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300件作品兩次輪換,西岸美術館“現當代藝術史三部曲”開啟最終章

來源:上觀新聞2023.7.24

7月21日,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第三輪常設展“肖像的映象”將正式開幕。此次展覽集結了1895年至今蓬皮杜中心近300件館藏佳作,涵蓋繪畫、雕塑、影像和攝影等作品門類,也是西岸美術館建館近4年來歷次展覽展出的作品數量之最。本次展覽也是西岸美術館“現當代藝術史三部曲”的最終章。

馬夏爾·雷斯,《一種自由的形式》,1969年,醋酸纖維塑料、玻璃、投影機、金屬、上漆木板

從“人的肖像”到“社會的肖像”

顧名思義,“肖像的映象”大展將以“肖像”為線索,通過不同身份、領域和社會地位的人物肖像,講述19世紀末至今的社會發展進程,探索現當代藝術發展史。此次展出的展品,創作時間跨越一個多世紀,但展覽本身卻并未以常規的時間線來展開,而是用15個主題章節貫穿敘事,帶領觀眾從對人類面部的認知,進入對生命、社會和時代的洞察。

展覽從“色彩”主題啟程,分別經過“扭曲面部”“聲名顯赫與籍籍無名”“肖像與藝術家自畫/自拍像”“面具”“上鏡者”“家庭肖像”“幽靈”“怪誕者”“到街頭去”“世界女性”“致敬”“鏡子”以及“脫帽致禮”等主題章節,時代的印跡在不同年代肖像作品所選取的創作題材以及藝術家選擇的材料、表現形式中都可窺知一二。

安德烈·德蘭1914年創作的布面油畫《伊圖里諾肖像》,賈科梅蒂1954年創作的綠銹青銅雕塑《迭戈胸像》,張曉剛1999年創作的油畫《父女 1號》,阿蘭·賽沙與阿爾弗雷德·舒尼特克創作的包含聚酯纖維、丙烯顏料、音響和射燈的裝置藝術《嫌疑人》,以及此次展覽主視覺、馬夏爾·雷斯于1969年創作的由醋酸纖維塑料、玻璃、投影機、金屬和上漆木板組成的裝置作品《一種自由的形式》,均與藝術家的創作年代所興起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時代浪潮密不可分。

“通過勾勒20世紀以來的眾生百態,‘人的肖像’在展覽中被進一步拓展為‘社會的肖像’。”此次展覽策展人費雷德里克·保羅表示,希望觀眾們能夠從展覽中感知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社會發展進程,尤其是社會關系的變遷,包括對家庭、愛情、友誼、同行、自我和他人的再認識。因此,展覽展出的肖像作品原型,既有聲名顯赫的“大人物”,亦有籍籍無名的普通人。

不出國門飽覽世界藝術寶藏

作為國內首個系統開展國際合作的美術館機構,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的常設展系列聚焦現當代藝術史,三輪常設展分別通過“時間”“物”和“人”三條線索,梳理藝術發展脈絡,深入淺出地呈現“現當代藝術史三部曲”。館方表示,“三部曲”在策劃之初就秉承著不拘泥于藝術史學術框架的目標,而是力圖以視覺文化向更廣泛的觀眾和人群展現時代發展脈絡,以及與當代社會息息相關的議題,同時注重呈現東西方文化相融共通的精華。

為此,策展方在為“肖像的映象”選取參展作品時,既有來自名留青史的明星藝術家作品,亦有諸多并不為大眾熟知但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佳作。在這兩條平行線索的交疊下,此次常設展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不同的觀賞維度。其中,此次參展的300余件作品涉及多個藝術史維度,包括色彩的流變、寫實與表現、繪畫與攝影、靜態與動態等,同時涵蓋了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野獸派、原生藝術等多個現當代藝術流派。

20世紀諸多教科書級別的藝術家代表作將出現在展覽中,如攝影家朵拉·瑪爾等將畢加索作為繆斯所作的攝影作品、瓦倫丁·雨果的畢加索肖像、吉賽爾·弗羅因德為詹姆斯·喬伊斯拍攝的肖像、弗朗西斯·培根所作的梵高肖像等。

一些以往展覽“前所未見”的肖像作品也首次在上海呈現,包括黃永砯的《蒙娜—芬奇》、布魯斯·瑙曼的“藝術化妝”肖像、雷內·瑪格里特的怪誕肖像等。此外,“世界女性”“肖像與藝術家自畫/自拍像”“上鏡者”“怪誕者”等主題章節也為國內觀眾提供了新穎的觀展視角,欣賞由東西方藝術家共同譜寫的一部星光熠熠的“肖像藝術史”。

本次常設展將持續至2024年11月5日。在為期16個月的展期內,“肖像的映象”將進行兩次作品輪換,觀眾可在超長展期內飽覽包羅萬象的肖像藝術風景。西岸美術館還將圍繞這一主題舉行一系列豐富的論壇、公共教育和親子活動,讓國內觀眾不出國門,在“家門口”飽覽世界藝術寶藏。

“肖像的映象”部分作品:

奧古斯特·桑德,《藝術商人山姆·薩爾茲》,1927年,明膠銀鹽印相

查克·克洛斯,《阿恩》,1999 – 2000年,布面油畫

亞歷山大·考爾德,《面具》,1929年,鐵絲

羅吉·安德烈,《安布魯瓦斯·沃拉爾》,1936年,明膠銀鹽印相

路易絲·勞勒,《1945年后的生活(面孔)(可調適)》,2006-2015年,乙烯基墻紙,多尺寸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迭戈胸像》,1954年,綠銹青銅

阿蘭·賽沙,《嫌疑人》,2000年,聚酯纖維、丙烯顏料、音響、射燈,音樂:阿爾弗雷德·舒尼特克《平安夜》

黃永砯,《蒙娜-芬奇》,1986 – 1987年,布面油畫切割,木、金屬、玻璃、紙、燈泡、燈箱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