程,塔樓整體平移22.4米。十年之后,上海音樂廳也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寬建設,以5800噸的“體重”被整體抬升3.38米。這是當時國內建筑中抬升最高的一次移位,所采用的技術是國內建筑移位行業的一次創新突破。
外灘天文臺
平移后完整“露臉”的上海音樂廳
在上海屢創紀錄并不是因為容易,恰恰是因為很難。專家介紹,上海歷史建筑大多造于近代,以磚木結構、緩凝土框架結構和混合結構為主,100多年過去了,墻面老化、局部零件損傷,導致整體建筑狀態不佳。除了建筑特點,上海還是軟土地基,稍不留意就容易發生沉降,導致建筑二次損壞。
正在施工中的張園二期綜合性保護開發,其面臨的施工挑戰遠遠高于常規工程,如此規模體量的成片風貌保護區實施修繕疊加地下空間同步更新的做法,在歷史建筑風貌區平移及修繕歷史上尚屬首次。
除了積累數十年的技術經驗,建筑工業化給建筑移位打開了一扇窗。在外灘第二立面煥新開發中,歷史建筑數字孿生與智慧感知監控技術,為歷史建筑有機更新和地下空間和諧再生提供技術支撐。
“在智慧手段的加持下,傳統技術精細度得到明顯提升。”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耀良介紹,比如當下先進的地下空間采用方式——“壓入法沉井”,已經引入了多種多樣的機器人,如水下機器人、小型化機器人,從而拓展了施工環境,解決傳統沉井下沉姿態糾偏困難、下沉緩慢、工期較長、環境影響大的弊端。
當然,更為關鍵的進步不在于技術,而在于社會共識。“上海作為我國最先一批與國際接軌、最先開展現代化建設的國際化大都市,目前正嚴格落實《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對作為城市第二空間‘地下空間’的開發和保護、對地下空間資源的綜合治理和利用均予以高度的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認為,地下空間開發需要全社會多部門加強協同參與、統籌謀劃、合力配合,從而形成可實踐路徑和可顯現成果。
更多資訊
-
發展壯大現代農業“芯片”,浦東這樣做2023.8.17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志性、先導性工程。正奮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引領區的浦東,致力于在推進國家種業振興中主動承擔更多… 查看詳情 >
-
健康服務進園區,G60科創云廊社區衛生服務站明日啟用2023.8.17
由新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的G60科創云廊社區衛生服務站將于明日(8月18日)啟用,將進一步提升上海臨港松江高科技園區的品質,滿足附近企業員工的醫療健康需求,讓更多的科技人才扎根筑巢安心工作。 G6… 查看詳情 >
-
上海外貿提質不靠“新三樣”獨撐,歐盟、保稅物流、民企、消費都有貢獻……2023.8.17
據上海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上海市外貿發展穩中提質,實現進出口總值2.45萬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10.4%。 今年前7個月,上海市民營企業進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速,進出口額達7531.8億元,同比… 查看詳情 >
-
真如副中心未來怎么發展?普陀區政府回應代表、委員建議提案2023.8.17
“應深入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融合,讓數字經濟成為海納小鎮最閃亮的名片。”“當前,武寧創新共同體在科創資源統籌聯動、人才引育機制、打響科創品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等方面還需作進一步努力。”………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