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比例高達47%,上海這個街道打造“十大為老服務樣板間”
來源:上觀新聞2023.8.22
“小度,幫我連線陳阿婆。”“陳阿婆,最近身體如何?高溫天氣,注意防暑降溫。”“我最近蠻好,謝謝儂關心。”
石泉路街道的吳阿姨是一位老伙伴志愿者。以前,她每周會上門看望一次結對老人,遇到樓層高、沒有電梯的情況,就要一步步爬樓梯,這對于同樣是老人的她來說,非常吃力,遇到自己身體狀況不佳時,只能打電話問候結對老人,無法直觀看到老人狀況。現在有了“N小度”智能助手,吳阿姨可以直接和老人視頻聊天,既能全方面掌握結對老人的實際情況,又能排解獨居老人的孤獨感。
“N小度”,是石泉路街道為老年人提供的智能陪護,具有視頻通話、語音日常提醒、緊急呼救等功能,目前覆蓋了社區204位重點關愛對象。一方面,工作人員可對老人居家健康狀況進行巡視,了解老人居家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老人通過“N小度”可電話連線工作人員。特別是當老人在家中遇到危險時,對著小度喊:“小度小度,救救我”后,“N小度”就將自動呼叫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在收到來電后立即啟動應急處理方案,解決老人居家危機。
石泉路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靠譜泉線”一鍵通為老服務系統項目,是石泉路街道智慧居家養老時代的2.0版本,通過小度智能音箱的科技載體將獨居老人與志愿者、服務平臺有機結合,搭建了獨居老人生活困難有幫扶、需求有響應的快速信息通道。這也是石泉路街道近日打造的十大為老服務樣板間之一。
銀發一族迎來“夢想改造家”
年久失修的樓房、人車混行的通道、落后陳舊的設施,這是曾經的陸一居民區,也是很多老舊小區的共同“畫像”。自2020年開始,石泉路街道啟動陸家宅小區屋面及相關設施改造工作,先后完成了增加門禁設施、修建人行步道、提升小區綠化等改造。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人的身體機能退化,熟悉的環境也會出現許多“不方便”——家中沒有呼叫設施,衛生間缺少扶手、家里光線昏暗……越來越多的獨居、空巢老人面臨行動不便、缺乏照料等情況。截至2022年12月底,石泉路街道老年化比例高達47%,老年人對于智能家居、健康監測、醫療輔助等服務需求非常迫切。
眼下,石泉路街道將“適老化”理念嵌入社區管理,選取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有1192戶居民的陸一小區打造現代化為老服務示范社區。通過街道主導、企業參與、社會助力、區級機關賦能的協同模式,圍繞“樂醫、樂食、樂住、樂行、樂學、樂助”六大為老服務場景,打造了“孝親廣場、中西醫融合智能康復站、樂益管家、美麗樓道、靠譜泉線為老空間、智慧健康小屋、適老化改造樣板間、加梯工作室、樂藝共享空間、樂頤助餐點”十大為老服務樣板間。旨在通過硬件設施和軟性服務的雙重提升,加快補齊為老服務短板,讓“養老”變“享老”。
其中,陸一居民區黨群服務中心辟出空間打造的“適老化”改造樣板間,吸引了很多老年居民的關注。陸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奚望告訴記者,陸一居民區黨總支牽頭設計了一份養老需求調研問卷,適老化改造在居民區有相當大的需求,初期排摸后,居委干部上門走訪重點對象,一對一開展解釋工作。
30多平方米的適老化改造樣板間,依次按照臥室、廚房和洗手間這三個老年人高頻生活場景和生活動線精心打造。
在臥室樣板間,主要展示的是智能醫療床,具有起身、抬腿、翻身的輔助功能,還設有便孔,方便有需要的老年人如廁。在廚房樣板間,則著重考慮了老年人儲藏、洗滌、操作、烹飪等行為的空間需求,為老年人進行烹飪操作消除空間障礙。例如,灶臺不像以往平板式的柜子,還額外做了凹進設計,便于使用輪椅的老年人推入;吊柜也設計成感應升降,不用起身便可拿取物品。洗手間區域,在老年人需要起身或坐下的活動處,例如馬桶和淋浴區域都安裝了扶手;而浴室鏡子的角度則向下傾斜,便于坐輪椅的老人使用。
72歲的徐阿婆是首批享受適老化改造升級的家庭之一,她和老伴的年齡大了,在生活中會遇到諸多不便,尤其是從馬桶上或者淋浴后起身很費力,曾遇到險些滑倒的危險情況。此前家人也曾咨詢過裝潢公司,想要對家中進行改造,但因為都是局部更新,裝潢公司不樂于接單,獲悉居民區有適老化改造后,她便提出申請,沒過幾天,就有專業單位上門進行現場勘查,“從改造開始至投入使用,前后不過一周的時間,讓我們老兩口很驚喜。”
據介紹,在樣板間亮相后,居民可以選中最符合家庭需求的某個產品單項訂購,實現家居“微更新”,也可以進行提升品質為主的全面型改造。目前,通過“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老人出一點”的項目理念,讓具有本市戶籍且居住在轄區內的年滿60周歲及以上的低保、低收入、高齡獨居、純老家庭、長護險2級及以上、無子女等老人,在申請改造時均能享受到一定金額的補貼。
形成“孝親敬老”的文化氛圍
這幾個月,陸一居民區的“微更新”也在悄然進行。其中,老年人的需求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從家里延伸至樓道,再從樓道拓展至小區、街區,街道在聚焦老年人安全、健康等需求的基礎上,持續開展適老化微改造。
在孝親廣場,從入口處的隔離欄到休閑座椅,從鋪設孝親廣場慢跑道到換新裝的花箱等項目已陸續實施完成。如今,修葺一新的陽光綠道滿目蔥蘢,房屋外墻立面煥然一新,三五成群的老人圍坐在孝親廣場上悠閑地交談。不遠處,有一個貌似電話亭的紅色“老友”亭。走進其中,老人可以使用一鍵叫車、養老金查詢、12345視頻手語、AI照相館等多種功能。
在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街道升級打造了“樂頤助餐點”,面向陸一小區及周邊有用餐需求的群體提供點餐助餐服務,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則聯合社會公益團隊或社區志愿者提供送餐上門服務。還依托蘭田黨群服務中心,根據老年人娛樂休閑、交友學習的需要,打造包含讀書角、文娛室、會客廳、老年學堂等多種功能空間的“樂藝共享空間”,為老年人提供讀書交友、下棋談天、健身跳操、議事共建的共享園地,配送心理疏導、法律援助、防詐騙、智能手機操作等實用課程。
在智慧健康小屋里,記者看到,在原有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基礎上,這里重新規劃升級成為內含健康自助檢測、健康自我評估、健康指導干預、中醫四診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的家門口一站式健康驛站。根據老人需求,站點強化了中醫特色,引入中醫舌脈象、體質辨識采集分析儀等先進儀器,為每一位就診者生成專屬健康診斷評估報告,并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指導供治療參考,幫助老人防未病、治慢病。
陸一居民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智慧為老數字大屏,則讓老人可以最直觀地看到陸一小區為老服務項目、小區老人情況、小區網格分布、“第二梯隊”結對情況等基本信息,實現“一屏觀社區”。同時,現場配備養老顧問,為老人提供“一鍵式可視化”問題收集、處置、轉辦和反饋服務,并設置“一網通辦”自助服務機,方便老人就近辦理政務。
家住陸一居民區的趙德芬告訴記者,小區里有一位89歲的老人,五年前被子女送到一家養老院,最近回來后,看到小區里的這些變化開心得很,說自己在家門口吃飯、看病、休閑全解決了,還有緊急視頻呼叫功能托底,怎么也不肯回養老院了!“我們感到,社區里‘十大為老服務樣板間’的推出,讓老年人感受到的不僅是便利,更是一種孝親敬老的文化氛圍。”
更多資訊
-
森蘭北塊綠地建成開放啦!你去打過卡嗎?2023.8.25
森蘭綠地是上海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大型楔形綠地,該區域由外高橋集團承擔全面開發建設任務。 森蘭綠地面積約相當于2.5個世紀公園,它以“陽光下自由生長”為設計主題,涵蓋了區域城市生態、風景游憩、運動健身… 查看詳情 >
-
1300㎡滑板公園、約3000套租賃房,集商、住、休閑于一體TOD來了!2023.8.25
據申通地鐵集團介紹,位于閔行區顓橋鎮、毗鄰“大零號灣”的元江路TOD上蓋正在全力建設,元江路保利光合上城一期正在加速建設階段。如今從高空俯瞰,則能看到錯落有致的景觀帶環繞住宅社區。預計自2025年起,… 查看詳情 >
-
上海地鐵60余個出入口已建成未開啟?官方:已明確計劃,推進“應開盡開”2023.8.25
“13號線金運路站建成的8個出入口,只有三個開放通行。早晚高峰車流量大,非機動車都擠在一起,關閉的出入口是否可以開放分流?”乘客的訴求,已經有了回應。上月底,該站點正式啟用多個新出入口,方便周邊市民通… 查看詳情 >
-
除了樹、草坪和凳子還能有什么?上海45座公園已“變身”2023.8.25
上海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集,無法依靠城區的無限擴張來創造更多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所以,在有限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注入功能,成為一個突破口。公園是窺見這個變化的一扇窗。在上海,許多公園已經跳出“幾棵樹、幾塊…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