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超低能耗建筑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來源:上觀新聞2023.6.15
上海綠色建筑發展成效顯著。《上海綠色建筑發展報告2022》日前在2023上海綠色建筑國際論壇上發布。《報告》表示,截至2022年底,累計落實超低能耗建筑項目127個,建筑面積達到1030萬平方米,發展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其中,臨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會議中心成為全國最大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截至2022年底,上海共創建21個綠色生態城區,總用地規模約58.7平方公里。僅2022年,就有6個綠色生態城區項目完成創建,總用地規模約17平方公里,包括張江科學城國際社區起步區、北外灘地區、靜安市北高新園區、瑞虹新城、寶山南大地區、金山區楓涇鎮。
綠色生態城區需要滿足哪些標準?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虹口區瑞虹新城、寶山南大地區、金山區楓涇鎮已成為代表案例。這三個城區都因地制宜制定了地域特色發展策略。
如,瑞虹新城聚焦時尚綠色消費的商業、品質可持續社區的宜居宜業,以15分鐘活力城、24小時生態城為理念,打造出綠色更新示范宜居標桿。其中,區域內的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占比超過95%,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也全部實施了全裝修。此外,綠色出行便捷通達,規劃范圍內有4條軌道交通線,有4個地鐵站站點,公交站點的500米覆蓋率達到100%。
寶山南大城區則是新開發的城區,它以“人工智能+未來城市和智慧城”為目標,聚焦活力公共空間、優化生態環境、低碳能源利用、管理智慧精細,打造具有活力的國際未來智慧城。金山區楓涇鎮則以歷史文化為積淀,借助長三角南翼綜合性節點城鎮戰略定位,打造科創小鎮、文化教育中心。
隨著城市更新推進,存量建筑也加入了綠色化進程。近年來,如何在改造中融入綠色理念成為行業的探索方向。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上海已經落實了存量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40萬平方米,居住建筑節能改造887萬平方米。
日前,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評選出15個市級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更新改造項目,其中鉑金獎2項,金獎7項,銀獎6項。比較有代表性的項目是鉑金獎獲得者——華東醫院南樓改造。南樓原名“宏恩醫院”,是鄔達克第一個完全由自己負責的工程,醫院剛落成時被譽為“遠東最好的醫院”,并于1989年獲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文物建筑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原則之下,南樓進行了節能性能提升,引入智能機電,還增設無障礙設施。由于文物建筑修繕的限制,南樓不能按照新建建筑的節能標準來做,但在可操作的空間內,設計施工團隊想方設法逐項分析,盡可能提高性能。比如,增加了外墻內保溫、屋頂重新鋪設保溫層、增加活動窗簾外遮陽,還有2層增加了防彈玻璃陽光棚等。
據悉,此次獲評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更新改造項目的項目,還有世博文化公園——法國館改造、意大利館改造,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茉莉花劇場改造工程、張園西區115—02地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船廠1862改建工程、蘭心大戲院修繕工程、延安中路816號嚴同春住宅更新改造項目等。
更多資訊
-
大虹橋閔行部分有新動作:5個方面18項重點,還有4項……2023.8.3
閔行區作為推進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和“南向拓展帶”建設的主力軍、主戰場、主引擎,將以48平方公里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閔行部分)(以下簡稱“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作為全面落實國家戰略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查看詳情 >
-
黃浦江畔,這個有“上海之本”之稱的鎮,有底蘊、更“好白相”!2023.8.3
三岡之上,孕育了千年歷史的馬橋文化;黃浦江畔,見證了鄉村振興的華麗蛻變;俞塘河邊,描繪了綠色生態的宜居畫卷。這里是閔行區馬橋鎮,在這里,可以探尋“上海之本”的文化底蘊,也可以感受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還… 查看詳情 >
-
木雕、陶藝、藝術展…上海最早的私營經濟小區地塊上,老舊廠區轉型文創產業園2023.8.3
驅車到青浦練塘,沿著老朱楓公路一直向西,到俞匯塘和螞蟥涇交界處,一大片稻田映入眼簾。那里是東厙村,滾滾稻浪左側,一個名叫“阿特麥”的文創產業園坐落于此。走進去,里面別有洞天:有陶藝課堂,有木工作坊,有… 查看詳情 >
-
上海推出今年第七批次集中供應樓盤,備案均價69753元/平方米2023.8.2
8月2日,記者從上海市房管局獲悉,2023年,本市第七次以集中批量供應的方式推出房源。該批房源共涉及23個項目,總建筑面積約77.9萬平方米,共計6805套,備案均價69753元/平方米,分布在浦東、…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