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小區墻面上出現20米高的涂鴉,究竟誰干的?

來源:上觀區情2017.11.22

城市的多元共治意味著并非政府一家對社會負有管理責任,而應該有很多積極的行動者。是否能夠通過一些推進自治的部門、機構,把整個社會組織起來,這是關鍵。

棲霞路東方路路口的梅一小區,處在陸家嘴繁華區域的背面。近30年的建造歷史讓小區房屋的墻面晦暗失色,路人匆匆走過,甚至不會多瞧一眼。

幾個月前,靠近天橋的那幢居民樓外墻上,突然“長出”一面高約20米的巨幅涂鴉。畫面上,一只雄姿英發、立體靈動的老虎頷首回望,仿佛下一秒要邁進墻壁深處。穿過天橋的人們忍不住掏出手機,記錄下這幅露天“藝術品”,老舊小區因一幅墻繪變成新的都市景觀。

不過,想要在街頭完成這樣大體量的藝術作品并非易事。改變房屋外觀,要經過誰的同意?作業車開到墻邊,可能引起占道,需要誰的許可?繪畫者登高近20米,安全誰來負責?社區里一個微小改變的背后,究竟是哪些人、哪些力量在起作用?它們之間又是怎樣互補合作的??


帶著民間創意當“說客”

目前,在整個陸家嘴街道,像這樣的巨幅墻繪已經完成了4幅,它們為滄桑的老房子增添了藝術氣質,也給老舊小區微改造提供了一種有趣的路徑。

以老虎墻畫為例,最初的創意來自國內一家墻漆公司。他們向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表達了免費為住宅建筑提供墻面涂鴉服務的意愿,并聯系了國內外知名的繪畫藝術家。基金會反復斟酌,最終將藝術墻繪與老舊小區微更新項目結合,主動出面完成各環節協調工作。

一手推進墻繪項目的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前秘書長焦興旭告訴記者,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雖是獨立于政府、企業的民間組織,以服務社區需求立足,但天然具備協調和粘合官方力量與民間意見的樞紐作用。

在征詢創意環節,基金會借由街道的支持,獲得了群眾信任,做了大量需求調研,甚至吸納了來自各行各業志愿者的思路;在向相關機構‘推銷’創意、尋求政府許可時,基金會的路徑和渠道也較其他外部力量更為順暢。“創意、資源來自民間,政府保駕護航,能夠給社區帶來真正新鮮的改變”。?

經過前后數周的意見征詢、磨合,最終,陸家嘴街道下屬分管街道風貌的部門對藝術家的作品創意和內容予以認可;當地城管署批準同意創作期間室外作業車部分占道施工;小區居委會、業委會、所涉房屋業主對創意和創作行為表示了贊同。正式施工一周后,梅一小區擁有了這一高辨識度的街景。

在近日同濟大學主辦的2017“城市與社會”國際學術論壇上,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點評了墻繪案例,并表達了觀點:國內社區中,創意的、新鮮的點子常常來自民間,但能否落地要通過官方機構解決一個“安全性”問題。承擔溝通橋接職能的社區基金會等自治組織,恰恰可以為民間創意找到合理合法的實踐路徑,是完善居民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動員專業的力量,辦社區的“小事”

自2014年市委“一號課題”配套文件明確鼓勵街道、鄉鎮探索設立社區發展基金(會)以來,上海目前已成立超過40家立足社區、服務社區的社區基金會。

焦興旭告訴記者,就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而言,盡管成立之初設想的廣泛吸納第三方資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義并沒有充分顯現,基金會自接受陸家嘴街道100萬注資后,僅零星收到幾次社會捐贈及委托,但對社會各方資源的整合、社區更新操作路徑的探索,以及社區參與力量的動員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入手空間更新項目前,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常態化運作了白領剪下頭發,為癌癥患者定制假發的“青絲行動”以及婚慶鮮花二次利用,贈予社區老人的“余香rose”等社區參與性項目。這些活動的思路大都來自于國內外已有的社區實踐,整合利用的也是街道內現成的資源,憑借有趣的形式吸引了各行業、年齡段的社區參與者。
去年3月,已積累起相當數量“粉絲”的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碰到了一個特殊的社區需求。福山路商城路口一家健身房企業主動找到街道,希望出資對其門店前的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提升。?因該路段毗鄰地鐵站,人流量大,周邊社區居民途徑率高,一旦改造可提升街區活力,多方受益。最終,街道承接項目,并轉手給基金會具體操作。

與組織常規的社區活動不同,空間更新不能光靠“人多力量大”,需要有規劃專業團隊把關和推進。通過基金會志愿者招募的平臺,社區內多名具有設計經驗基礎的專業人士被挖掘出來。經過現場踏勘和場地分析,福山路項目很快有了初步方案。

前期設計完成后,基金會項目組又花了近兩個月時間,在項目相關的幾個居民區開展參與式規劃活動?。長期居住并工作在福山路400米半徑區域內的居民,有上百人參與到問卷調查中,對改造后空間應該具備的功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經基金會聯系推薦,最終,同濟大學景觀系的專業團隊介入,引導居民、設計師參與完成項目的深化設計。經過專業設計的空間改造項目不再停留在基本的環境改善層面,連同周邊街區的夜間采光、停車、行人動線、后續環境管理等問題也一并有了專業化、人性化的解決方案。于海教授進一步指出,城市的多元共治意味著并非政府一家對社會負有管理責任,而應該有很多積極的行動者。是否能夠通過一些推進自治的部門、機構,把整個社會組織起來,這是關鍵。

目前,改造后的空間命名“跑道花園”,已成為當地居民開展街頭沙龍、趣味運動會等業余生活的重要場所,也為街道將來準確對接專業團隊、快速動員居民參與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操作路徑。

改造后的“跑道花園”。

題圖來源:杜晨薇 攝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