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有兩片影?在西岸,“中國制造”的想象力從這里走向世界
來源:上觀區情2017.11.28

2017?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4天4.6萬人,在上海名目繁多的展覽會中并不出挑。但作為一個年僅“4歲”的藝術類博覽會,日均過萬的流量已經能說明問題。當普通老百姓主動走進展覽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藏家、專業機構欣賞同一件藝術品時,上海正不斷接近國際最前沿的藝術生態,而世界也正從上海不斷了解中國藝術和中國觀眾。
有質感的博覽會是學術的
王衛所在的馬凌畫廊今年帶來了中、美、法、盧森堡等國藝術家的作品來到西岸參展。這些藝術家均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參展作品既有畫作也有大型戶外裝置。除了王衛的《樹影》,法國新銳藝術家艾域克·柏達的兩件視角刁鉆的作品《庫比肯3.3》和《大氣》也在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展出。前者是由鋼材構建的“五維空間”結構,后者索性將一臺電風扇放置在了盛滿食用油的亞克力箱中,佇立在黃浦江邊。
《樹影》
戶外裝置作品的展示場地與最終呈現效果密不可分。王衛就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坦言,直到自己走到西岸藝術中心大門口,看到遠處被幾片水泥地包圍的那棵孤零零的大樹時,才突然靈感乍現,設計出了《樹影》。“當天下著小雨,配上周邊工業時代遺留下的景觀,一剎那間就產生了為這棵樹再加一片影子的想法。”此外,王衛專門采用馬賽克材料來制造“人工樹影”,同西岸頗具工業感的岸線相呼應。
“西岸藝博會很學術,這一點很難得。”收藏家喬志兵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自己同往年一樣,在西岸藝博會開幕首日就抵達現場。今年,喬志兵分別收藏了來自豪瑟沃斯畫廊和空白空間畫廊的幾件國內外藝術品,在他看來相較同期在上海舉行的另外幾場藝博會,今年的西岸藝博會展覽空間布局更為精致,展品的深度和新銳特色突出,具有學術化的風格。
馬凌畫廊總監廖薇則表示,這次畫廊帶來的展品大部分是中生代藝術家的新銳之作,但無論是觀眾問詢度還是最終銷售成績都令人欣喜,這令畫廊更有信心引進新銳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上海藝術品交易市場潛力可期
在上海,藝術、工業和黃浦江正愈發頻繁地“組團”出現。位于黃浦世博地區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改建自原南市發電廠的主廠房,頂著昔日“亞洲最大散裝糧倉”的浦東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變成了今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會場。同樣有老廠房、美術館和沿江景觀的上海西岸,則率先擁有了自己的藝術博覽會。
2017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既然是藝博會,最不可忽視的功能還是“交易”。今年西岸藝博會開幕前一天,日本大田秀則畫廊在西岸藝術中心附近開設了全球第三家展覽空間。第二天,他們就帶著日本當代藝術大師草間彌生創作于2013年的大型雕塑參展。 這件標價1500萬元的作品位于西岸藝博會主場館的入口處,風格還是草間彌生標志性的波點圖案,稱其為“全場最吸睛”作品毫不為過。
同大田畫廊一樣,佩斯畫廊也連續四年“全勤”了每一屆西岸藝博會。今年,這家來自紐約的世界級畫廊在藝博會首日就陸續售出了奈良美智、宋冬、奇奇·史密斯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此外,在國內仍屬小眾的影像藝術作品在本屆西岸藝博會上也受到藏家追捧,美國藝術家亞當·彭德爾頓的《我們(我們并非世代相繼)》在開展首日就以超過9.2萬元的價格成交。
“天才帳篷”外景
“雖然上海在藝術品交易的稅收上優勢還不明顯,但顯然有越來越多海外藝術機構正通過西岸藝博會為進入中國市場做準備。”喬志兵認為,同時具備硬件和軟件孵化能力的西岸,正成為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當代藝術的標桿。但他也指出,西岸需從文化經濟政策、場地基建、品牌扶持等多方面給與入駐藝術機構長期穩定的支持,并保持挑選機構的國際高標準,才能真正擔負起向世界展示中國和上海文化軟實力的窗口功能。
構建國際影響力反哺城市精神
近日,改建自上海水泥廠原址的上海夢中心發布了其詳細的項目規劃,20座文化場館、6500個劇場座位、1600個影院座位、每年1000場文娛演出和300個文化商業租戶將于明年起陸續登陸西岸。
上海夢中心效果圖
“要‘填滿’這些優質文化內容,光有藝術家、觀眾、場館和博覽會遠不夠。”西岸集團產業推進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建立完整的藝術生態鏈,才是西岸從濱江鐵銹地帶蛻變成藝術人文高地的根本。于是,與今年西岸藝博會主會場一街之隔的“天才帳篷”孕育而生,白色的帳篷內展示著16家新晉畫廊和新晉藝術家的作品,分別來自上海、北京、香港、東京、新加坡、馬德里、紐約、柏林等全球12個城市,為的就是吸引世界范圍內的藝術潛力股來到西岸。
大田秀則畫廊上海空間負責人告訴記者,畫廊自1994年在東京創辦后,直到2012年才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個海外“分部”,但僅隔五年就在上海西岸開出全球第三家空間,正是因為上海正在亞洲當代藝術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吸收不同領域創作力豐沛的藝術家加入畫廊,上海空間能成為一個理想平臺。”
身為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創辦人,喬志兵向記者透露,這座預計將于2018年11月正式開幕的藝術公園不僅會集合展覽空間、廣場、綠地、餐廳、書店和教育中心等完整的藝術體驗與消費生態,還將成為國內外藝術家共同的展示平臺,開幕首展就將是喬志兵的個人收藏展。
在油罐藝術中心周圍,已經成立的余德耀美術館、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喬空間與諸多在建的藝術機構正不斷補充西岸的藝術生態,使得上海市中心這塊寶貴的“大衣料”在當代藝術領域具備全方位的輻射能力,不斷滋養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
題圖說明:2017?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主展館
更多資訊
-
聚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產業,浦東這家孵化器以數字孵化推進創新賦能2023.8.22
北航天匯孵化器成立于1999年,充分依托北航學科專業優勢,結合高校的綜合智力資源與社會優勢資源,孵化培育了一批擁有硬科技實力企業,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孵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順應國家長三角協同發展戰… 查看詳情 >
-
市域鐵南楓線年內開工,規劃研究地鐵27號線!上海臨港將推進這些重點工作2023.8.22
8月21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介紹臨港新片區四周年發展成就及下一步總體考慮等有關情況。 記者會上獲悉,下一步臨港新片區將繼續堅持以“… 查看詳情 >
-
打造“年輕人的城市”,臨港新片區多措并舉吸引年輕人2023.8.22
8月21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臨港新片區四周年發展成就及下一步總體考慮等有關情況。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表示,臨港新片區成立以來,始終把”以人為本“作… 查看詳情 >
-
面對“巨無霸”鄰居,港匯恒隆的“先手棋”下得如何?2023.8.22
“我在恒隆,徐家匯那個。”“這個是港匯恒隆,上海人都習慣叫‘港匯’。”1999年歲末,商業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港匯廣場在徐家匯開業。作為恒隆地產在內地開業的首個商業地產項目,媒體形容港匯廣場的開業是“…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