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
來源:上觀新聞2023.5.24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村公共區域繡球花,把村民散步的公園打造成繡球花產業園,一年產生200萬元收入,也不多見。近日,在橫沙島上,記者見到了這兩種鄉村新產業。
“橫沙的自然風貌比較原生態,島上鮮見工廠、企業,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里是‘發展荒漠’。近年來,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我們大力發展合適的鄉村‘新經濟’,助推鄉村共同富裕。”崇明區橫沙鄉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小繡球花“點綠成金”
渡輪停靠在橫沙島碼頭,記者登上這座原生態小島,看到的是村莊、農田、正在勞作的中老年人。深入這座小島,眼前景色逐漸豐富起來,一座南菁繡球園映入眼簾。
“來,我帶你們走走。”橫沙鄉永發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陸宇一一邊說,一邊帶記者走進了這片繡球園。這片園子既是村民們散步的公園,也是繡球花產業園,園中除了繡球,還有河道、小橋、蘆葦以及果樹,行走其中讓人心曠神怡。“這種繡球花會根據土壤酸堿度改變花色,土壤偏酸性則花朵呈藍色,偏堿性則呈紅色。”陸宇一指了指小路兩邊含苞待放的藍色“無盡夏”告訴記者,這是幾個月前剛種下的品種,“計劃先試種45畝,效果好的話再擴大規模,旁邊還有占地17畝的繡球花苗圃基地。”
南菁繡球園所在的位置,原來是村里的生態廊道,林木、果樹底下雜草叢生。經過數月改造,林地里種滿了品種各異的繡球花,河邊有白色冰菊作點綴,美不勝收。“那里是尚未改造過的廊道,接下來也會動工。”陸宇一指了指園子對面說。
永發村廊道改造前。朱雅文 攝
為什么會想到在生態廊道、林地里種繡球花?陸宇一告訴記者,這不只是在改善村民生活環境,也是在實實在在為村民增收。“廊道和林地建設不能只有單一的生態功能,也可以和經濟發展、鄉村功能提升結合在一起。可以對原有資產進行梳理整頓,提高閑置土地利用率,在廊道、林地及其他閑置土地上種植繡球花,每年研發繡球花新品種,形成農旅融合發展名片。”
陸宇一告訴記者,種植繡球花不用打農藥、不破壞原本土壤、好養護,種在樹下長得更好,而且銷路廣泛,能以盆栽形式出售,大型會展上也被廣泛使用。這一產業不僅符合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目標,也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永發村特意選了多年生的繡球花品種,可重復生長,園內每年僅需更換一些小的草花。
記者了解到,目前永發村正與一家專業做園林綠化的民營企業商討合作方案,探索試點村集體資產與第三方公司合作。按照目前的種植規模,明年預計可產生200萬元收入。今后永發村還會和農業技術人員合作,研發繡球新品種。
“這些收入,今后都會用于提高村民福利待遇,這是我們發展繡球花產業的根本目的。”陸宇一告訴記者,今后除了土地流轉金,村民還能在繡球花種植基地內工作獲得薪金收入,崗位包括日常養護、施肥、人工修剪等。“未來我們還會找專人教村民如何扦插繡球花,村民可以在家扦插,我們再驗收成品后對外銷售。”
永發村將原本廢棄的廊道改造成南菁繡球園。朱雅文 攝
小蟾蜍也能成為“大產業”
“難看”,這恐怕是很多人對于蟾蜍這種動物的印象。不過,在橫沙鄉永勝村,一只只小蟾蜍正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金蟾”。
位于永勝村的南菁蟾園占地百余畝,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養殖區,大大小小近兩百萬只蟾蜍在人工模擬的野生環境中進食、休息。蟾蜍耳后腺及皮膚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后可制成蟾酥,其性溫、味辛,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等功效,是麝香保心丸、六神丸等常見中成藥的原材料成分之一。“蟾蜍從小養到大需要一年時間左右,每年可刮漿兩次。刮漿不會導致蟾蜍死亡,一只蟾蜍可刮漿三四年。”園區主管李明亮告訴記者。
南菁蟾園內的蟾蜍養殖大棚。朱雅文 攝
目前,國內蟾酥的生產量經常達不到市場需求量,較為稀缺;另一方面,蟾酥又是一種不能靠人工合成的天然原材料,養蟾刮漿制蟾酥,商機無限。橫沙鄉氣候宜人,土壤肥沃,自然環境比較原生態,適合蟾蜍生長,永勝村黨總支書記顧春榮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嗅”到了發展養殖業的機會。
顧春榮告訴記者,數年前,村里在一次招商引資活動中,和上海金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聯系。這是一家專門從事蟾蜍藥用養殖、蟾酥等藥用原料提取加工的公司,公司負責人被橫沙島的自然環境吸引,將原本位于外地的養殖基地搬到了永勝村。“這些年,公司一直致力于在我們村的基地內進行種源篩選,目前養殖的蟾蜍是雜交品種。和島上本就有的蟾蜍不同,雜交品種不僅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更強,藥用價值也更高。”
村民正在刮漿。受訪者供圖
從合作意向達成到產業落地再到規模化養殖,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一開始,養殖基地主要以自然放養為主,但蛇、鳥等天敵會捕食蟾蜍,造成損失,于是基地開始營造更安全的人工模擬的野生環境。
蟾蜍喜陰,怎么打造陰涼環境?養殖基地為蟾蜍搭建了大棚,還在棚內種了不少白菜給蟾蜍遮陽;蟾蜍只吃動的物體,顆粒飼料投下去一動不動,蟾蜍不吃怎么辦?基地自主研發了帶震動功能的喂食臺,讓飼料動起來;天敵問題怎么解決?基地在每個養殖大棚外都圍上了網。顧春榮告訴記者,這些年,永勝村與金蟾公司一起出謀劃策,逐步摸索出了適合本村的蟾蜍養殖產業發展路徑。
大棚內,為蟾蜍打造的野生自然環境。朱雅文 攝
“現在我們是成批量養殖,目前每平方米有三十只蟾蜍。飼養密度提高后,經濟效益就更明顯了。”顧春榮介紹,如今養殖基地畝均產值約為10萬元。養殖基地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最多的時候有近二十位村民參與園區運營并領取薪金。“除了現有的100畝養殖基地,還有100畝基地也已于今年開始建設,我們計劃在新建基地內引入科普教育內容,對游客開放,讓更多游客了解蟾蜍產業。”
更多資訊
-
提升河湖智慧監管水平,浦東全力推進河湖遙感圖斑核查工作2023.7.25
為進一步提升河湖智慧監管水平、推進河湖違法違規問題清理整治,浦東新區全力推進河湖遙感圖斑核查工作。 2023年度,浦東新區遙感圖斑共計1176個,分為橋梁、碼頭、臨河房屋、大棚、攔河閘壩等11種類型,… 查看詳情 >
-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多家企業在浦東的總部項目有新進展2023.7.25
總部經濟是浦東的一張靚麗名片,目前,浦東已形成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大企業總部、營運總部、區域性總部、民營企業總部、貿易型總部、國際組織(機構)地區總部等多層次、寬領域的生態圈。 近日,多家企業在浦東的… 查看詳情 >
-
推進鄉村振興,創造高品質生活!這些鎮因地制宜開展新探索2023.7.25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圍繞著這20個字,浦東新區的大地上,一個個村莊正結合各自的區位特點和資源優勢,朝著鄉村振興的方向邁進。 在曹路鎮,緊挨著大型居… 查看詳情 >
-
建成國內首個“開放創新中心”,閔行助力企業打造“出區”保稅展示廳2023.7.25
近日,全球最大肉制品高端加工設備制造企業馬瑞奧公司,在其位于莘莊工業區的展廳里,通過保稅展示交易新模式展示著多臺保稅進口狀態下的肉制品高端加工設備,此展廳成為該公司全球第7個“Demo Center”…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