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讓半幢樓居民受益的排煙口,重構了人與人關系

來源:上觀區情2017.11.15

天津路500號本月將完成“微更新”,目前雛形已現,除了美化小區環境、打造讓居民受益的共享空間,這處“微更新”還更進一步,嘗試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油煙問題。

如果中午與傍晚走進天津路500號沿街的小樓,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走到三層以上,會被繚繞的煙霧嚇一跳,嗆人的氣味撲面而來,粘在頭發、衣服上,久久不會散去。這不是著火了,而是家家正在燒飯。

天津路500號,近百年的石庫門建筑,沿街圍合建筑為5層,內部僅有兩幢兩層建筑,由英國人設計,尺度較小、很有特點。天津路500號本月將完成“微更新”,目前雛形已現,除了美化小區環境、打造讓居民受益的共享空間,這處“微更新”還更進一步,嘗試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油煙問題。

俯瞰天津路500號。唐燁攝

樓內集聚煙霧,居民苦不堪言

天津路500號沿街小樓結構非常奇特:整幢樓有好幾個曲折向上的通道,從其中一個樓梯往上走,一到兩層非常規整,走到三層眼前“豁然開朗”,變成了一條走廊十多戶的結構。據說,原建筑是三層樓,數十年前被加建為五層樓。

三層之上的居民,家家生活空間局促,所以長長的走廊成了公用廚房,幾乎每戶門口都擺放了廚具。

一般人家的排風口,都是在建造之初鑲嵌在建筑中,但這幢樓在搭建之初就沒有廚房的設計,所以三層以上家家都沒有排煙口。做飯的煙霧全部順著樓道升到五樓,再從五樓沿墻一排不到30厘米的柵欄空擋排出去。碰到30多戶人家集中燒飯,小窗根本來不及排煙,就在樓內集聚。據說,街道工作人員與設計師第一次進來查看場地,正趕上居民中午燒飯時間,被嗆得夠嗆,有工作人員當晚回家一進門,就被家人聞出滿身“煎帶魚”的腥氣。

“做飯好像打仗,趕快做好躲進屋里”,有居民這樣說,日日如此,苦不堪言。所以,當街道對這處小區提出“微更新”的想法時,居民們就紛紛提出了改善通風條件的問題。

小區內的弱電線被收入新搭建的架橋,架橋下方位置被充分利用,搭建了花架,美化環境。南京東路街道提供

改結構,給家家裝個排風口?在這里不可能實現。“這里的房屋幾乎有上百年歷史,當年的設計圖早已找不到,輕易更改房屋結構,可能會造成安全隱患。”街道工作人員說。而居民家中的廚房都在靠近走廊一側,從窗戶伸出排煙管的傳統方式在這里也失效了。

最初,設計師嘗試將五樓頂部的窗戶開得大些:原來一排封閉的更大一些的木質窗被換成了扇葉窗,30厘米的空擋裝上了可以打開的推窗……但排煙效果還是不理想,特別是位于三樓夾心層的“悶罐頭”,油煙根本“無路可走”。

主動做“樣板”,自我更新意愿被激發

經過多次實地測量,設計師覺得,要滿足這么多戶人家做飯的要求,一定要安裝排風管道,最可行的辦法是:在樓道內安裝統一的排風管道,再將居民家中的排風扇接在管道上,最后把煙排到屋頂。三層到五層,每層有11戶居民、共33戶居民,需要搭建11個排風管道。

唐燁攝

巧的是,三層到四層、四層到五層存在錯層。三層、四層居民家的窗戶到走廊之間,有一塊一平方米的懸空區域,排煙管道可以從三層通到四層;五層居民家的窗戶比較靠前,與走廊之間區域比較小,排煙管道需要在四層拐個彎再從懸空區域通到五層,最后通到屋頂。這樣排出去的管線,不需要改動房屋結構,也不會因大規模破墻開洞對房屋墻體造成太多影響。

不過,這個方案并沒有得到三層到五層全體居民的支持。三層居民全部贊同,因為煙霧對生活影響最大;四樓、五樓不少居民都反對,因為煙霧對他們影響相對小些,而排煙管線從自家窗口前經過,有些居民擔心會產生噪音,也不喜歡看到窗口前豎著一個大管線。

眼看這個方案陷入僵局,街道與居委會沒有放棄這次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機會,拿著圖紙給居民一遍遍講解。最終,十多戶人家都表示愿意試試這個方案,還有居民說,要以自家作為“樣板”帶動其他人家。

街道與設計師根據房屋結構選擇了其中幾戶人家進行“試驗”,不久前三根排風管在樓道內豎起來,9戶居民家的排風扇都被接到了排風管上。首批“試驗”的居民都覺得效果不錯,但排風管的外形還不夠美觀。街道接下來將為有意愿的居民繼續安裝排風管,同時改進排風管的視覺效果。

“微更新看得見的變化,是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看不見的本質,是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讓半幢樓居民都受益的工程,就是在努力重構人與人的關系。街道希望以這個項目,激發起居民自我更新的意愿,營造老弄堂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的人際關系。”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婷婷說。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