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露天菜場、中央菜場到三角地小菜場、知青菜場,老上海菜場史你知道嗎?
來源:上觀區情2017.11.22

關于老上海的小菜場發展史,你知道多少?
19世紀中葉,上海老城廂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萊和肉禽蛋、豆制品,主要由近郊農民或攤販每日清晨在集市上設攤出售,或串街走巷叫賣。也有購自街面的肉店、蛋鋪、腌臘火腿莊和雞鴨魚行,以及前店后場的豆腐筋粉作坊。當時在縣城內外沿黃浦江及城隍布周圍的鬧市區小東門、九畝地(今露香園路、大境路交會處附近一帶)和小橋頭(今凝和路)一帶集市貿易比較興旺。這可以說是露天萊場的雛形。然而,當時還沒有“小菜場”的概念。
早期菜場是外國人建的
上海正式開埠后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國商人漢璧禮與一位法國神甫拉波爾德里經法租界市政機關公董局批準,在洋涇浜邊(今寧海東路東端一帶)空地上搭了幾個大棚,命名“中央菜場”,并訂立攤販繳付租金的辦法。公董局也發出通告:從1865元旦起,租界菜販都得集中進場營業。由于當時居民沒有上菜場的習慣,攤販也不愿繳租金到菜場營業,不到一年,中央菜場便關門停業,但這一創舉也成就了上海第一家室內小菜場。
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在原英租界也出現了早期的室內菜場。在當時盆湯弄(今南京東路山西路)一帶,攤販較多,常被租界巡捕拘罰。有位富人楊子京出于憐憫,捐資在一塊空地上用蘆席蓋起一個菜場,當時稱為“東荒場菜場”。后來市面興盛,清同治十一年,租界當局又在荒地對面楊子京的另一塊基地植石柱,蓋鐵皮,允許菜農設攤。此后楊子京把之前的那塊用地捐給當局,工部局就以木板蓋成一個菜場,在里面設攤的每月繳捐1銀元,被稱為“西荒場菜場”。5年后又改為鉛皮棚。這個菜場直到20世紀30年代前因翻造里弄住宅才遷到福州路浙江路。
早期的菜場還有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英國教會出資建造的楊樹浦太和街菜場,磚木結構;清光緒二十九年老城廂的唐家灣菜場,木結構人字形梁架,上覆小瓦下支石;清宣統二年(1910年)的松潘菜場,鐵皮棚架結構;和在這前后的愛而近(安慶)菜場,哈同菜場(安義路,當時為大地產商哈同產業),民國6年(1917年)西門(順昌路)室內菜場。
19世紀后期,租界工部局先后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筑了文監師路、漢璧禮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漢陽路、峨媚路),這三條路相交處形成一塊足有10畝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
幾位英國人就在這“三角地”建立了一個叫做“飛龍島”的游藝場,這也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個綜合性游藝場,主要游藝就是“滑車”,在一幢樓房與平地之間設有一定坡度和呈波浪起伏的鐵軌,軌道上安裝滑車。滑車由高處向低處下滑,在波浪形軌道上起伏,對當時的上海人來講確實是一種有驚無險的“好白相”東西。過了好幾年,滑車的設備陳舊破損而得不維修和改造,還時常發生滑車傾翻傷人的事故,于是破工部局勒令停業,這塊空置的“三角地”就漸漸成了一個露天的菜場。
1890年,隨著虹口地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正規公用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工部局因勢利導,在此搭建了一個頗有規模的木結構室內菜場,這就是著名的“三角地小菜場”。1916年,工部局又將菜場重建為二層(部分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層為蔬菜市場,二層為魚肉副產品市場及罐頭包裝食品柜,三層規定為各種小吃點心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三角地菜場”始終是上海灘占地面積最大,經營品種最全,服務設施最到位的室內菜市場,“三角地”也成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場的代名詞。
三角地菜場引領室內菜場“風潮”
上海解放后,三角地菜場以“巧理千家菜,溫暖萬人心”為宗旨,開創菜場規范服務新風尚。1959年,菜場經理王福洲出席全國群英會。三角地菜場是上海最大的室內菜場之一,以經營蔬菜、肉類、禽蛋、水產、豆制品、腌臘為主,兼營上特產、南北貨、調料、飲料等。多年來,一直保持供應充足,服務優良,買賣公平,購買方便的特色。
1978年后,該菜場與市郊、外省市建立70多個商品采購加工基地,自行組織貨源,設立野味、水發、廣幫蔬菜、盆菜等18個特色專柜。1990年增設包裝副食品商場,長期對所屬地區的殘疾人、烈軍屬送菜上門,專柜供應商品;堅持為社會救濟的孤老贈送節日菜;代客校秤、代斬骨頭、代發魷魚、代驗商品質量。菜場于1992年建成超市,經過兼并與租賃房屋以后,營業面積達8200平方米。1979年、1983年受到國務院和商業部的嘉獎。1986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1987年獲國家五一勞動獎狀。1992年被評為全國先進企業,1993年內貿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1993年,三角地菜場銷售總額1.18億元,居全市同行業之首。
虹口三角地菜場1994年因市政改造拆除,但“三角地菜場”的品牌得以保留。現名“三角地菜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20世紀20年代起,租界當局開始陸續建造西式的大中型室內菜場,有三角地、鐵馬路、八仙橋、白克路(鳳陽路)、馬力斯(老大沾路)、四馬路(福州路)、西摩路(陜西北路)、大自鳴鐘(西康路),以及遼陽、八埭頭(平涼路)和唐家弄(福北)等10多個。另外,上海銀行、中央信托社和陶桂記營造廠也分別造了大成(新閘)、西寶興和虬江菜場。這些菜場都已經是鋼筋水泥結構,樓面有2層、3層,底層有柱無墻,四面架空,顧客可從各個方向進出,購買方便。
建成后,租界當局張榜招租,菜場內按3×3或3×5尺規定攤基,每只攤基收租金銀元若干。在建造室內菜場的同時,租界當局還將自然形成的露天設攤處,劃定地段,規定攤販申請執照集中固定營業。
較著名有“菜市街”(寧海東路)、麥琪路(烏魯木齊中路)、巨賴達路(巨鹿路)、嘉善路、徐家匯(今華山路)、安義路以及諸安浜等馬路菜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本市已有49個菜場。抗戰結束后,國民政府接收了22家室內菜場,稱為市立菜場。其領導關系參照原租界當局放在市衛生局,下設東南西北中5個菜場辦事處。
由于組織龐大,開支甚巨,一年后裁撤辦事處,于1947年4月組成菜場管理所,國民政府對菜場的管理基本上沿襲租界當局的辦法,即對攤販設攤采取租承制。1947年底有攤基1萬余個,最多的為三角地菜場有1155個,西康、北京和陜北等菜場有300至500個。
新中國菜場管理歷經變遷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菜場管理所進行改組,將菜管所由衛生局劃財政局。不久,菜場劃歸工商局管理。當時,工商、稅務部門主要采取2項措施;一是加強市場管理,經常對商品質量、價格和衡器進行檢查,對投機違法行為,視情節輕重給予口頭批評,責令書面檢討。登黑板報,具結悔過及罰款等措施;二是加強稅收管理,對攤販稅收采取自報公議、民主評定及每天預提稅款、零存整付等方法。為了推進管理,在攤販中建立代表會議制,并組織小組,通過讀報、學習等形式,進行愛國守法等教育。
20世紀50年代初,菜場供應的蔬菜日均在1000至1400噸。“大躍進”后,日均供應量達2000余噸。1961和1962年日均供應3000至3600噸,人均每天供應0.47至0.58公斤,是歷史上吃菜水平的最高點。當時,蔬菜已從進場交易、自由選購實行統購包銷,計劃上市、計劃分配、計劃供應,菜場缺乏經營自主權。
1965年起,合作菜場蔬菜零售虧損每年已達100至200萬元,靠“以葷養素”維持經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中心菜場穩定在150個左右,供應網點有500余個。為有利于副食品市場供應,調節淡旺,70年代起市區公司已開始為菜場籌建小冷庫,配備機動貨運車。在蔬菜零售供應上,日均供應在2300至2500噸,保持人均每天0.40公斤的吃菜水平,但淡旺矛盾突出。品種單調,質量下降經營繼續虧損,1970年和1972年最高達700至800萬元。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集市貿易的恢復和發展,知青菜場的興辦,稍晚又出現了一批農辦菜場,蔬菜副食品零售單一計劃渠道的模式被打破,開放性、多渠道供應的格局形成。
到1990年,通過新建、改建和劃細劃小,全市有獨立核算菜場224個,其中國營菜場15個,供應網點共511個。有67個菜場進行改造,陜北、八仙橋等37個菜場已成為商場化、商品包裝化、設備現代化、計量電子化、經營“大副食”(增加經營糖酒南北貨罐頭等)和全日制供應的新穎副食品商場。
有的還在場內開辟“自選商場”小區;有30個馬路菜場或進入室內、或改造成商亭式菜場。菜場各類設施進一步配套,商品供應豐富。到1990年,通過新建、改建和劃細劃小,全市有獨立核算菜場224個,其中國營菜場15個,供應網點共511個。有67個菜場進行改造,陜北、八仙橋等37個菜場已成為商場化、商品包裝化、設備現代化、計量電子化、經營“大副食”(增加經營糖酒南北貨罐頭等)和全日制供應的新穎副食品商場。有的還在場內開辟“自選商場”小區;有30個馬路菜場或進入室內、或改造成商亭式菜場。菜場各類設施進一步配套,商品供應豐富。
更多資訊
-
服務創新藥研發,這個研究中心打通實驗動物全鏈條2023.8.17
每個救命新藥上市之前,是如何確保它安全有效的呢?這里有一個重要門檻,所有候選新藥、醫療器械在進入臨床實驗、給人試用之前都必須要經過嚴格且充分的動物實驗階段。在浦東張江,就“藏著”一座國內一流的動物實驗… 查看詳情 >
-
金色中環又添商辦綜合體,TOP芯聯項目要來了2023.8.17
8月16日上午,浦東建設正式發布TOP芯聯項目。作為浦東建設首發的商辦綜合體項目,TOP芯聯集智能辦公、商務休閑及生活體驗于一體,將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 TOP芯聯位于浦東成山路718弄,… 查看詳情 >
-
護航新能源汽車“出海”,外高橋邊檢站不斷優化口岸營商環境2023.8.17
日前,在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通碼頭,70余輛國產新能源汽車有序駛入利比里亞籍“金色之星”滾裝輪,將被發往土耳其,進入中東市場。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外高橋邊檢站實施出入境船舶24小時隨到隨檢“零等待”和離… 查看詳情 >
-
高風險、非共識、顛覆性,“無人區”基礎研究難題怎么解?三問李政道研究所2023.8.17
上海張江,李政道研究所(TDLI)的球形大廳連接著兩棟平行樓宇,更像“中國筷子夾起地球”。帶玻璃幕墻的球形大廳內,在所長張杰院士策劃與帶領下,全體研究人員通過33次集中討論,今夏共同創作成長達600米…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