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經濟強鎮究竟有多強?長盛不衰后背后是啥原因
來源:上觀新聞2023.9.13
2009年12月1日,上海市第一家鎮級農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在松江區新橋鎮掛牌成立。作為上海大都市的城郊接合部,新橋鎮開創性地將鄉鎮聯合社作為與國家級開發區漕河涇攜手合作的載體,共同開發莘磚公路北側1037畝土地,建設高新科技園區——臨港松江科技城。
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創新具備可行性。多年來,臨港松江科技城發展帶來的紅利,為鎮域經濟發展帶來了豐碩成果:落后的車間經濟、工廠經濟,成功轉型為科創引領的新型園區經濟,已開發地塊畝均稅收是上海市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農民成為“股民”,手握集體資產份額,坐享資產升值紅利。業內將這一市郊鄉鎮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成功樣本稱之為“新橋模式”。
不過,進入新發展階段,“尖子生”也面臨發展難題:區域發展龍頭臨港松江科技城增速放緩,園區作為功能平臺的帶動效應不明顯;產業用地不足,低效產業用地更新面臨瓶頸;產城融合水平不夠,交通、教育、商業等公共配套不足,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作為G60科創走廊的橋頭堡,新橋鎮如何揚己所長,在應對新挑戰中探索新的“新橋模式”?
從“有投資嗎?”到“有技術嗎?”
剖析新橋鎮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數據可以發現,一方面,新橋經濟發展正遭受沖擊,占稅收半壁江山的臨港松江科技城發展增速放緩;由于新橋的城鎮化基本完成,房地開發趨于結束,房地產業財稅貢獻驟減至忽略不計。
另一方面,新橋涌現出一批抗波動性極強的中小企業,帶來的稅收增量起到了壓艙石作用。這批企業基本是“專精特新”,市場穩定、產品議價能力強。對沖后,新橋近幾年經濟發展繼續位列松江前列,上半年總稅收達到26億元,呈現極強韌性。
為何會呈現這樣的現象?多年前,新橋憑借鄰近市區的區位優勢,引進龍工為代表的一批制造業企業,迎來第一波大發展。但隨著經濟周期變化,一批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傳統制造業利潤收窄甚至虧損。同時,松江也正處于經濟結構問題日益凸顯的轉型關鍵階段,發展陷入瓶頸。如何破局?
2016年,松江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提出建設G60科創走廊的戰略構想,推動“科創+產業”的發展路徑。
按照松江區委將新橋作為G60科創走廊橋頭堡的定位,新橋鎮決定著力發展“專精特新”型經濟——與其追求“不愁嫁”的大企業,不如吸引和培育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
全鎮上下形成共識后,新橋招商引資理念變了。對待招引的項目,以前要問的是:“有投資嗎?”“有稅收嗎?”現在要問的是:“有技術嗎?”在能耗、產業用地等指標上,新橋鎮將寶貴的土地要素等資源向“專精特新”企業傾斜。目前,新橋共有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1家小巨人企業中,有大半在新橋拿地生產建廠。”新橋鎮副鎮長沈耀庭表示,現代制造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往往希望打造集研發辦公生產等功能于一體化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廠房。
可隨著多年發展,新橋鎮早已沒有空置的產業用地,只能向低效土地“亮劍”。比如,工用機柜行業隱形冠軍企業威圖原有180畝工業用地,但容積率僅為0.48。這幾年,企業一直有擴大產能需要。在新橋鎮鼓勵下,企業通過廠房改擴建提升容積率,將可使用面積幾乎擴大一倍,預計產值也將在去年14億元基礎上翻一倍。
擁有議價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往往不缺利潤,不少企業在拿地前就繳納了數千萬元稅收。數據顯示,如果將新橋鎮近幾年出讓的工業土地按照2.0的容積率折合成平方米計算,可以達到每年1500元每平方米的稅收標準,基本接近樓宇經濟產出水平。
“小巨人”合體搭出“大塊頭”
聯泰科技是3D打印制造行業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占據光固化技術領域全球市場最大份額。多年來,聯泰科技在臨港松江科技城的樓宇潛心研究技術,每年營收增長50%。前兩年,聯泰科技發展一定規模,員工達300多人,需要進行實驗和生產的廠房。于是,在園區和新橋政府協調下,企業拿到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工業用地,作為研發和生產,銷售等適合放在樓宇內的業務依舊留在園區。
近年來,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在新橋鎮與臨港團隊的默契配合下,漸漸形成科創型企業培育的生態閉環:科創型初創企業往往對空間要求有限,臨港松江科技城的載體G60科創云廊內有足夠空間孵化培育企業;企業在樓宇成長到一定規模后,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可以繼續租賃或買樓,需要生產研發基地的企業則到新橋工業園區拿地。
這種模式能避免地方政府招商中面臨的一些難題。少數企業打著“高精尖”的旗幟,要求地方政府支持科創發展,以此為名拿地,實際做著“圈地”搞工業地產的把戲。新橋通過對科創企業閉環培育,能精確甄別這樣的企業。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這樣能對傳統制造業賦能。作為松江制造業重鎮,新橋雖然經濟體量領先,擁有超2000家實體企業,但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生產性服務業相對滯后,難以對制造業技術水平、產業競爭力、產品附加值提供有力支撐。通過與臨港松江科技城合作,這個問題得以解決。
之前,新橋鎮企業誠意電氣因國際供應鏈出現問題,缺少適配電子元器件,生產陷入停滯。可電子元器件種類達億萬種,一時半會難以配型,試錯成本極高。訂單交付在即,眼看企業就要違約。
關鍵時刻,新橋鎮找上了臨港松江科技城里的生產型服務業企業云漢芯城。作為電子產業數字化云制造服務平臺,云漢芯城通過海量數據分析為誠意電氣精準匹配國產電子元器件,并完成了后續原理圖、芯片程序等設計環節,解燃眉之急。
在臨港松江科技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薛酉天看來,通過系統性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熱帶雨林般的產業生態已成為新橋吸引投資最鮮明的特色。
如今在新橋,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充滿活力,一個個“小巨人”企業合體搭出“大塊頭”,形成多樣性、差異化的產業生態。很多產業,不一定偉岸挺拔,甚至低矮“不起眼”,卻能幫助大樹生根,構成熱帶雨林的多樣性。新橋鎮鎮長吳超峰說,G60科創走廊的產業集群和產業聯盟,讓新橋產業鏈的集成功能進一步凸顯,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安全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資源要素面向長三角優化配置
每晚華燈初上時,行駛在G60滬昆高速上的人們不自覺地會被G60科創云廊吸引。云廊全長1.5公里,被譽為世界最長城市產業長廊,也是新橋鎮的城市會客廳。
“G60科創云廊,具有創新主體如云、基金如云、互聯網云的鮮明特征。”薛酉天說,要用足云廊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北拓展帶交匯點的優勢,打造面向長三角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中心。
對于新橋而言,這樣的功能定位,某種意義上已超出經濟強鎮的范疇,要在區域協同中考慮發展。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之前,一家優質企業在云廊成長壯大后,需要大量工業廠房進行生產,在上海很難實現。恰巧,金華市在G60科創云廊里設立協同創新中心和“科創飛地”。園區將企業推介給金華市,并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的方式入股這家企業,構建研發總部在上海、生產制造在當地的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這樣的例子不少。近年來,新橋鎮通過“基金+基地”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升級打造一批“研轉孵投”一體化專業技術平臺。目前,G60科創云廊通過產業投融資,匯聚了麥杰科技、博信機器人等工業互聯網相關領域項目10余個,與海爾COSMOPLAT、用友精智等一大批頭部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打造“16小時不打烊”的產業社區,是新橋探索產城融合過程中的點睛之筆。放眼全球,科技園區大多選址在郊區城市,配套功能相對不完善。進駐企業的人才大多選擇居住在距離園區較遠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通勤成為制約產業人口導入的最大阻礙,也成了進駐企業的心結。
不過,G60科創云廊不一樣,這是一座“無邊界的城”。云廊里產業和社區之間沒有圍墻、沒有邊界,既是產業園,也是生活城。去年底,軌交12號線西延伸正式開工建設,設置G60云廊站點,補齊了云廊周邊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產城融合程度越來越高。
眼看G60科創云廊區域發展如火如荼,成為全球優秀創新人才的向往之地,可擺在新橋鎮班子面前的,還有另一道難題——相比云廊區域,新橋鎮其他區域發展滯后,以道路為例,老城鎮和工業區的路況差、道路狹窄,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匹配,但道路改擴建又涉及兩旁企業和居民的動遷問題。
對此問題,新橋已在探索解決之道,一套綜合立體化交通體系正在穩步構建。“能夠解決實際難題的好方法,就是我們需要落實的金點子。一個個問題的最優解,就是新的‘新橋模式’。”新橋鎮黨委書記黎軼表示。
更多資訊
-
上海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起點的這幢百年老樓,里面有啥好看好玩好逛的?2023.9.15
前不久,東一美術館發布了延展公告,將時下備受矚目的“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展延期至2023年10月15日,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的觀展機會。 東一美術館位于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的上海久事國際藝術中心大樓內。… 查看詳情 >
-
智能化樓宇管理,全方位配套服務!莘莊解放大廈打造上海知名創意設計基地2023.9.15
近年來,上海的文創產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在助力城市更新的同時,對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也進一步提高。其中,文創園區則成為文創產業的重要的產業載體和平臺,并逐漸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新亮點和新動能。自上海報… 查看詳情 >
-
在上海打造世界級畫廊周品牌?這些外灘頂級畫廊正在共同行動2023.9.15
2018年11月,貝浩登(上海)于虎丘路27號“琥珀大樓”頂層揭幕。這是這家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之一在亞洲的第四分支,亦是其在亞洲最大的空間。上海空間的設立為貝浩登眾位國際藝術家的大型展覽及藝術… 查看詳情 >
-
楊浦科技創業中心:踐行城市新興產業運營商,提升楊浦科技創新策源力2023.9.14
全過程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全方位提升創新產業競爭力,全要素激發創新生態生長力,全領域彰顯創新環境吸引力——日前召開的十一屆區委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楊浦區委關于貫徹落實十二屆市委三次全會精神 深化高…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