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 | 你只知道萬國建筑群,卻不懂上海老城廂
來源:上觀區情2017.12.7

大多數國人對于上海的認識是從外灘開始的。彩旗齊飛的十里洋場,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點,也定義了1840年后上海百年歷史的內核。
可外灘真的能代表上海嗎?近年來,上海歷史在城市景觀層面的“起點”得到了景觀學界的探討。開埠以前上海的城市肌理究竟是怎樣的,直至今天還留下怎樣的傳承和延續,未來這些歷史景觀又將何去何從?一切都可以從擁有700年歷史的上海老城廂說起。
熟悉而陌生的老城廂
城廂,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區域概念。上海史研究專家薛理勇在《上海老城廂史話》一書中,這樣定義城廂區域范圍:城墻以內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經濟活動的區域稱之為“廂”。所以城廂一般指代城內和城外較繁華的地區。
在上海開埠前,老城廂的地理覆蓋范圍大約是上海縣城城內區域以及臨江的十六鋪一帶。其時,上海河道縱橫,民居沿著河岸和橋梁集聚,店鋪日益增多,呈現出一派江南水鄉市井特色風貌,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到嘉慶32年(1553年),上海縣已堪稱江南地區一座有相當實力的縣城。為防止倭寇進犯,當地民眾共同修筑了周長約9里、高約8米的城墻,設環城6座大門。此后因出入城門的人流量不斷加大,大門一度增開至10座,分別是新北門、小北門、老北門、新東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老西門。
上海開埠后,租界范圍擴張,現代市政建設也開始進入老城廂,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顯著的變化是,上海城墻拆除了,并填埋了原護城河,原地筑起中華路和民國路(解放后民國路改稱“人民路”)。
按照今天劃定的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剛好是人民路、中華路所圍成的近圓形區域。倘若你乘坐上海公交11路環線,還可重溫一遍以過去的城門命名的9處公交站名,它們可謂是證明上海城廂邊界存在過的非物質文化遺存。
老城廂里包含人們熟悉的豫園、老城隍廟、九曲橋等經典建筑群,還有令人陌生,甚至頗感詫異的大量衰敗的二級以下舊里和數以萬計的手拎式馬桶。
老城廂的價值該如何看待?
在前不久同濟大學舉辦的一場有關老城廂保護的研討會上,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較完整地總結了上海老城廂700余年發展變遷史上最主要的歷史文化積淀。
他指出,從城市格局到街道景觀,從街巷肌理到園林,加上宗教與世俗、公共與私人、文人與商業以及林林總總的非物質遺產,構成了一個生活形態和物質空間的有機整體。老城廂里既有江南城鎮的傳統文化蘊涵和市井生活的豐富性,又融入外來文化和現代生活要素,讓老城廂在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景觀中顯得尤為珍稀,“它既可以成為中外游客體驗傳統江南街市文化的最佳去處,也可以成為城市慢生活的環境基底。”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份有關城市保護的國際文件《關于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建議》。文中指出,“城市遺產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資產,由持續存在的文化、累積的傳統和經驗所創造的歷史層積性價值所定義”,明確表示城市保護要關注建筑等物質肌理的演化和傳承。換句話說,一座城市在經年累月的發展中客觀形成的物理遺存和層層積淀,都值得呈現和弘揚。上海不應有了外灘,就放棄了延續700年的老城廂。
然而在歷史文化風貌保護的過程中,老城廂片區與其他片區的地位顯然是不對等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戴鞍鋼在當天的研討會上,也談到了這種不平衡現象。
他指出,今天的人們似乎有意無意地割裂了上海開埠前、后的歷史,出現了重古鎮、重石庫門,卻輕老城廂的情形。事實上,“歷史是不能隔斷的,租界的發展與老城廂的底蘊有著分不開的聯系”。此外,即便同一些古鎮相比,老城廂的價值也并不該被輕視,甚至應當重視。
戴鞍鋼進一步指出,當前上海老城廂最具代表性的有五個板塊。一是十六鋪至董家渡一帶,云集花衣街、筷竹弄、蘆席街等一條條專業街市,如今雖僅剩路名,仍是上海曾經“以港興市”的見證;二是小東門一帶,當年作為貨物上岸后的倉儲集散地,到處是用于進行南北貨和東南亞洋貨交易的洋行;三是豫園地區,既是園林觀光勝地,也因近旁寺廟觀堂集中,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和移民文化;四是文廟地區,見證城市文教板塊歷史變遷;五是中南部居住區。五大板塊有必要重新梳理文化脈絡和歷史遺存,將開埠前后近1000年的上海史接上。
老城廂需要怎樣的保護?
歷史環境往往代表著一個地方的人文特色,其中包括建筑、街巷、場所、業態、活動以及獨特的氛圍。張松在文章《城市歷史環境的可持續保護》中指出,“保護”的概念不是要把歷史環境現狀固化下來,而是為了保持自然環境和歷史環境的品質所做的動態維護與管理。
面對日益衰老的上海老城廂,能否通過對各類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及周邊環境的保護整治、設施改善,提升地區功能和環境品質,實現保護、利用的結合是關鍵。
張松建議,探索整體保護和有機更新相結合的機制,借鑒武康路等風貌保護道路的成功整治經驗,在城市有機更新過程中,應積極推進歷史街坊地塊和街巷整治,切實改善當地居民的住房條件,尋求人類現代生活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的有機結合。過程中,如果可以采取以居民為主體的多元參與模式,也將可能為老城廂整治注入新活力。
其次,能否通過對文化建筑、歷史建筑的修繕后活化再利用,在老城廂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承基礎上,相應引入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產業,保證產業業態活力,促進整體復興。
張松以福佑(北)地塊(臨豫園城隍廟)的規劃設計舉例,設計團隊在對該地塊內歷史建筑仔細排摸的基礎上提出,將延續交錯密布、蜿蜒曲折的傳統街巷網絡,延續原本老城廂高密度的傳統空間肌理,完整成片保留質量較好、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筑組團,并依照原始城市肌理插建小尺度建筑。最終,這里有可能會形成不脫離老城廂本質內核的海派商旅文居特色功能片區,為老城廂注入新的功能。
更多資訊
-
浦東加快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今年將開展新一批試點2023.9.1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擴大內需、推動消費加快恢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實踐。在浦東,按照商務部《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要求,部分基礎較好的街鎮已經開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創… 查看詳情 >
-
新場鎮優化升級打造現代城鎮專項行動方案出臺2023.9.1
為全面貫徹落實浦東新區現代化城區建設相關要求,新場鎮日前出臺《新場鎮優化升級打造現代城鎮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分別從鎮域經濟、城鎮面貌、公共服務、藍綠空間、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查看詳情 >
-
樓宇“拔節生長”,30個高能級樓宇企業集中入駐西虹橋商務區2023.9.1
8月31日下午,西虹橋商務區2023產業經濟合作大會暨全球投資峰會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眾多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機構代表等共聚青浦,切身感受西虹橋的發展潛力和城市魅力。 活動中,海德漢科技、睿斯科醫療、… 查看詳情 >
-
大寧功能區集聚億元樓13幢,靜安區舉行重點載體“月月推”活動深圳專場2023.9.1
8月31日,靜安區重點載體“月月推”系列活動深圳專場暨大寧功能區推介會順利舉行。此次推介會吸引了110多家國內外的知名企業前來參加,其中與科技創新相關的企業超過三分之二,并且大部分都是數據智能、新賽道…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