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上海有座古羅馬斗獸場般的居民樓,一家吵架整個樓都知道

來源:上觀區情2017.12.8

摘要:一邊是保護優秀歷史建筑的要求,一邊是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希望,隆昌公寓的背后,是今天城市發展中所遭遇的歷史建筑保護、老公房使用權處置以及舊區居住條件改善的難題。

隆昌公寓的大門開在隆昌路的林蔭道上。兩扇不起眼的灰色大鐵門,門上掛著一塊做工精致的牌子,大理石上刻著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優秀歷史建筑”。

大門坐東朝西,穿過一個昏暗的大門洞,當陽光再次照進雙眼時,呈現在眼前的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中間一個巨大的天井,四面被高聳的五層樓素混凝土建筑重重包圍,每一層都有長長的環形走廊將四幢大樓連成一體。

居民的密度有多大?從走廊、樓梯間那掛得密密麻麻的衣服、被子便可見一斑。各家私搭的淋浴房和灶間層層堆疊,廢棄的鍋碗瓢盆塞滿過道,還有一輛無處安放的自行車,被固定到了走廊的天花板上。

幾十年來,隨著本地居民人口增加,外來租戶遷入,過度性利用讓公寓的居住質量日益下降。期間,公寓所屬的定海路街道對隆昌公寓進行過幾次修整,但由于優秀歷史建筑不能擅自改造,有限度的小修小補不能滿足居民對改善生活環境的期盼。一邊是保護優秀歷史建筑的要求,一邊是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希望,隆昌公寓的背后,是今天城市發展中所遭遇的歷史建筑保護、老公房使用權處置以及舊區居住條件改善的難題。


“一室半”一戶人家


隆昌公寓頗有名氣。2004年,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上映的時候,這座有著古羅馬斗獸場般筒形建筑的居民樓,因酷似電影里的“豬籠城寨”,在網上火了一把。此后,經常有人慕名來這里拍照,甚至有電視劇劇組來此取景。

在這樣一個自成一體的小世界里,每一扇門、每一個窗都是一戶人家。老居民們在樓道里走動,在走廊上洗衣洗菜,到鄰居家串門聊家常,或靠在圍欄上出神發呆……不管身處樓里哪個角落,都看得清清楚楚,猶如一個居民生活的公共舞臺。

搬一張凳子坐在走廊上縫被子的是曹阿姨。退休前曾是廠里縫紉女工的她,退休后還經常做點針線活兒。曹阿姨一邊忙著手里的針線活兒,一邊跟記者回憶起往昔。“我是上世紀80年代嫁過來的,這個房子是丈夫父輩租下的老房,那時這里的房子是很好的,有烘箱、有洗衣房、還有電梯,都是英國人的配置。”

隆昌公寓建于1930年,原為公共租界楊樹浦巡捕房營房,由英國人設計建造,在當時,這種現代主義風格的院落式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見。整個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共有250個套間,外立面以紅磚砌筑,內院立面為素混凝土,各層設置開敞式外廊。建國后成為楊浦公安分局職工宿舍,改稱隆昌公寓。再后來,公安局搬離,職工都搬走了,這里便成了公房。

曹阿姨的丈夫家就是從那時起租下了三樓的“一室半”。所謂“一室半”,是將一個兩室一廳的房子租給兩家人,每家人分得一個房間和半個廳。里頭一間12平方米的房間,外面不到10平方米的半個廳,這就是曹阿姨當時一家五口居住的地方。

一晃30多年過去,對老居民來說,租金從過去的一個月幾塊錢漲到30多塊。但目前隆昌公寓還有很多外來租客,他們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商販,看中這里的地理交通方便,但租金低廉,大約只要2000元左右。

沿著走廊走一圈,一層就有50戶人家,整個公寓共有252家住戶。很多門牌號又分出了甲、乙、丙等“分號”。房門一個挨著一個,中間還見縫插針地隱匿著大小形狀各異的“小白房”,每戶人家的門開在哪里,外人是無法分辨出來的。


“72家房客”


老式公寓樓里沒有獨立廚衛,這些“小白房”就是居民私搭的淋浴房和灶間。一根根自來水管從房間里連通到走廊的洗手池上,除了“小白房”,家家門前還有自己搭建的工作臺和洗手池。

每天早上,居民們走出房門,在走廊上洗臉、刷牙、切菜、洗衣服,“叮叮當當”,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此起彼伏。傍晚時分,家家圍著天井燒飯,炊煙四起,煙霧通過排氣管匯聚到中間的院子里,處處彌漫著一股濃郁的煙火氣。

寬約兩米的環形走廊,容納了各種生活設施,也承載著居民的日常起居。“天熱的時候,走廊上的人很多,大家都搬一張椅子在走廊上排排坐,嘎訕胡。”曹阿姨與隔壁陸阿姨、對面一家夫妻倆每天都會聚在一起打牌。“從12點半開始,打到4點,然后各自回家做飯,每天跟像上班一樣固定。”

居民樓環形的閉合結構,讓聲音容易在樓里四處傳播。一個人在走廊的這頭說話,對面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在隆昌公寓,居民之間是沒有秘密的。哪家結婚,哪家辦生日酒,哪家兩口子吵架了、吵什么,整個樓都知道。”

談話間,一只小白狗從隔壁房門里竄了出來。“陸阿姨,小白又走掉咯!”“嘿,這小家伙!”只見陸阿姨手里拿著鍋鏟就追了出來,但小白早已不見了蹤影。“我去抓,嘿嘿,我去抓!”走廊那頭,李師傅自告奮勇地奔下樓就幫著抓狗去了。

“現在年輕人大多都搬出去了,只剩下老年人。”曹阿姨笑稱這里為老年公寓。“鄰里街坊住了幾十年,彼此都認識,退休生活也不會寂寞。”比起現在很多門對門卻互不認識的公寓樓,曹阿姨還是喜歡隆昌公寓。“誰家生病有困難了,站在家門口喊一聲,樓上的、樓下的、走廊對面的鄰居都會馬上過來幫忙。”

住在走廊盡頭的小何是從湖南嫁過來的年輕媳婦兒,在這里住了18年,平時沒事兒也會來找曹阿姨聊天。“這里條件不好,我老公天天都想著搬出去,不過我早就把這里當家了。”

一對從山西搬過來的老夫婦,每天就喜歡靠在過道上對著院子里看“風景”,他們說,看看樓里的人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就像看電視劇一樣。


改善生活環境的愿景


2015年8月,隆昌路362號被正式列入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筑。如何在保護優秀歷史建筑的同時改善舊區居民居住條件的問題,擺在了相關部門面前。

從2015年到2016年間,隆昌公寓經歷了一場大修。公寓所屬的定海路街道請來專業工程隊,對隆昌公寓內中心廣場路面進行了平整修復,重新修整和粉刷房屋的外立面,屋面的防水層也全部進行了翻修,上、下水管換成了不生銹的塑膠管并重新布局線路,還為公寓增設了消防噴淋等設施。

外部結構不能動,只能在不改變大格局的前提下對公寓的基礎設施進行小修小補。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年,在改善舊區居民居住條件的問題上,街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了不少努力,但對保護優秀歷史建筑,以及滿足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和期盼來講還是不夠的。

然而更大的問題,在于多年來居民對房屋的過度性使用。幾十年前,隆昌公寓小戶型套間里居住的一家兩三口人,早已變成了一家兩三代人。此外由于公寓房型小、位置好、租金低,又吸引了大量的外來租戶。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王偉強認為,公寓目前的住戶密度大大超出了房子原本的承載能力,每家每戶都不成套、相互搶占公共資源的居住方式對建筑來說是“破壞性使用”。

外面掛著優秀歷史建筑的牌子,里面居住的百姓生活環境不佳,和隆昌公寓一樣,上海還有許多歷史建筑都面臨這樣的狀況。“問題的根源在于建筑的責任主體和使用人不匹配,房屋的產權屬于政府,但住在里面的都是沒有產權的居民。而在現有制度下,老公房的居民沒有任何退出機制。面對老房子的日益破敗,居民沒有動力和能力出錢維護,只能盼著政府來改善或動遷。但如果完全靠政府來承擔維護責任又財力有限。”

針對目前的狀況,專家建議,第一步是減戶,通過在其他地方安排租賃房源,把不成套住房的部分家庭分流出去,讓房子恢復為原來一套一戶的居住狀況。當老房子達到100%成套率以后,可以實行第二步引入市場交易渠道,借助市場的力量來保護、更新和維護歷史建筑。

“隆昌公寓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其背后是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老公房使用權處置,以及舊區居住條件改善等問題,這些都是今天城市發展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王偉強認為。


院落里的午后陽光


2015年那場改造的東風沒有吹進居民的家門里,曹阿姨家的房子自從結婚后就再也沒有裝修過了。“結婚那會兒,我和老公把房子外墻重新粉刷了,內墻裝上了護墻板,地面鋪上了瓷磚,高高興興地準備著迎接新生活。”如今30年過去,房子已老化得不成樣子。

曹阿姨的家朝東,每天清晨,太陽從大門照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墻上,照到三屜的桌子上,照到床上。這時,她便早早地起來,把早飯和午飯一并燒好,讓女兒帶著去上班。白日里,曹阿姨看電視劇、玩電腦、打牌,一天也停不下來。

最近,曹阿姨還養起了小金魚。“這是鄰居家小孩的,買回來以后不會養,他外婆怕都給弄死了,就拿過來給我養。”曹阿姨把這些小家伙養在一個臉盆里,還給它們安裝了自制的簡易氧氣泵。

不少居民在自家門口的走廊上種著綠植,曬著干果。于是,擺滿了陳舊雜物的過道里就多了幾分生氣。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晾曬衣服照進來,細小的塵埃在太陽光里飛舞。鳥籠在衣物間掛著,鳥兒在籠子里跳躍,陽光里的塵埃就飛舞得更熱鬧了,讓人忍不住伸手把臉捂住,生怕塵埃把人嗆得咳嗽。

這是隆昌公寓一個平常的午后。

臨走時,曹阿姨還不忘告訴記者:“我們這里很出名的,還拍過電視劇呢。”“是啊是啊,《媳婦的美好時代》就在我們家里拍的……”說起隆昌公寓的名氣,隔壁陸阿姨也興奮起來。窗臺上的映山紅還開著紫色的花,這么冷的天,但總有一抹溫暖的陽光,照到這個平凡的院落里。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